分享

糖尿病病理初探

 云深易医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糖尿病古代被称为消渴病,消字有消烁溶化之意,即我国古代医家总结的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体内水饮消烁,人自然会渴。所以,古人将糖尿病称为“消渴”,即形象传神又简洁易记。
此病一直被称为“富贵病”,认为是多食肥甘厚味引起的。而当下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糖尿病也呈现暴发式增长的趋势。
当前医疗主体机构对糖尿病只能暂时控制,而无法根治,其主因在于他们只知此病由胰岛素缺少引发,而不知其缺少之原因。
欲寻根源,还需借助中医思维。
中医认为,人的脾胃属土,其中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万物皆恶其所短,而喜其所长,所以脾恶湿而胃恶燥。
故脾过湿为病,胃过燥亦病。
欲其不病,在日常饮食上,唯有避脾胃之所短,迎脾胃之所长方可。
观今天下之士,食肥饮甘,衣求华丽,食求精细,滋情纵欲,颠倒黑白,于健康养生之旨,尽抛脑后。于是肥胖者益多,血糖高者益多。
传统中医认为,土之味为甘,故甘易入脾胃之土;肥腻之物,其一易生瘀堵,其二所含能量过高,易生热。
过食甘味,容易引起脾胃过量吸收甘味,而加重脾胃负担,久之损害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使脾之湿更湿、胃之燥更燥。
脾湿加重,脾气失其升腾之本性,必令湿气下行,湿气裏挟肝火向下疏泄,于是会有尿多而味甜现象。
这即是所谓下消。
胃中燥气本来是下降入大小肠的,现因脾湿下泄,胃中燥气下降无权,要么停聚于胃中,燥火消食,故会多食,这即是所谓中消。若胃中燥火过盛,火气上炎,直燎肺金,则肺金受燥,其人多渴多饮,这即是所谓上消。
另外,肥腻之品,一者易加重脾土之湿,二者其能量过高,易加重胃火之燥,所以肥腻之品对三消也起到了添油煽火的作用。
所谓糖尿病后期并发症,即是由湿热偏重者,则下沉到腿足,湿热必致其腐烂,即糖尿病足;若燥火偏重者,则上炎至双目,易致失明,即糖尿病眼。
糖尿病之病理并不复杂,而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避免。
天下食物皆出于土,而得其土之味最多者,必是中原土厚之地,即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方,出产小麦最多,小麦加工成面粉,富含淀粉,即甘味之代表。人过量食入,其甘易入脾土,导致血糠升高。
其次还有大米,之所以水稻泡在水而不死,在其本身有利水功能。而人食大米,也能利水利尿,加重三消病情。
第三肥腻之品,上文已有所述,宜当少食。
以上是从饮食方面来避免控制糖尿病所应该遵从的规律。对于血糖过高者,则应当以药来治了。
而笔者认为,治疗糖尿病应该遵循《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所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此以五味配五行,湿淫为已土之性,土湿则弱,而苦温为火之性味,求其以火生土;其次,土湿则土邪胜,木克而金泄,木酸金辛,所以要佐以酸辛。燥淫者,胃阳明燥金之性,金燥则邪胜,火克金,故以火之苦平之下之,根据《伊尹汤液经》五行用药原理,金气以酸补辛泄为法,故也佐以酸辛。
遵循以上用药原理,配合饮食辅助治疗,糖尿病也并非是不可治之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