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孩子自伤,家长怎么办?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从我的临床经验而言,自伤问题,在青少年,特别是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当中极为常见。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自伤,都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

那么,如果家庭中真的出现孩子自伤的问题,应当怎么处理呢?

我们就这个问题,系统地做一个解答。

01

 确认是否有自杀风险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基于常识,我们可能会有一种误解:就划下手臂,还划得那么浅,肯定不可能想自杀。

这,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断。

从专业角度,我们将自伤分为两类“自杀性自伤”和“非自杀性自伤”。

也就是说,自伤的孩子,也可能会有自杀的风险。

诚然,从比例上讲,这个比例并不算高。但涉及到生命安全,最怕的就是“万一”。

生命安全,是超越心理健康、情绪压力的,更重要的根本因素。

具体怎么排查呢?最保险的方式是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医生,进行系统的评估。

自杀的观念具有隐蔽性,越亲近的人,可能越不易被发现。

参考一下最近爆出的孩子轻生案例,便能发现端倪:父母大多都觉得孩子一切正常,甚至情绪状态很好。

寻求专业的帮助,更客观、可信。

02

了解自伤背后的原因

发现孩子自伤后,我所见的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指责和强硬阻止。

“父母对你这么好,你竟然伤害自己,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感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这样做,对得起谁?“

“你是神经病吗?拿刀割自己,你就太闲了,脑子都闲出毛病来了。”

愤怒、心疼、焦虑、害怕……为人父母,把孩子放在手心里疼,却发现孩子竟然“故意”伤害自己。

那种震惊和五味杂陈,未经历过的人大约无法想象。

从情绪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父母在此时说出过激的话,可以理解。

但从理智的角度而言,这些指责和攻击,除了破坏亲子关系,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虽然伤心、愤怒、难过,却还是需要调整自己,帮助孩子,这便是为人父母的不易。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宣泄情绪。

诸如此类的,包括没收孩子自伤的工具:刀片、圆规,双方形成一种捉迷藏的关系:

父母想法设法没收,孩子千方百计买新的,藏起来。

客观地说,只要孩子想自伤,他们一定会想到方法,强行阻止,很难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

了解自伤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03

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发现孩子自伤,父母会在短时间内处于六神无主的状态。

病急乱投医,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想办法哄孩子,尽量让他们不要有情绪,满足孩子全部的要求。

表面看起来,孩子当然是恢复欢乐状态,风平浪静。

殊不知,这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和风险。

最常见的便是:强化“自伤”行为,使之成为习惯,甚至是威胁方式。

通俗一点说便是:一言不合便“自伤”。

聪明的孩子们,都很知道怎么抓住父母的死穴。

很快,他们便会发现:自己说一百句话,都比不上在父母面前割一下自己的手背,来得有效和迅速。

不知所措之间,父母完全妥协,有求必应。

时间一长,这便成为一种“习惯性”操作,只要沟通不畅,便使出这个“杀手锏”,百试百灵。

“平时我说一句,爸妈会说一百句来劝我,只有我伤害自己,他们才会听我说话,答应我的要求。”

“我就是想吓吓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总是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情。”

不知不觉中,自伤,成了一个有好处,并且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孩子拿着这个武器,所向披靡,父母们完全失去招架之力。

无论心里在慌乱,表面也要尽可能平静,至少不会完全失去理智。

保持理智,才可能看到孩子“自伤”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作用。

04

 表达关心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那看着孩子自伤,我们要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面无表情吗?

当然不是。而且对于很多家长而言,也根本不可能。

任何一个关心孩子的父母,都不可能对孩子的伤痕视而不见。

比较合适的一个度是:关心,但不慌乱。

大部分没有自杀意愿的孩子,在自伤的时候,都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分寸:割多深,会不会留疤,会不会危及生命。

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不会过度伤害自己。

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或是出于情绪宣泄,或是为了吸引关注,或是寻找痛感……他们有清晰的原因和目的。

知晓这些之后,作为父母,便能保持基本的理智,并在此前提下,关心孩子:

例如,关心伤口深不深?血流得多不多?

又如,帮孩子消毒、上药。

再如,告诉孩子:“作为父母,我看到你伤害自己,很心疼。”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是担心自己,关心自己的身体状态的,这,有利于促使他们爱惜自己,珍爱自己的身体。

一个孩子跟我分享过她的感受:她的爸爸平时话不多,也很少跟她交流,平时基本就是“提款机”和“司机”的角色。

发现自己伤害自己之后,爸爸特地找了一个时间,来到她的房间,认真地对她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不要再伤害自己了。”

脸上满是心疼和不忍的表情。

她说:“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爸这样的表情,认真又心疼,我当时真的有点怔住了,之后都有点不太敢伤害自己。”

父母的关心,运用恰当,才是“所向披靡”的武器。

05

建立合理情绪处理方式

无论具体的原因为何,自伤行为,从根本上,都可以理解为:情绪或者心理需要的“行动化”表达。

所谓“行动化”表达,是相对于“语言化”表达而言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饿了,想吃东西,他便拉着父母过去,指着吃的东西,却一言不发。

这就是“行动化”表达。

如果他找到父母,直接说出来:“我饿了,想吃东西。”这便是语言化表达。

如我们所知,孩子情绪不好,但他们不习惯向身边的人倾诉、表达,而是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宣泄,这也是“行动化”。

他们希望身边人更多地关心自己,理解自己的感受,他们也不说,而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者给别人发自我伤害的方式,期望身边人理解自己的需要。

这就是心理需要表达的“行动化”。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原本用语言表达都极易产生误会,更何况是“行动化”的方式,除了最亲近的人能够理解一二,陌生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跟外人相处,如果来个动不动就“伤害自己”,又怎么能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呢?

鉴于此,最关键的引导,应当是在于鼓励孩子“语言化”表达。

父母不理解自己?把你的想法反复跟父母说,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父母有所促动为止。而不是通过威胁的方式强迫父母妥协。

心里有委屈,情绪压抑?向亲近的人描述你的情绪,获得支持和纾解,这才是处理情绪的根本方式。伤害自己,只是治标不治本。

觉得被父母忽略?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被忽略的遭遇和感受,让父母调整自己的方式,双方才能更轻松地相处。

当然,相应的,除了讲一堆道理劝告孩子,我们作为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多听。

听孩子的内心表达。

听孩子的委屈和挫败。

听孩子对于父母的期待和渴望。

……

孩子试过之后,才会真切地发现,“语言表达”才是最有效,更长久纾解情绪的方式。

最后,想总结一句:孩子自伤不可怕,找对方法,对症下药,定能改变、扭转。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