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怕风、怕冷的真正原因?

 夏至2017 2022-11-05 发布于四川

      经常怕风、怕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气虚:

      1、气血不足:患者身体情况较差,气血不足容易气虚;

       2、气随汗脱:患者阴阳失调后,大汗过多,气随汗脱也会出现气虚的表现;

       3、其他原因:如工作过于疲劳,或长期耗气、运动过度也会出现气虚。

       气有固摄防御的功能,若气虚后,头部容易因卫外功能降低,出现怕风、怕冷等症状,此时可用玉屏风散或者单用黄芪、西洋参、党参、人参进行调理。气虚患者还可能有动则汗出、动则气喘、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表现。

        二、阳虚:

       如素体阳虚或房劳过度,可造成身体的阳气不足,出现怕冷、性功能减退、不爱动等表现。可用温阳的方法进行调理,如服用金匮肾气丸等,人体阳气足,怕风、怕冷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图片

       当头部神经过于敏感,身体比较虚弱的时候,就会出现头怕冷怕风的症状。这时候不要着急,对于头怕冷怕风,有一些中医方法可以来治疗。可以通过服用米酒山药糊、生姜红糖饮、龙眼山楂红糖水来进行调理和治疗,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

       头怕冷怕风的患者只要稍微着凉、吹风之后,就会出现头疼的情况。这样就容易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患者们就需要及时的进行调理和治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头怕冷怕风有什么中医方法吧!

  1、米酒山药糊

  头怕冷怕风的中药方法,有米酒山药糊,患者们可以准备好山药和米酒,来进行制作。首先要把山药放到锅里,加上一定量的水煮熟,煮熟之后再加入米酒,慢慢的调制成糊状。

  患者们需要在晚上空腹的时候食用,这样可以有效的调理好,患者虚弱的身体,起到治疗头怕冷怕风的效果。

  2、生姜红糖饮

  头怕冷怕风的中药方法还有生姜红糖饮,这个方法是比较方便的,红糖和生姜基本每家厨房里面都有。患者们需要用7两新鲜的生姜,和5两红糖来进行制作。

  首先把生姜剁碎,然后加入红糖放在锅里面蒸,一般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患者们需要每天喝两次,每次喝一大勺。这样对于头怕冷怕风的治疗是非常有效果的。患者们在服用生姜红糖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腹食用。

  3、龙眼山楂红糖水

  头怕冷怕风的中药方法,还有龙眼山楂红糖水。

     准备好龙眼肉、山楂片、大枣、红糖、米酒。然后把龙眼肉、山楂片、大枣、红糖放到米酒里面浸泡。一般情况下需要浸泡十天左右才可以开始服用。

  在浸泡的时间段里面,最好每天都摇晃一次,尽量的浸泡均匀。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服用,每次喝3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

  这种方法对于头怕冷、怕风的治疗,也是非常有效果的。不过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如果有便秘的情况,就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平时注意好保暖工作,不要受凉,一般的考虑是肾阳不足引起的症状,及时的自我调理,可以改善症状。

图片

另外,怕冷的人,艾灸以下几个穴位

中医认为阳气虚损,阳气不足,不能达四末,不能温煦肌肤,故出现畏寒肢冷,四肢不温的表现。

畏寒怕冷还有可能由贫血、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内分泌失调导致。艾灸这种保健手法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群,一般身体症状表现为手脚冰冷、怕风怕冷、脸色黄白以及大便稀软等。

艾灸乃纯阳之火,让温热之气由肌表通达经络。因为经络和脏腑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样就会使热气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并循环全身,从而达到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延年益寿、抗衰防疾的效果。

怕冷主要艾灸以下几个穴位

1、大椎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图片

2、腰阳关

腰阳关相当于关元穴在背部的投影,腰是指位置在腰上。阳是指在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腰阳关就是督脉上元阴元阳的相交点。这个穴在人体的位置堪比上文中的阳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阳气通行的关隘。

腰阳关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专门治疗腰部疾病的穴位,尤其对于现代人经常犯的急性坐骨神经痛、腰扭伤等治疗效果非常好。

图片

3、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脉之穴,位于脐下三寸,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

关元穴功能:为一身元气所在,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被肾固精的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图片

4、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有“若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有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图片

5、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图片

可以在晚睡前,先热水泡脚20-30分钟,然后再艾灸!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