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乐哲:孔子“四毋”足以激发人们对德行的自觉追求

 菌心说 2021-10-11

图片

9月27日,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安乐哲教授发表了题为“孔子其人所彰显的关系性身份和主体性”的主旨演讲。

安乐哲认为,《论语·子罕》篇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章深刻揭示了孔子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四毋”作为一个整体,其积极含义在于:对孔子而言,过一种道德的生活,不仅仅指遵守某种道德教义、依从某些既定规则。由此可以推论孔子有他自己所期许的一套总体的、自觉性高且诠释性强的个人行为习惯,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是务实的参与、开放包容的态度、灵活的意愿、对他人之需求的敏锐与尊重,而非抽象的假设、对终局的执着、固执己见、对一己私利的过度关注,这种惯常的、高自觉性倾向足以激发人们对德行的自觉追求。

安乐哲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独特视角分别阐释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深刻涵义。“毋意”表明孔子在对人、对经验世界的理解方面反对臆测,把“人”定义为“仁”,标明了一个在活动中而非活动前、关系中而非关系外的具有批判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主体。“毋必”反映了孔子对置身于“生生不已”这一宇宙法则之中的人类生命的开放式复杂性的一种觉悟。“毋固”为明于自省的人所必备,提醒人们只有在定义自我身份的活动中灵活反应,才能过一种道德上负责任的生活。“毋我”则说明了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主体同时有着不可化约的社会性,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安乐哲还提出,孔子的过程宇宙论回避了一切强目的论和唯心主义,它的焦点是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作为一种个人的处事方式,孔子的“四毋”将行为与人类经验中最直接的东西——关系——联系起来,并且专注于塑造一种习惯性倾向,而这种习惯性倾向在具体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最为有效。

来源:中国孔子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