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常曰明”:最透彻的人生状态

 逍遥_书斋 2022-11-07 发布于河南

任何有关“超越界”的经典塑造,都具有某种“光明”的属性,能给予人们智慧的启迪与向上的力量。比如道、佛、上帝等。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万物纷纷芸芸,千变万化,但终归其根,返至始点,完成一个“O”的过程。

“归根曰静”,回到原始起点,称之为静,或称为极静,静极复动,动则复生,新的“O”之旅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始而终复,此谓之复命。

这种复命之复命或“周行不殆”,称之为常,常言称为规律。

了解了“常”,就可以不变应万变,通达圆融,不入死地,做到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如果不了解把握这种不变之“常”,难免就会恣意妄为,陷入困境,险象环生。

“复命曰常”,复命何意?是回归生命的本来,还是生命的轮回,似乎都能解释得通,纵观老子81章,前者更顺畅一些。

回归生命的本来或本性,不是生命的最终结局,而是当下生命的提升。

从“不知常”到“知常”,从“知常”到“从道”,这是生命的觉醒,也是智慧的觉醒,由迷到明,由凶到吉。

什么是“常”?常就是不变,就是永恒,就是守一。

“常”与“无常”是相对的,世间万象是“无常”的,变化无常只是万物之现象;

“常”是世间万象背后的根据,是万物的本质,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与法则,这就是“道”或“常”。

“知常曰明”,如何“知”,怎样才算“知”,“常”能不能“知”,最后才是“明”或者“无明”?

第一,“无知无欲”。一切知见、知识等皆属于俗知,它会刺激人产生欲望与争斗。俗见不空,何以论道。知识不等于智慧,舍弃俗知,才能拥有真知。所以要“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第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可学,多多益善;但求道却是减损,损之又损,虚极静笃,才能接近大道。知常之知,其实是去知而得,不得而得。

第三,“道可道,非常道”。真实的究竟的常道是不可思议的,但这并不妨碍相对真理也具有指导意义。“复”,即是“看得见”的大道。道,超越万物,也内存万物,观物之有无,即可领悟道之玄妙。

知常,或不知常,“自我”因素关系重大。“不知常”的人,非常“自我”,自以为是,执迷不悟,做事常为表象左右,无法把握规律与大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无头苍蝇,横冲直撞,伤痕累累。

“知常”,认识了宇宙人生的“大道”,认知不再局限于“自我”,易于从“自我”挣脱出来,看清世界与自己,不再迷茫与沉沦。

既能“知常”,又能“从道”,只有知行合一的人,“勤而行之”,“慎终如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圣者境界。

如果我们从生命的本源或归宿来看待生命的过程,就会洞然明白,一切都是幻相。

你看世间万物,生机勃勃,变化无穷,但最后终于寂静。世事也是如此,变化纷呈,但终归于虚静,与其被动到最后,不如主动“从道”,而“没身不殆”。

我们学道从道有什么好处?用老子的话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知常曰明”。不知常则迷,执迷不悟,苦海无边。学道就是做一个明白人,看待一切明明白白,而不是糊涂一生。

二是“知常容”。学道者,能包容是非对错,能齐等高下贵贱,能看淡成败得失,能够海纳百川,接受一切,一切即一。

三是“没身不殆”、“无遗身殃”。学道就是学会自我反省,节制自我,平衡自我,不斤斤计较,与人争锋;见素抱朴,不与人争。

四是“执古”可以“御今”。学道可以通晓古今,道通为一,“通于一而万事毕”,执一可以御众,执古可以御今。

五是“求以得,有罪以免”。学道会让人知道应该追求什么,超越世俗价值与功利,挣脱是非得失漩涡,做一个世间逍遥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