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海南保亭支教:很辛苦,但很快乐

 书生游子 2022-11-08 发布于浙江

保亭支教:很辛苦,但很快乐

范维胜

        20121217日—1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会农研中心义务支教国家级贫困县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他们的语文老师培训,我有幸前往。两天的培训,很辛苦,但很快乐。

        说辛苦一点也不假。1217日报到,可是我学校有课调课,只能在晚上9:45赶往宁波栎社机场乘机前往,18日凌晨0:55到达三亚凤凰机场,也只好在机场附近的快捷酒店住下,7点起床,接我的司机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赶到保亭,在宾馆小憩片刻,然后吃中饭。中饭以后,我舍不得放弃学习余映潮老师的机会,就去听了余老师的两节观摩课及其互动报告。第二天,也即19日上午,我要听两位语文老师的课,然后点评互动。下午我要上课,上了课后同样做了教学的反思,然后听了中语会副理事长、人教社中语室主任王本华老师的讲座。19日晚上八点就休息,因为20日凌晨4:30我就起床了,5:00就往三亚凤凰机场赶,因为我是7:55的飞往宁波的飞机,接近11:00到宁波栎社机场。12:30赶到家里,煮了一点面条,吃完,下午就到学校处理我两天留下的作业。这样的紧张,着实让我疲惫不堪,单个中的快乐,还是赶走了这些辛苦,觉得充实而愉快。因为这次支教让我现场学到了太多太多。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老师就著文说,现场学习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因为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都不可能在书斋或图书馆中静心的读书学习,他们大量的时间都在教育教学现场。这样就考验了我们教师的现场学习力。我们每天的课堂就是我们自己的教学现场,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习反思的对象,让我们的教学日日滋养着我们。其他教学同行的公开课、观摩课的课堂也是我们的学习现场,我们能否从同行的身上汲取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克服它。我们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就是我们日常教研活动的现场,我们是否每次都能积极参加,踊跃互动,是否清晰的梳理出每次的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我们聆听专家的讲座和报告,也是我们的学习现场,我们是否消化了专家的精神,用于自己的教学行动。现场学习警示着我们,我们就应该去学习。保亭的支教同样是我一次难得的教学现场学习机会。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报告就让我学习了什么是好课。好课是非常讲究课文研读,十分重视教学思路,关键在于课堂活动,精心考虑知识积累,时时关注能力训练。余老师用他的课堂行动理性地诠释了好课的理念。余老师还告诉我们,要设计出好课,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设计课文,充分设计学生的活动;必须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必须关注语言学习,关注能力训练;必须着力思路清晰,提问简洁。这样教师就应该讲求自己的素养,讲求教学的艺术。王本华老师的报告清晰地告诉我,课堂有效提问和对话教学的关系。她用2012年暑期中语会组织的庐山“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活动中,四位特级教师的课例生动地诠释了提问的有效性与课堂对话的关系,明确了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最重要。她给我们阐释了新课程的阅读理念和对话教学的关系,强调没有独立阅读,就不可能有多重对话,更不可能有个性阅读。这些精髓我将要在今后的教学行动中慢慢践行。

【余映潮老师(左) 中语会副理事长、人教社中语室主任王本华女士(中)】

       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我同样听了两节课。听的两节课中,一节是小学五年级的《学会看病》,听了这节课,我就明白,学习语文不能让学生漂在语言之上,而应该让他们潜入文本。教学生认识生字应该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认读。也明白了像“儿子独自去看病,会遇到危险吗?”这样的讨论,在学习这篇课文中属于无效讨论。听的两节课中,还有一节是中学的课,这位老师将课题定为“课内文学作品欣赏——课文《芦花荡》《蜡烛》”。听了这节课,我就明白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是一课一得为好,文学的外延太大,用《芦花荡》和《蜡烛》是根本解决不了课内文学作品的欣赏问题的,何况我们的老师仅仅讲了《芦花荡》。也明白了给课文挑毛病找破绽,那不是文学欣赏,因为欣赏和质疑是能力的两个层面,不能混为一谈。还明白了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如果非得让学生坐实解读,什么假如你是鬼子你会不会上当,那就是无稽之谈,因为艺术的真实不可能等于生活的真实。还明白了,不管教师怎么多样解读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一定是哈姆雷特,而非李尔王。更明白课堂的创新是有规律的,有理性的,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而并非剑走偏锋式的猎奇。

【海南保亭中语教研员王娜老师(左) 小语教研员郑燕梅老师(右)】

        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我开了一节课《华南虎》。我这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潜入诗歌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咂摸来感知意象,再来知人论世,体味情感。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读和悟还不是十分理想。由于这是一个民族班的学生,不知道是不是认生呢,还是风俗问题还是我和他们对话的问题,有一位同学我将问题一再降低难度,直至为零,他依然是不愿意回答。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了,我就是让他将我PPT上的文字和原诗的文字比较一下,看看替换了那些字,他也无动于衷,这很让我想起我在温州中学高二某班上的复习课“词别是一家”的《虞美人》,我问一个阳光男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写的是李煜的什么之愁,他居然睁大眼看着我一言不发。是不是堂堂的省一级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又是在复习课上,嫌我这个问题太低幼了呢,还是他压根就不明白李煜呢?所以,学情这根弦要牢牢绷紧,不得马虎。

        您想,一次支教活动,有这么多的收获,岂不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