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明金:闲话土山汉墓

 新用户82177594 2022-11-09 发布于江苏

作者简介

#

李明金,网名篱边问菊,徐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理事。


闲话土山汉墓

古城徐州老城区的南部有座小山,它位于云龙山和户部山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山之间。不过论年龄和个头,和它们比起来都只能算是小弟弟,这就是“土山”。“土山”顾名思义山体为土,不是石头。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盘踞在那里,默默地依偎在古城的臂膀里,承担着自己守卫和隐护的职责。现在的土山,高度约16米,周长200余米,虽然历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水土流失,走近它仍然会被其雄伟壮观的外貌所震撼。山上绿荫葱茏,灌木茂盛,整体已是徐州博物馆的一部分。
土山是土质的、土山是古墓、土山是人工堆砌起来的,相信这些问题自土山形成以来都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古墓的主人是谁?好像千百年来也没有争议,只是时间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通过考古发掘推翻了历史上的讹传,才还墓主人以本来的面目。


土山是范增墓,这是徐州流传已久的说法。《魏书·地形志》和《徐州府志》上就是这么说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上也说:“今彭城南项羽戏马台之西南山麓上,即亚父冢也”。到了元代,经过盗墓贼贾胡的传奇般的盗掘经历,土山汉墓似乎更加确立墓主人是范增的定论,800多年来,很少有人去质疑和深究。贾胡盗掘土山古墓这件事,被元代官员记录在《初盗发亚父冢》上。由于土山靠近城区,不可能大张旗鼓地挖掘,贾胡可谓机关算尽,愣是在土山上结庐28年,绞尽脑汁终于得手。据记载,当时贾胡被官府发动500多人逮捕归案后,承认从墓中盗出一柄范增所用“明晃晃、亮堂堂”的宝剑。明代嘉靖年间徐州户部主事岳东升表其墓,立碑题名“楚亚父范增墓”,有官方背书,民间自然是没有怀疑的道理。
范增,秦末居剿人,政治家,西楚霸王项羽的重要谋士,“鸿门宴”的核心参与者。因屡献奇谋,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史记·项羽本纪》上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后来因为和项羽在许多重大事项上意见相左,加上刘邦使出离间计让项羽和范增有隙,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是年汉高祖3年,即公元前204年。
历史上以讹传讹的事情很多。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开发以及相互交流都会受到限制,对神秘事物的认识不能还原其本来面目,有情可原。其实,我觉得,土山古墓在其建成后的很长时期内,它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现在考古发现的是东汉彭城某代王的墓葬。据说土山周围曾有汉代的瓦砾出现,说明土山周遭地面上有过墓主人的后代祭奠用的建筑。那时,人们是清楚墓主人身世的。象徐州西郊三十里的楚元王墓也是有巨大的封土堆,但是其墓主人乃西汉早期刘邦异母弟刘交的身份就被一直认定无误。这些平地隆起的坟墓,不同那些故意隐蔽在山上、让后人不得其解的洞穴式王墓,高大的封土似乎就是在向世人彰显墓主的地位和身份。为什么南北朝以后,土山墓被人为地换了主人了呢?我想,不外乎两方面的缘故:一是,彭城王的后代出于保护祖先的目的故意而为之。曹魏篡汉后,彭城国除,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保护的刘家后裔,怎么能不知道“摸金校尉”们的厉害呢?毕竟范增的地位和实力与和平时期的王侯相比,埋藏的金银财宝会相差甚远。所以大概也只能不认自己的祖先、改口墓主为“范增”吧。二是,确实因为朝代更迭、战乱人绝,慢慢地隔代、断代的人们的记忆被模糊。
当然,如果有人加以考证,还是能有破绽显露。首先,《史记》上明确记载范增亡于未到彭城的路上,何况他也不是得什么急病、来不及安排后事而死,毒疮一时半会咽不了气,范增临死前肯定对自己的后事有交代,而且大概率的应该是叶落归根,回葬家乡——居剿。公元前204年到公元前203年,这两年项羽正在西线主持战事,在荥阳、成皋一带与刘邦、彭越、韩信等浴血苦战。最后由于腹背受敌、粮草不继,不得不送还刘邦家眷并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然后引兵东归彭城。我想,一个处于风雨飘摇、气数将尽的割据势力,能否有人力、物力、精力去为一个过气的谋士去建如此浩大的陵墓?况且,连项羽自己都没有考虑自己魂归何处。元代的盗墓者贾胡有他的高明之处,他如果真的把土山古墓认定是范增墓的话,他会付出28年的心思吗?贾胡盗墓是盗墓者津津乐道并且载入史册的成功范例,也是历史上古墓保护上的一大笑话。
其实,将错就错,从保护土山古墓的眼光看,千百年来,徐州人要比贾胡之类高明得多,智慧得多,也可爱得多。东汉建墓是一个非常大的土方工程,人力物力耗费颇大,当时举全国之力也不会是短时间所能建成。所以当时,甚至整个东汉,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明确的。从东汉到郦道元时期不过三百余年,三百年就把一座封国的顶格墓葬换了主人,不得不说有其难言之隐。
1969年,土山周边的居民取土建房的过程中,在土山西北角处发现一座砖古墓,自此揭开了土山古墓的本来面目,逐渐还原了历史真相。经过发掘,在被后来称为“一号墓”的墓中出土了银缕玉衣、鎏金铜兽砚等珍贵文物,并在部分黄肠石上发现文字题刻,考古学家们认定“一号墓”为等级很高的汉墓葬。1977年由洛阳博物馆调回徐州的王恺先生经过勘察判断,“一号墓”的规模不堪于土山这么大的封土堆,提出土山之下仍有大墓的科学论断。在当时徐州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从洛阳请来探工,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终于查明封土之下隐藏着其规模远远超过“一号墓”的二号主墓。
土山“二号墓”自发现时初步清理侧室,经过漫长的等待,2003年国家文物局终于批准发掘整墓。200410月动工,直到2020年基本发掘结束,前后近五十年的时光。土山二号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封土夯筑而成,夯层明显有迹,夯窝清晰可见。封土中包含大量的瓦片、陶器碎片、封泥等汉代遗物。墓坑为开凿的石坑,南北长27.5米,东西宽15.5米,深3.5米。整座墓葬南北长36米,方向165度,由墓道、耳室、甬道、前室、后室、回廊、黄肠石墙及封石组成。墓道长20米、宽4米,前段斜坡形,两则砌有挡土砖墙。尽管显示该墓曾被盗掘,但墓室内仍出土了350余件文物,主要有陶器、玉石器、金银器等。主墓室发现了银缕玉衣和鎏金铜缕玉衣,表明墓主人为诸侯王夫妇。二号墓是目前已发现东汉时期保存最完整、获取信息最为丰富的大型诸侯王墓葬,填补了徐州东汉时期诸侯王墓葬研究领域的空白,荣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比较感兴趣土山汉墓封土堆里出土的4500多枚封泥,和该墓葬式所用的黄肠题凑石。多次察看过汉代采石场和从墓坑中拉出来放置在外的部分黄肠石。


