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客船上创作的七律,颈联对仗精妙,结尾充满了期待

 思明居士 2022-11-07 发布于河北

古诗词的创作需要一定技巧,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时,也必须知道一些常识。如果朋友们喜欢诗歌创作,最好先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比如平仄、押韵、对仗,还有一些重要的修辞手法,以及常见的典故和意象。大家如果可以熟练地加以应用,可以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并富有诗趣。

比如对仗手法就是多种多样,可以是景物、鸟兽相对,也可以是数目、地名相对,更可采用隔句对、流水对,甚至还可运用借对的手法,可谓精彩纷呈。下面分享苏轼在客船上创作的七律,颈联对仗精妙,结尾充满了期待。

文章图片1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北宋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文章图片2

苏轼因为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政,于是自请出京,前往杭州担任通判。这一年他37岁,而他的恩师欧阳修已经人到暮年。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绕道颖州,并共同看望了当年担任他们进士考试的主考官,然后兄弟俩也就此分手、各奔前程。

苏轼告别了恩师和兄弟,又乘船出颍口、入淮水,他几经周转,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杭州。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期间,表达出先生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文章图片3

苏轼儒释道兼修,他的诗文题材广泛、丰富多样,经常随心所欲地表现出广博而丰富的才学。他的诗歌既有唐人含蓄深沉的特点,又有宋诗警拔深刻的风格。虽然先生的一生命运多舛,生活也极其艰难,但是他的作品中却很少抒写悲愁,尤其是在苏轼晚年的时候,其诗歌更显得旷达和恬淡。

作者首先描述了漫漫征途中的景物,“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诗人日夜兼行,不顾舟船劳顿,期望早日到达杭州。沿江两岸枫叶染红、芦花雪白,一派浓浓的秋日景象。“向江海”,既表达出接近目的地,也意味着离家越来越远,思乡之情也会不经意地涌上心头。

文章图片4

旅途单调无聊,诗人有时读书解闷,有时又伫立船头,闲看风景。接下来的两句语言质朴,也未见典故和传说,却耐人寻味,“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在平静的淮河水面上,是一望无际的辽阔而苍茫的天空;两岸的青山也随着客船的不停摇晃,而显得忽高忽低。

忽迷”,描述了一种短暂的感觉,因为水面上充满了雾气,诗人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久与”,抒写了一个持续的过程,诗人在船上的视角较低,只能仰望远处群山,青山也好像正在低头密切地关注着诗人。

文章图片5

客船平稳地行驶,诗人却有些着急,颈联就传达出先生焦虑的心情,“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他虽然已经看到了耸立于下一个停泊处寿州的白石塔,但在到达那里之前,客船必须迂回曲折地绕过挡在前方的黄茅冈。

这两句平实质朴,但细细品味,诗人其实也在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有时候目标看似正在接近,但是中间却有很多障碍物,如果急于求成,就可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只有顺其自然,不急不躁,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文章图片6

结尾以景结情,也耐人寻味,“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江风柔和、波平浪静,虽然船行极其稳当,却减缓了行进的速度。诗人想象那些久久伫立在夕烟苍茫中的故人,他们一定等得有些焦急了。诗人憧憬着未来,他想到即将到来的愉快会面,心中不禁涌起了喜悦之情。

苏轼的这首七律平起平收,采用了平水韵的七阳韵,首句没有入韵。中间两联描写细致,也颇含深意。“寿州、短棹”的对仗非常精妙,因为“寿”字有长久的意思,与“短”形成了对比,令人赞赏。全诗表达出对故园的牵挂,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不愧为宋诗中的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