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人工智能与教育必须关注四个问题

 课程教学研究 2022-11-09 发布于浙江

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要理解这个话题,我们必须思考和尝试回答四个问题。虽然这是四个目前还没有办法得到完整准确答案的问题,但是由于它们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人工智能与教育关系时必须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对于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我们持续地关注和思考。

我一直在思考四个问题,现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基于目前学界研究成果和哲学思辨性的思考和推演,请大家批判。

第一个问题: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一样的吗?

人工智能的学习,是人依据对人自身的学习的研究所获得的成果,设定的一种程序化的学习方式。在人没有完全搞明白人脑的学习机制的情况下,目前的学习科学的许多结论和理论都是一种假设和推理,因此据此而设计的人工智能的学习程序,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人的学习的。所以,我们把人工智能的学习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慎重,有效的机器学习可能并不符合人脑学习的真正机制,不应该夸大它迁移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适用性。

比如人的学习中,兴趣和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启动学习、保障学习持续进行的条件,好奇心是学习持续和深入的重要的动力,但是在人工智能的学习程序中,这些是不需要的,或是做不到“程序”化的内容,人工智能的学习是“无情”的学习。这让人工智能学习与人的学习有了根本性的差异。“大家都知道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之下,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人有这个能力,人工智能往往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罗丝.卢金 2019.10)即人工智能无法根据情境进行行为的创造性的调整,它只能按照程序设定或程序所允许的范围去“反应”,而不能灵活地根据无法穷尽的情境可能的变化去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和调整。

第二个问题: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是什么关系?有什么样的区别?

人工智能是“人工”的,是对人的智能的一种“模拟”,是基于人对自己大脑的学习机制的研究成果设计出来的一种学习程序,然后由机器来执行。目前人对大脑的学习机能的研究是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总体上还是一种“黑箱”式的研究,真正的人的学习运作机制并没有搞清楚,许多的脑科学、学习科学、神经教育的结论、理论都是一种推理、推演的结果,其与大脑真正的学习机制的关系还是有待验证的,所以,当下的人工智能并不等于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的学习是程序化的,人的智能的学习却更多的是情境化的,兴趣、情绪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高级学习中,情绪和灵感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创造发明的高级学习中,灵感的作用更是巨大,这是无法用程序来设定和模拟的。正如恩格斯所言:“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

所以,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处理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一定要注意其局限性,人的学习中最有价值的灵感和创造性,是人工智能的程序化的学习所不能取代的,而这却是人能成为万物的主宰者,成为人工智能的发明者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不能用人工智能的学习程序来“训练”人的学习方式,让人变成程序化的“机器”绝对是一种错误。

第三个问题: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用途?它能引起教育的哪些变化(或革命)?

人工智能对于复杂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者的行为的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是作为人的教师所不能及的,这方面它能够而且也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具和助手。利用人工智能的准确的数据,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更精准,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更个性化,也可以让我们的课程、教学、作业、辅导等具体的教学行为实现“个别化”。这是我们目前可以预测的人工智能对教育帮助最大的地方。有了人工智能这个助手和工具,教师可以更“聪明”,学校可以更“智慧”,教育可以更“个性”,从而引起教育的系统性的变革。 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使我们变得更加睿智”“如果学生在自我学习的时候知道如何使用这样的一些工具,便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取得进步,以及检测整个学习的流程。”(同上)

我以为,人工智能带给教育最革命性的变化应该是促使教育从以知识为核心转身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更为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这与我们国家教育发展越来越强调立德树人的方向是惊人的一致)。自适应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人性化的和精准化的教育管理会取代现在的标准化的、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响应着教育目标的变化,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如,在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的情况下,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无感数据捕捉成为可能,细致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性记录和评价能方便地成为现实,综合素质评价会成为主导性的教育评价方式。

第四个问题: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而成为教育的主导者吗?会让学校消亡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些程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或者可以由人工智能机器来代替教师进行,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际交往,情绪的交流、共情的引导和形成,是人工智能难以做到的。还有,灵感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发明和创造,是无法被“程序化”的,它不是以“逻辑的”方式运作的,而且往往是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述、传授的东西,只能通过“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方式去体悟的。而这恰恰是21世纪胜任力所需要教育培养的技能中最重要的人的素养。

所以,教师的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学校教育空间中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当然,发展21世纪胜任力的教育需要有更高素养和能力的教师,传统的只懂“授业”的教师是难以胜任的。

更为重要的是,未来的学校教育、教师不仅仅是,而且最为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性的内容,而是进行价值观塑造,这种塑造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去完成和实现,这显然不是人工智能的程序教育所能胜任的任务了。价值观的塑造是“用一颗心去感染另一颗心”“用真情去养育一个人”,程序化的学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在真正的人的教育中,即使是程序性的知识,也是需要进行价值审视的,人的学习不能只关注“科学性”,还需要重视“情感性”和“价值性”。比如对于学生知识上的错误,如何评价和反馈,什么时候评价和反馈是需要考虑“情感性”和“价值性”的,不能仅仅考虑“即时”和“纠错”的标准。同样的学习错误,评价和反馈是需要关注被评价的人的个性、情感,以及当时其所处的环境等复杂因素,这显然不是人工智能所能“正确处理”的问题。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工智能对教育很重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会带来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性的变革。但是我们运用人工智能于教育时,需要足够地谨慎,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和辅助教育的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不能取代学校教育的场景。我们需要时刻牢记,人工智能对于人而言只是一种工具,如同机器延伸和增强了人的四肢,人工智能延伸和增强了人的大脑,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人脑,更不能取代人本身。所以真正的教育始终都是人的教育,是人的学习和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