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构建以社区为本“构建残障人士”社区支持网络? | 社工课

 社工客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贺亚雄  张瑞娟

    单位 |  兰州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残障人士的生活状况在得到不断改善的同时,残障人士未来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比起机构或者院舍照顾,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实现残障人士的“在社区照顾” 和“由社区照顾” 。

其核心都是强调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疗与服务设施、技术和计划,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发动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协助提供照顾 ,让残障人士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协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使所提供的服务更贴近人们的正常生活。

由此,兰州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兰州市 “三社联动”试点项 目进驻曹家厅社区,开展为期3年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在残疾人服务方面,逐步构建起残障人士的三级支持网络,让残障人士及其家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保证残障人士和他的家庭获得常规的服务模式和工作生活 的机会,增加了残障人士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从而打通和做好社区残障者服务的“最后一米”。

二、需求分析

曹家厅社区属兰州市核心区域,老旧楼院偏多,人口流动性大,贫富差距。通过社会工作者入户走访,深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现状、真实需求、 残障原因、社交网络等。

截止至今,持证残障人士共计107人。其中,视力残障人士计18人 ( 一级5人,二级6人,三级4人, 四级3人) ;听力残障人士计22 人 ( 一级11人 ,二级1人 ,三级3人 , 四级7人) ;肢体残障人士计48人;  ( 一级1户,二级6人,三级23人, 四级18人) ;智力残障人士计11人 ( 一级5人,二级4人,三级1人, 四级1人) ;精神残障人士计8人 ( 一级2人 ,二级4人 ,三级2人) 。

主要以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肢体残疾、视力残障人为主,现有的社区支持网络主要以政策性的支持为主,同时发现他们大部分残障现象是由于后天意外事故或者病

变引起的,较少一部分是先天遗传的,而在所有后天的因素里, 自身身体或心理上的特殊性 、家庭的负重型、社区的标签化等等是主要诱因 ,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信任度低、安全感低、融入感低 ,对外界探知有渴望却又害怕真正去接触,表现为:

个人层面: 生理上的弱势和身体上的缺陷 ,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 ,性 格孤僻 ,导致劳动能力弱 ,且就业受限 ,基本无经济来源;无法或不愿走 出家门融入社区。

家庭层面:心理上的压力和经济能力的沉重 ,普遍存在残障人士家属因承担其治病和康复的大量费用,长期拖累,致使经济拮据,抵御风险能力脆弱,供养能力降低,生活非常困难;文化程度偏低,无法给他们提供正面的引导和支持;以致大部分造成残障人士家庭贫困。

社区层面:心理上的标签化和行为上的冷暴力,普遍存在因为 “残障人士及家属” ,不愿意与之接触,导致绝大部分残障人士很少外出,不愿走进社区,或本人想走出去,但是没有地方接纳。

三、服务目标

(一) 现实依据

回归社区:家庭和社区是服务残障人士的主阵地 ,承担了绝大多数的 对残障人士的服务和照顾工作,却是获得支持最少的两个主体。

社区为本:社区可以为个人与家庭提供基本的社会 、经济和情感方面 的支持;反之社区也可以是一个存在“敌意”的地方。

(二) 理论依据

在社区内照顾: “在社区照顾”的核心是强调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疗与服务设施、技术和计划,将照顾者放回社区内进行照顾,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协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使所提供的服务更贴近人们的正常生活。

由社区照顾:“ 由社区照顾”的核心是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发动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协助提供照顾 ,它是实行社区照顾的一个核心策略——留在社区或原本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

(三) 规划及目标

曹家厅社区构建残障人士社区支持网络,计划用3年的时间在曹家厅社区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网格化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辖 区企事业单位为重点的社区支持网络。

按照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的要求提供 助残服务。力求做到动态精准、需求精准、服务精准、受益精准。在曹家厅社区 组建两支服务队伍既行政化服务队伍和社会化服务队伍。即:

一个核心——党建聚力为核心

两支队伍——行政化服务队伍和社会化服务队伍

三个要求——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

四个精准——动态精准、需求精准、服务精准、受益精准

四、服务实施

针对曹家厅社区残障人士的现状,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链接扶残和助残资源。并依托社区公益创投,为辖区的残障人士及其照顾者开展服务工作,主要以个人、家属、社区三个层面着手,打造出曹家厅社区三级支持网络即:

一级社区服务网络:在社区内动员家人、亲友、邻里或志愿者等照顾和服务残障人士,借此建立一个本地服务网络;

二级社区互助网络:在社区 建立残障人士互助网络,以及照顾者互助小组;

三级社区支援网络: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辖区单位 (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等) +社区社会组织+居民骨干+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建立热线或紧急支援服务网络,力争为残障人士提供及 时的帮助和支援服务。截至目前,运行良好。

(一) 量体裁衣,精准帮扶

社会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了解辖区残障人士的真实需求及挖掘其掘自身的优势,进行入户探访,为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开展量体裁衣,通过协助服务对象进行 SWOT分析 ,帮助其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为残障人士实施精准支持。

从社区的几个个案入手,首先帮助社区中的几个个案构建起社区支持网络,将残障人士家庭、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及社区爱心人士搭建起来,构成一张非正式的社区支持网络,建立起一个守望相助、互助互爱的“关怀的社 区”,从而实现“由社区照顾”的目标,逐步推进向着“在社区照顾”模式的构 建。

(二) 自下而上的打造社区支持网络

个人网络:动员与残疾人士相关的人员提供支持,维持和扩大残障人士的社交关系与联系。

志愿者联系网络:为残障人士积极寻求及分配可提供协助的志愿者,并发展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支持及同伴关系。

