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孩子“在一起”就好 || 渡过

 新用户3963ynfW 2022-11-06 发布于江苏

依恋特征会影响着孩子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特点,许多社交困难、学业困难的孩子都有着不适应的依恋关系模式,所以探讨依恋关系对于理解孩子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01

一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

————

一位高中男生因焦虑而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前来寻求心理咨询。(此案例已经过处理,模糊及隐藏具备识别性的关键信息)
他自幼成绩优异,父母对其大为放心并没有很苛刻要求,相反是他自己对自己要求很高,不允许自己成绩落后且非常习惯于和同龄人进行比较。小学初中都名列前茅的他,刚来到高中发现成绩到中等水平,便心生焦虑感。可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一边试图努力学习一边又要克服自己的焦虑感,虽然之后又回到前几名,但他一直有着被追上的危机感。由此,近期焦虑增加,失眠且难以集中注意力。
这个男生存在典型的自尊问题,他习惯于用成绩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所以成绩降低会带来焦虑。自尊问题带来社交问题,因为他对成绩的关注导致其常年对身边的同学也是将其视为竞争对手,所以他看到身边好朋友比自己优秀就会感到被“羞辱”和不自在。很多段友谊都因为对方比自己优秀便主动终结。这个男生在社交中感受到的是紧张氛围,有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欲。
男生说父母并没有很“鸡娃”他,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很有才华,而他自己一直成绩就很好,所以父母对他向来是放心的,未在学习上过多操心,都是男生主动学习。他们常对男生说:你是我们的孩子,不可能差。
心理咨询师听完男孩的经历后回应道:难怪你一直那么努力,那么紧张害怕成绩不好,因为你成绩好是应该的,没有人能接受你成绩变差。
男生如释重负的点头:我总是感觉自己不能做的不好,一旦做的不好就完了。
在之后的咨询中,男生发现自己身上那种对成绩的执着与紧张似乎有些过头。男生回忆起一些幼儿园时期的事情,那时候自己会兴致勃勃的跟父母说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或者是自己跟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细节,但父母似乎敷衍,对这些话题不太感兴趣。直到他说自己在幼儿园因为答对问题获得小红花后,父母给了他笑容。男生还回忆起许多的小事,父母虽然没有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但无形中其实让他感觉到只有在学业上努力才能获得关注。并且由于他学习很好,所以父母很放心他,很少管他的学习,后来学习好也难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好像学习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图源:unsplash

男生最后明白了自己来一直想要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父母的关注,而自己成绩落后的焦虑也是来源于此,背后害怕的是父母对自己失望。但当男生发现父母好像虽然会对自己成绩变差有所关注,但没有表现出失望的态度时,这个男生的焦虑极大缓解。
这是一个关于成绩与自尊的案例,也许许多家长的孩子有着自尊问题,完美主义,擅长自我批评,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等等。
其实培养一个孩子自尊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无条件的对这个孩子感兴趣,抱着好奇的态度关注这个孩子,不仅仅在学业方面,还在他全部的方面,发掘他的特质并且投以欣赏的目光,仅此就足够。
看上去简单,但其实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渴望一个人欣赏他,不是因为他优秀才欣赏,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值得被欣赏。当他明白自己不必一定要优秀也有人欣赏时,他就不会这么着急和焦虑。
这样投注欣赏的关系就是依恋关系的内核:在一起。

图源:unsplash



02

做到“在一起”就好

————

“在一起”这个词语看起来很简单,却代表了一个强烈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被回应了,就能为一生的良好关系打下基础,为完成大量发展性任务以及获得成年人应具备的能力做好准备,为信任、自我调节甚至生理健康铺平道路。
如果“在一起”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就变成了“不在一起”,这不仅会使孩子在性格形成阶段完全丧失基本人际关系,而且也会使孩子失去在未来关系中苗壮成长以及作为(独立自主)成年人的无限潜力。
在养育过程中,父母正是通过跟孩子“在一起”来做出及时的回应,这样也最有希望满足孩子的需要。
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舒服的,对小婴儿来说,大部分感受都是难以管理的。在孩子学会调节之前,这些感受很容易就会令人不知所措。在抱持性环境中,父母会证明,人所有的情绪——愤怒、伤心、害怕、愉悦、羞耻、好奇等都是正常的,可接受的。
和情绪障碍的孩子“在一起”意味着要和孩子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并调整适应孩子的情感体验。“在一起”意味着共情这些感受。如果我们能听到孩子的需要的话,就会像是这样:“有人陪我一起待在这些困难的情绪里,就能让我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
“在一起”意味着跟孩子待在一起,直到孩子的唤醒平息下来。“请让我知道,你理解我的感受,而且你会和我一起等待事情变好。”
“在一起”意味着对情绪表达出来的需要做出回应,无论是需要温暖、安慰、食物、睡眠、鼓励,还是其他什么东西。

图源:unsplash



03

反思目前的关系模式

————

创造“在一起”的环境前,需要先具备反思能力,反思优先于回应。
反思功能指的是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想法、情绪、行为和意图的心理能力。换句话说,反思功能包括关系能力,即家长能够认识到他们的情绪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而这又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就这样依次发生,再次开始循环。
  • 家长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反应的代际传递?比如:“当孩子跟我说不的时候,我总是对孩子有些凶。在这一点上我有点像我的父亲,他也不允许我用不来回答他。”
  • 家长有没有兴趣去理解那些总能激发自己与孩子行为的情绪和想法? 比如:“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停下来,思考我是不是对孩子太凶了。
  • 家长有没有正确认识到孩子的发展阶段并在解释孩子的行为时加以考虑? 比如:“孩子对什么都说不,但我知道这就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会经历的阶段。”
  • 家长有没有退一步思考然后自发地做出反思性评论? 比如:“我知道当我的孩子安慰我的时候我感觉很好,但我不希望他觉得这么做是他的义务。”
  • 当家长讨论孩子的内在动力、想法和情绪的时候,有没有清楚地表明这是她对孩子的解读,还是表现得像是她绝对知道孩子内心在想什么? 如:“我担心我强迫孩子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她会不喜欢我”或“我强迫孩子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她不喜欢我”。当家长对于孩子有不准确归因时,这尤其重要,比如“他太能控制人了”或“当他那样表现的时候,我觉得太被控制了"。
  • 家长有没有表现出任何他对改变关于孩子或自己的内在持开放态度的迹象?比如:“从他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就开始生他的气了。我觉得他是故意在踢我。我知道这不太对。”

    优先考虑“在一起”而不是优先考虑“进度”,这样稳定、充满关怀的存在,往往容许家长改变她对他人的看法,包括自己的孩子。

——————————

针对情绪障碍青年的心理团体活动上线!!!

特色1:无结构的人际关系团体,为身处迷茫阶段的青年提供深入探索的人际互动空间。

特色2:  6-12人封闭式团体,12周持续线上开启新的交流维度,跨越地域空间局限,更自由心灵触碰。

特色3:带领人有丰富青少年团体带领经验,对团体的需求清晰了解。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