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104:圣人之道与威仪三千

 新用户17779036 2022-11-07 发布于江苏
导读
峻极于天的圣人为什么提出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些礼仪和威仪又为什么必须要等圣人出现之后,才能够实行和推行?为什么他们要把礼仪规定这么详细呢?修正天下大众的行为,为什么必须教化和法律相结合?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上一讲,我们把《中庸》第27章,用今天的家常话翻译了一下。我们在理解了这一章文字的基本内容之后,不能够轻易放过去,要追问自己几个问题。
子思先生明明在讲已经能够峻极于天的圣人之道,为什么又提出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些礼仪和威仪又为什么必须要等圣人出现之后,才能够实行和推行?
01
圣人们不是已经可以不勉而中了吗?不是可以自然而然从容中道了吗?为什么他们还要规定这么详细的礼仪要求呢?
咱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明白一个关键,极少数的圣人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最最本质的差别在哪里?
那就是,圣人已经明心见性,彻悟天理,已经没有了我们普通人旺盛的私欲,能够彻底放下自我来帮助大众。
我们这些普通人,智慧未开,不明天理,私欲太旺盛,待人接物完全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做不到不偏不倚的中庸境界。
做事情要么就是过头,要么就是不,把握不好那个分寸感。完全要靠自觉,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真诚的,心是难以放正的,行为是难以守中的。
如果大家都在私欲的驱动下,完全跟着感觉走,就会你争我夺,没完没了,天下一定会大乱,苍生一定会遭殃。
02
圣人已明心见性,彻悟天理而自动自发做到了言行中庸。
绝大多数小人、普通人一生也难以领悟天道,没办法自我修正,必须依靠外力纠正偏斜的言行举止,只能是被动地调整自己待人接物的言行。
圣人们其德如天地,自然不愿意看见天下大乱,看见人们互相你争我夺和相互残害。
他们会根据自己对天道的领悟,结合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规定出符合天理,兼顾了人与我,兼顾了天理和人欲,兼顾了利与义,兼顾了近与远、高与下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
一方面自己做给大众看,树个样板,让大家知道这样做的好处。
另外一方面,又用强力约束人们,让大家知道不遵守这些法则和规范有什么坏处,会有什么后果。
把教化和强制约束相互结合,能够让大多数人们的言行举止慢慢地回到合天理的轨道上来,不至于偏得太远而天下大乱。
03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圣人是由理入事,而我们普通人多数都只能是由事入理。
圣人领悟了天理以后能够致良知,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能自动自发,自然而然地调节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使之符合中庸的天道,是自我驱动。
而绝大多数人虽然自己不明天理,不能致良知,但是在圣人制定的行为规范和约束下,被动地调节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
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也能够达到自然而然自动自发的找好分寸感,守好中正之道。
而且,随着日积月累亲身体验的累加,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也能够心开悟道,体会到那个不偏不倚的中道,也能够凡事都做到无过无不及了。
思维和行为,便都向圣人看齐了,慢慢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04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礼会那么的全面?那么多细节了?
就是要最大程度确保天下大众都别跑偏,一言一行都有标尺。
而且这种全面细致的礼节规范,不是彻悟天道的圣人是没有办法做出来的,勉强做出来也未必处处合天道。
所以,子思先生应该才会说“待其人而後行”,也才会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普通人看不清方向,圣人就像光一样,帮众人看见要走的路。
普通人不知道怎样做,圣人就做给大众看,给大家做示范,并且把自己的示范固化下来,让大家学着做。
这样大众即便不能完全做到位,至少不会太走样。更为关键的是,能保持社会的和谐和天下的安定。这比给老百姓物质更加重要,更加难得。
因为有了和谐与安定,百姓能够安心的生产,自然会丰衣足食,会在自足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出大量的社会财富。
所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保证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关键。
05
其实,我们今天想一想,如果没有了教育,没有了法律的引导和约束,人和人之间会变成什么样?社会将会是什么状态?
我们就能明白了,圣人们制定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到底多有价值!
也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件事只有得道的圣人才有资格去做,只有他们做,大家才能够认同,才能够拥护,才能够遵守。
因为只有圣人做出来的是符合中庸的天道的,因为只有圣人能够说到做到,给大家做好榜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