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四不”与孔子“四毋”

 渐华 2022-11-04 发布于山东

中国传统文化实为儒道两家言之合流,《易传》与《中庸》是其代表。

论儒家,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毫无疑义。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可理解为因时乘势而作为,“用我则行,舍我则藏”,既能挺身而出,建功立业,又能隐姓埋名,安分守己,皆根据世道情势而定,亦有几分“道家”气象。

文章图片1

《论语》有言,仁者,克己复礼。如何克己?孔子有“八字箴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毋”的基本意思在于不臆断、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人与自我可谓“两端”,儒家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意即应了解对方观点所据之环境,通其情后而能“人我合一”,从而得道适当的方法,解决当下的问题。

再看老子的处世之道。

文章图片2

老子不像孔子般无争议,学术界对“老子”其人,其生活年代,以至《道德经》是否出其手笔皆有争论,此等问题暂且搁置。且看《道德经》老子所言(姑且认为老子是作者)。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四不”也是入世之道,兼有儒家风采——实际上,在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作《论六家要旨》之前,诸子思想并未严格定义加以区分,也证明中国人之心胸广阔,可纳百川。

文章图片3

“不自见”、“不自是”,意义通于“四毋”;“不自伐”与“不自矜”则劝人莫骄傲,莫自吹自擂,也即是“功成而弗居”——从这一点看,老子对于事功的思考似比孔子更前进了一步,钱穆先生说,《道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其作者亦在孔子之后,甚是合理。

总之,儒家道家同一宗祖,相辅相成,互为补益。

古往今来,中国人伦大道不废而长青,中华民族历劫难而不坠,其精神使然,非西方所能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