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松江一模作文I可能是最直白,最露骨的一道,关于“异化”的命题

 老余话语文 2022-11-05 发布于江苏

2019年松江区一模

消费本应该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而如今有些消费只是为了满足人的存在需求。对此你有怎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1 自拟题目  2 不少于800字

松江区这篇文章,对于一部分的同学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篇文章的表述有些模糊。

甚至有些时候,“生存”的概念和“存在”的概念都没有办法理解。

但是从实际上来说,这篇文章我们又是我们之前作文中已经准备过的内容,毕竟在今年暑假的课程中,我们关于世界观的储备的价值,就说过一个关于“异化”的价值

什么叫做“异化”呢?其实异化的逻辑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用暑假班的内容来说,就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分裂而出的一些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这个概念是我们在“流变工具观”中给同学们带来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在很多的时候中,作文本身来说,都应该是可以“被准备过的”。

我之前为了便于同学理解,曾经给同学们聚过很多社会中所具有的异化的例子:

就别如说

手机的发明是为了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和别人交流,是我们的任何人之间的通信工具,但是放到现在来说手机却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依赖品。

工具和机械的发明是为了让我们更有效率的社会协作以此来让我们人获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现在人的工作本身已经被社会大机器之间的低效率所影响了。

而这篇文章的世界观,和我上面所说的概念其实是一样的,生存和存在本身就是这样的概念:

首先消费的存在的目标就是让我们人能够在如此细化分工的社会中得到生存,这个社会的分工已经不可能让我们如同过去一样自给自足自己所有的衣食住行了,我们吃穿住的所有东西都不是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消费得到的,可以说消费的本身就是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东西,消费的契约能够让我们在社会中更有安全感的存活。

但是消费也伴随着一些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消费发生了异化

在现在的生活中,消费除了满足我们生存需要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现在的社会中,消费的作用除了生存所需,更重要的是通过消费来进行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彰显

我们越来越多的会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包装自己来获得社会地位,我们开始用价格定义审美,用消费来定义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和阶层。

我们对于艺术品的欣赏,不再是主观去欣赏它的美丑,而是因为这个艺术品被拍卖到了多少钱,来定义其美丑

那这个本身来说,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呈现的价值观念。

对于这篇文章来说,这篇文章其实已经可以无缝套用我之前在课上给同学们讲的那些世界观。

首先第一个表层逻辑,对于题目的破题就用异化的概念来解释题目。

那么接下来,文章的深层逻辑,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呢?其实难度也不是特别难,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直接套用我们给大家的世界观就行了。

首先第一个深层逻辑,我们称之为常无状态,为什么个体会做出消费异化的决策?

为什么消费会偏离?我在“流变工具观”的课程中曾经说过3个宏观,3个微观的社会认知,来解答异化的原因,那这道题正好可以拿来使用,那就是:

人们在现代技术文明下似乎只为商品而生活,洋房、高级轿车、舒适的生活享受似乎成了人们的最大精神追求,大众传媒的传播为公众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真实”,这样的社会真实让我们压抑了个人对于生活憧憬的想象力。本来我们所想要的生活应该是非常多样的,我们有艺术的追求,有人格的追求,有创造的追求,有认同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所应该具有的想象力,但是现在,在我们接受的那些媒介给我们带来的约束中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力就局限于最基本的物质占有。

虚假的社会真实对于我们想象力的约束导致我们将消费视为满足人存在需求的工具,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都围绕了占有更多的物质而展开。

这就是我们对于文章的第一个层面。

随后第二个层面也很简单,关于社会的本质,我们应该写的就是“单向度社会”,就是我们课上给同学讲的“单面人”的哲学。

这个层面其实非常好去论证,这个理论源自于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认为,正常社会中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行动和思想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

简单地说,“单向度”就是“肯定性意识的向度”,也就是服务于技术合理性,过度追求物质战友的维度。

而单面人定义:意指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没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外的生活方式

对于世界永远以物质作为诉求,物质之外的事物没有需求,而这个,就是马尔库塞所谓的,“人而非人”的状态。

而这个状态更加本质的认知在于,我们在这样单面人的环境中,人逐渐丧失了在技术面前的主体性,人主体性的丧失,导致了我们会成为工具化的存在。

又同时,物质占有本身并不能带来人生终极意义的解答和探索,原因在于一个人对于物质本身来说,它能够享受和消费的物质是有限的,在一个峰值之后,我们就很难以继续享受或者获得更高水平的幸福——

一个人再怎么富裕,一天只能吃三顿饭,一晚上只能够睡一张床,再多的物质堆砌其实并不能带来更加极致的生活。

也正因此,这样单向度的人生选择,从其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病态的社会。

通过消费来获得存在的价值回馈,只能够让我们不断的在优越感的刺激中获得短暂的满足,却不能给我们指向于真正的幸福。

那么第二个层面就这样去说了。

那么方法论其实也比较简单了,用之前课上所说的东西来说,我们人需要做的,是批判超越否定的维度,而这个本身来说就是我们所谓的“主体性”的完整人格,而完整人格的建立本身来说源自于审美——道德审美和艺术审美。

原因在于艺术本身来说就是一个具有“否定合理性”的事物,我们看陶渊明的诗歌就能够发现,艺术中对于社会消费文化和技术合理性的否定批判本身就是其存在的价值之一,而我们也一直说艺术是高于生活的。

人文与艺术的本质,就是让我们在现在的社会中保持最基本的个体主体性,而我们在构建文章的时候,其实方法论来说,借由对于艺术的认知,从艺术中蕴含的道德审美中挖掘我们人生的共情与幸福,以此打破消费异化,让我们对于向往生活具有更加多样性的想象力。

那么基本这篇文章,就可以这样写了,作为讲过的世界观,我们的文章,都会是“被准备过的”。

那么这篇文章,基本就这么写了,还是一篇挺稳的文章。

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