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苦教育成为时代主流?家长盲目施加“苦环境”,真可能毁了孩子

 IF枕边育儿 2022-11-08 发布于山东
朋友打电话说到:“我们要带孩子去乡下摘菜,一起走吗?”
好奇的我反问道:“是要体验农家乐吗?”
“不是,只是想通过摘菜让孩子体验一下什么是吃苦。他们的生活太幸福,最近尤其夸张,吃饭挑食浪费粮食成为了常态。我想带着他们下乡,通过农田劳作,去体验生活的辛酸。”
朋友滔滔不绝的说了很多,总而言之,是希望通过下乡劳作,让孩子改造自己。他认为,只有从小吃点苦才会懂得感恩,孩子才会心疼父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无奈的我只得打趣:“想法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呢?通过一次两次的下乡体验,他们就能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
其实当听到朋友谈及吃苦教育的时候,我就理解了朋友的意思。在小区中也曾听到不少宝妈谈及吃苦教育。
她们深以为,也认为在当今社会,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的吃苦教育,才能训练他们的意志力,端正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何认识吃苦教育?
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当然西方社会的“吃苦教育”也常常被我们津津乐道。日本认为,除了阳光和空气来源于大自然外,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所获得。
德国法律也规定,年满14周岁就要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以培养劳动能力、承担社会责任。
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父母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即使孩子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他们也缺少吃苦的经历。因此,家长们将吃苦教育看作是救命稻草,迫切的希望通过吃苦来强化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其实吃苦教育不应当过于刻意,现如今风靡社会的吃苦教育,普遍呈现形式化的状态,背离了家长育儿的初衷。
吃苦教育不是盲目的给予孩子吃苦的环境,吃苦教育是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试着独立成长,通过解决问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过于刻意的吃苦教育,对孩子未必有利
首先,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不少家长为了响应忆苦思甜的教育号召,主动带领孩子吃糠咽菜,甚至让孩子体验繁重的劳务活动。
要知道,孩子们普遍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睡眠时间。这些忆苦思甜的活动只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导致孩子营养不良。
其次,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盲目的为孩子提供吃苦教育,只会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糟。
他们在被父母强迫吃苦后,容易产生叛逆情绪,父母作为孩子最为亲近的家人,带给他们的伤害会格外严重。
最后,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家庭原本是孩子最为坚实的港湾,无论是疲惫还是委屈他们,都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父母盲目要求孩子进行吃苦体验,就是在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正确的吃苦教育应当这样做
吃苦教育不是让孩子感受生活的穷困潦倒,也不是让孩子身处苦难的环境之中饱受生活的折磨。父母要学会以身作则,通过身体力行,带领孩子学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良好美德。
其一,吃苦不意味着受虐待
虽然说忆苦思甜有助于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是家长应牢记吃苦并不等于让孩子饱受身心折磨。
在这一点上,父母不妨学习西方的育儿方式,西方青少年们从小就懂得要通过劳动赚钱。
不管家境如何富有,这些少年都会主动兼职来展示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家长不妨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其二,父母要学会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在无形之中给予孩子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只懂得他玩享乐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吃苦耐劳的孩子。
在给予孩子出口教育的同时,一些生性懒惰的父母只躲在一旁进行指挥,孩子又怎会心甘情愿的去吃苦?
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家长应当主动参与,通过言传身教来加强教育效果。
其三,通过故事感染孩子
年幼的孩子心智普遍不成熟,让孩子出门去感受生活的苦难,父母难以放心。其实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讲述艰苦的故事,或是通过手机电视带领孩子,感受世界上各行各业的苦难,让孩子在思想上接受吃苦教育的引导,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其四,注重意志重塑
当代的吃苦教育,与其一味的回味过去的苦难,不妨重塑当代的顽强意志,成就未来的辉煌人生。
父母与其带领孩子忆苦思甜,不妨带领孩子参加一门,需要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事实上真正的吃苦教育,不是盲目的让孩子身处苦环境,而是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的挫败感,锻炼孩子的顽强意志。
枕边育儿寄语:
恰如其分的吃苦教育,会通过苦难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磨练他们的顽强意志,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糟糕的吃苦教育只是盲目的让孩子身处苦环境之中,他们会在其中逐渐丧失探索未来的勇气和激情。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