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亦菜亦饭的菜头粿

 海倫在台灣 2022-11-04 发布于中国台湾

菜头粿(发音:菜淘贵)不是台湾特有的东西,因为菜头粿就是萝卜糕 主要是用米浆和白萝卜蒸制成糕,再煎或炸做成,是广东及福建闽南一带盛行的传统特色小吃。

林语堂曾讲述:故乡的晚餐桌上,经常有一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刚出锅的萝卜糕。那是他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吃食。

林语堂爱吃,很多广东人、福建人、台湾人也都爱吃。在台湾,"菜头"即萝卜,是最普及的蔬菜,菜头粿寓意为"菜头粿,好彩头",庆祝五谷丰登,因此每年过年拜拜,年节送礼,菜头粿都是最佳选择之一;另外因"糕"与"高"同音,吃萝卜糕也有"年年高昇"的涵义。

菜头粿,“粿”到底是什么?客家人把用米粉、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为“粿”。据说是祖先从中原南迁,北方的祭祖习俗要用面食,但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于是就把大米磨成粉,这就是“粿”的来历。如果这是真的,那把南方人都说成是河南人可能也不是大错

萝卜糕做法和年糕很类似,有些区域是把菜头粿归类成年糕。萝卜糕的历史有两个传说,第一个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攻,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伍子胥率军建成后被称为“阖闾之城”。吴王大喜,大宴群臣庆功。席间众将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城墙固可抵挡敌兵,但城里人想出去也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作茧自缚?若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

没过多久,吴王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馋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

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的嘱咐,便召集邻里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下三尺深时,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做的糕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供奉伍子胥。

年糕就这样诞生了,萝卜糕是年糕的变形,说是一年萝卜大丰收,又卖不出去,有人就把它用年糕的方式制成糕点,品尝后发现不仅味道好,外酥内嫩,清香不甜腻,还有营养,于是就推广开来。

第二个关于萝卜糕的传说是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十分痛恨日本人,恰好称日本人为萝卜头(可能因为那时候日本人很矮),所以当年中国人便把萝卜又切又沥水又煎又炸,以解同胞之血海深仇。这个说法祈祷还是不要翻译成日文

在台湾,据说做粿已有500年历史。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家家必备。早年在深圳的时候去香港或广东茶餐厅,都有萝卜糕。在台湾,在早餐店见到萝卜糕的次数最多,菜市场和超商也都有售。

据说萝卜糕可以大致分成广式(细分有潮州式、汕头式、港式)和福式(细分有福州式、台式)。台湾本地的萝卜糕我感觉总体都不如其他区域加那么多配菜,是朴素版本的。

广东的菜头粿,除了萝卜,还要加入N多食材:芹菜、虾皮、花生仁、胡椒粉,甚至香菇、腊肠、花生……包山包海的。我感觉广式萝卜糕也比较甜一些,据说是因为在制作时用萝卜的比例很大,和米浆的比例能达到5:1,而且他们把刨丝剁碎时流出的菜汁也倒入米浆中,当然会有点甜。

潮汕还有句俗语讲“菜头粿热单畔”,就是菜头粿不宜双面煎,只宜单面煎,油煎的一面脆香酥芳,另一面则保留了菜头粿清香鲜嫩的原味。

港式萝卜糕的内容同样多,做法上又有创新,除了用传统的香煎,还会加上XO酱,甚至是芝士焗,中西混搭,风味独特。

福州是邻海城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福州的菜头粿里除了广式那些内容,还添加了紫菜。据说吃的时候还会撒上芹菜末。

台湾本地的菜头粿总体萝卜和米浆是实打实的主唱,没有那么多的配菜,切开来通常很素净,是非常突出粿的咸芳味的做法。下面制作菜头粿的Video可以看下。

吃的时候,通常锅煎至两面金黄,取出装盘,外表松脆,香气诱人。为了更多的营养和蛋炒也是非常常见的吃法。客家人还习惯沾酱油吃,酱油汁也是加过蒜瓣、红辣椒和几种香料的。

菜头粿最神奇的地方是,这东西又是菜又是主食,营养成分很够,可以吃饱。中华几千年的饮食历史真是强大,代代相传的饮食习惯把全世界的华人都联系在了一起。一盘小小的萝卜糕,做法和吃法的追溯可以拼出一张完整的岭南地图。在浩瀚的饮食文化面前,你真的会因为身体里流淌着中华的血液而感到荣耀。

延展阅读:

粉粿,Yumm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