汉代在封缄公文和书信时,用绳索捆扎竹、木简或装信的匣子,并在绳结处压封泥再盖上印章,类似西方古代的火漆,用以防止泄密。土山汉墓封土堆里能够出土封泥,是土山汉墓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多达4500余枚的数量,仅次于1995年夏天,在西安北郊相家巷发现的6000多枚秦封泥。这些秦封泥出土的地点就在秦朝都城,是秦始皇办公的地方。封泥的出现弥补了秦朝文物的空白,对研究秦国历史意义重大。土山汉墓封土堆里出土的封泥显示,行文单位有西汉楚国的王国群卿、县邑官员、府库首脑、军队高官、隶属郡县,还有来自京都长安及外地的等等。相信这些封土堆出土的西汉封泥对研究封国楚国历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问题是作为东汉时期彭城王的墓葬封土里,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西汉时期楚国官方往来的文件封泥呢?这真得发挥大家的想象力了。有专家推测,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楚国被除国,官署遭废弃。东汉时期人们清理废墟,将建筑垃圾运往城外,其中就包含了这些封泥,后来土山汉墓营建时就地取材,导致大量西汉封泥被夯筑进封土之中。西汉楚国的官邸在王莽新政后期的战乱中受到摧残是肯定的,而且土山汉墓封土堆这么大的体量,需要土的来源也肯定是多方面的。据说土源来自于城外的汪家塘,这个汪家塘现在在哪里?是不是在现在的云龙公园大水塘一带?总之不会离土山太远。也有专家说封土里出现这么多泥封,与汉朝人信奉鬼神有关。据王大勤先生的文章中引用资料介绍:“以封泥著所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若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福祸者,以印封泥断其道路,则不能复神矣。”我个人倾向这两种说法的综合,既是建筑垃圾,又被迷信现象所利用。


黄肠题凑一词最早初见于《汉书·霍光传》。题凑是一种葬式,是帝王、皇子、诸侯王死后享有的最高规格的丧葬制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体凑。说白了就是用木头堆砌的地下院落,既防盗又能起到保护棺椁的作用。徐州土山汉墓是目前全国已发现的三座石头黄肠题凑的王陵之一,且用石量最多。墓葬总共用石4200块,近1000立方米。2004年,云龙山北、土山西发现了汉代采石坑遗址68处,面积约30000平方米。从石质上看,黄肠石成份多为参杂黄土色泥质的泥灰岩及灰质泥砾岩,化学成份不及大块封石的碳酸盐纯度高,基本可以认定为附近采石场所开采出来的。这些黄肠石比之墓葬上方的封石不论是开采还是后期加工都较容易些,从这样黄肠石所属的年代上看,四亿年前的徐州地区是一个动荡不定的湖泊。这些黄肠石有明显物理开采的痕迹,也说明汉代徐州冶铁业的进步和发达。2006年,徐州汉代采石场遗迹被国务院核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墓葬的用石,经地质部门考察检验,部分来源于徐州市区外汉王镇等周围山体。用石头代替木质材料来体现丧葬规格,这反映出汉朝徐州人的聪明才智,因地施宜、就地取材、敢于创新。


2002年位于土山北侧的徐州中医院扩建,在施工当中又发现了“三号墓”。这座墓与“一号墓”形制完全一样,体量大小也相当,只出土了一件文物。专家认为此墓为假墓,建墓者有意而为之。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历史的步伐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黄土之下的秘密隐藏了两千年,当它被揭开神秘的面纱以后,我们在欣赏帝王将相奢侈华丽之际,不要忘记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星星烟云。玉衣裹住的是历史,那些紧握铁錾、一锤锤顽强的手又何尝不是创造历史?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