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为创造力提供土壤

 粮食豆豆 2022-11-05 发布于天津

本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是一个内向的人,她认为小组合作当然有好处,但独自工作也许能更好地激发创造力。

亚里克斯.奥斯本发明了头脑风暴,他是传奇广告人,头脑风暴这一方法源于商业。它被发明的初衷是担心同事之间的品评,而迟迟不敢分享创造性想法。在一个没有对错评判的气氛中,参与者给出尽量多的点子,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马文.邓尼特组织了一场实验,实验表明“成员独立工作时会比小组协作得出更多的想法”,“质量等同于或高于小组作业共同得出的想法。”面对面头脑风暴会随着小组成员人数增多,效果越来越糟糕。书中表明,唯一有效的头脑风暴是通过有序组织在网络上进行集体讨论,会优于独立思考,且人数越多效果越好。

在网络上效果好,就认为在现实中也会有很好的作用。新集体思维让独立思考变成牺牲品。我们总习惯把一种经验应用于不同情景,忽略人的复杂性。大多数情况下,在头脑风暴中人们感受到的是附属感或更积极的凝聚力,并非创造性。头脑风暴很好,但要看具体目的是什么?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能被神化。

它有诸多好处,例如可以强化交流、促进同伴互相学习、带来信任感等等,但不能作为所有学习的方式。出于同侪压力,当以小组作为单位进行发言时,你是否认为你的观点被完全、充分表达了?

每次小组任务都有同学抱怨“他什么都没做”,在经济学上叫做free rider,中文意为“免费乘车者”,它会增加勤于思考和实践者的负外部性,而这种外部性则会导致消极怠工。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让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作为一个可选项,而不是必须。

同学们在学校的理想状态是想要表达时能畅所欲言,想要思考时也有能支持独立思考的环境。当然,大隐隐于市,境界到位也是一种方法,也许是唯一的方法。内心强大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能承受孤独。

苹果的书呆子灵魂,也是独立完成第一台个人电脑运行流程的斯蒂芬.沃兹尼亚克,他属于“家庭自酿”计算机俱乐部,关于计算机的许多交流也许源于这个集体,但更多艰深的工作和突破性的时刻却来自孤独的自己。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认为许多领域的刻意练习只有当独自一人时才能发生。刻意练习所创造的奇迹,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和深度动机需求,而这两方面都要求独自的环境,最好是安静的并允许自己天马行空和充分表达的。

这让我联想到,即使在小组任务中你与他人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保留和坚持自己的,因为这无伤大雅。没有必要创造那种刻意的偶然,也许你另辟蹊径的想法反而成就了小组任务,使作品呈现更加丰富真实。

(网图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