互助网络:为有共同问题、相同背景及兴趣的残障人士建立同辈互助群体,加强同伴支持系统、信息及经验交流,加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邻舍协助网络:召集邻居、物业人员、居委会人员等为残障群体提供帮助。

社区授权网络:建立行动网络或团体,反映其需求,争取资源并倡导权益, 与社区代表或重要人物及支援机构人员建立关系。

(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曹家厅社区“三社联动”驻点社会工作者,依托社区公益创投,为辖区的残疾人及照顾者开展服务工作。

先后开展了“残障者及其家属心理疏导沙龙”,“残 障平等意识培训”,“社区残障者及其家庭赋能计划”“困境残障家庭支持赋能 项目家庭康复训练技能知识培训”“残障人士社区支持网络推进会”等系列服务。

因此,通过以社区为本构建残障人士社区支持网络,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支持性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他们参与正常的社区生活,最终达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同时也倡导大家将节日助残经常化、助残扶残活动日常化, 形成人人关心残障人士问题,关注残障人士的良好风尚,为残障人士能够更好地 融入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工人的能量卡!每天一虹能量卡,需要的拿走↓

案例一:久违的笑容

(一) 服务对象具体情况

L阿姨 (化名),54岁下岗工人, 由于幼年时期发烧、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导 致听力受损、并伴有二级精神障碍,长期受忧郁、脑瘫等精神症状的困扰,需以政府补助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其丈夫已下岗多年且患有多种疾病。长期靠退岗补贴维持生计,其儿子游手好闲 ,无正式工作。基于此,服务对象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基本与外界无联系,生活需丈夫陪伴。

(二) 需求分析

通过社会工作者多次入户调查,详细地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也据此分析出 ,除了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外,该服务对象重要需求集中在社交、自我认同等方面。

(三)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发挥的作用

政策传播者

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具体情况 ,帮助服务对象与相应国家政策进 行详细说明并对接相关部门 ,解决其常年困惑 ,拉进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 对象之间的距离。

资源链接者

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了甘肃龙摄影职业培训学校, 以助残日活动为由, 特邀服务对象及家属参与摄影拍照 ,记录最美瞬间 。以此为契机 ,社会工 作者成功找到了打开服务对象“心结”的突破口。

赋能支持者

在社会工作者进行入户访谈期间,发现了服务对象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为:社会功能下降。长期与外界疏离令李某感到孤单,想要融入社会,但又害怕他人异样的眼光。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引导,为服务对象扩大交友范围,融入到社区这个大家庭当中,不仅提高了服务对象的的社会机能,同时增强其自信心。

案例二:照亮远方的“灯塔”

(一) 服务对象具体情况

F爷爷(化名),70 岁空巢老人,伴有一级视力障碍,常期独居生活,性格积极乐观、豁达开朗,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听音乐,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且以自学的按摩手艺为生。由于视力障碍,服务对象平时较少独自出行,因此与外界联系较少,但十分渴望与人沟通交流、畅谈分享。

(二) 需求分析

通过社会工作者多次入户调查,详细地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也据此分析出,其首要需求是陪伴以及更丰富的日常生活。

(三)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发挥的作用

资源链接者

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链接社区内现有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志愿服务的能力与意识,每周一 由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将其带领至社区参加活动,从而丰富他的日常生活。

同时依据“社区残障人士三级支持网络”的力量,链接到辖区单位怀玉 爱心公益中心 ,最终以服务对象、志愿者双向自决的原则,志愿者将对服务对象进行长期照顾和陪伴。

赋能支持者

发挥服务对象独特人格魅力 、积极乐观心态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其提供、创造舞台,每次以 “残疾人代表”的身份为这个群体发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服务对象自身有获得感,也不断在影响着周围的人,对生活充 满信心。

六、服务评估

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突出体现了构建残障人士社 区支持网络服务模式,让残障人士自己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通过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精准服务每一位辖区残障人士;在这种服务模式中,残障人士在社区服务中心里扩大了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从中获得社会支持,缓解了自己面临问题时的压力;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让他们逐步认同自己、接纳自己;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互动加速了再社会化的程度,获得了新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以构建 “街道+社区+派出所+驻区单位+邻里街坊+楼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支持网络,一个融合的社区环境来包容残疾个体的不同和差异。

七、专业反思

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 “助人自助”能够使得传统的残疾人服务更具有持续性,有助于改善现有服务体系的一刀切、粗放式的问题。同时,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强调接纳和尊重服务对象,视每个残疾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服务计划也是因应服务对象的特殊问题而设计。

其实,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为介入残疾人服务提供理念支持。社会工作基于优势视角,以正常化理论、增能理论的基础来开展残疾人服务,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残疾人服务中的问题视角,改变社会中不良的残疾观,从 而有益于使残疾人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传统社区工作方法中 ,工作人员往往从问题视角出发,将“残”与 “废”直接联系在一起 ,其服务也局 限在救济层面,而忽视残疾人自我价值。

再次,社会工作采取微观和宏观的工作方式,为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个别化的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个案工作,能够为其提供心理辅导,激发服务对象的积极性 ,进而改变残疾人对自我的错误认知。社会工作方法也有益于为残疾人家属提供精神支持,联结残疾人的有效资源,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区工作还从宏观视角认识和处理残疾人问题,并注重整合社区资源以及社会支持来解决残疾人问题。残疾人社区康复不能单 纯依靠残疾人家庭和社区,而需要动用整个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则应该扮演资源协调者、联结者和倡导者的角色,主要职能是营造社区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区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