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装抑郁,去医院会被诊断为抑郁症吗?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觉得挺有意思的,想写篇文章,认真地讨论一下。

常听到类似的表达:

“现在的抑郁症,怎么那么多,很多人还不是装的。”

“只要表现得状态很不好,去医院,谁都会被诊断抑郁了。”

“我也抑郁呀,也经常心情不好,有什么大不了,别总是把抑郁症挂在嘴边。”

凡此种种,抑郁症从为大众熟知那天起,就伴随着争议。

1

最大的争议来源之一,是抑郁症的诊断机制。

与所有的身体疾病的诊断不同,精神科只能沿用“症状学”的诊断方式,换句话说,没有仪器的检查结果。

身体的疾病则不同,无论你是外科的问题,还是内科的问题,是肉眼可见的,还是肉眼不可见的,现在医学的发展,都能提供客观的指标。

身体检查没问题,即使你再怀疑自己有毛病,也装不了。

精神科的诊断不一样,症状主要靠自述,外加医生的临床观察,最多结合一点量表测试,而且量表还是你本人填写的。

也就是说,整个诊断的过程中,都是“人”作为决定性因素在参与、判断,而不是像机器这种绝对不会说谎,客观、准确的指标

就为诊断的准确性埋下了合理的怀疑空间。

假设有人熟知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把自己装得情绪很低落,反复强调自己失眠、吃不下饭,甚至天天想死,医生真的不会被骗吗?

换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只是为了不想上学,装病呢?

难道完全没有可能吗?

抑郁症没有误诊的可能吗?当然有。

即使有很多现代仪器辅助诊断的身体疾病,也同样存在一定的误诊比例,更何况是探索大脑黑盒子的精神科诊断。

2

但是,精神科毕竟发展了有近百年的历史,各种诊断和治疗方式,也并非相当然地张口就来,都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来诊断流程举例,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问几句,就下判断、开药那么简单。

第一步,会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

比如CT、脑电波、各项身体指标检验等。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排除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器质性问题。例如脑炎、脑外科损伤等,要知道这些都是可能要命的疾病,必须重点排查。

二是,为用药提供指标依据,必须确认身体健康的状况下,医生才能大胆用药。

第二步,是进行量表检验。

这一步也是大家怀疑的开始,量表几乎都是自己填的,那我全部都填得很严重,不就看起来很严重了?

那么,大家会相信,量表结果中,能看出你是否撒谎吗?

是不是听起来不可思议?每一种量表,从编写到投入使用,都要经过层层验证,尽可能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特别是一些题量特别大的量表,你是很难隐藏你的真实意图的。

当然,若是个别的撒谎高手,刻意研究了每个量表背后的玄机,那另当别论。

第三步,就是医生的临床评估。

这是考验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各类具体问题的判断能力的时候。

大量的病例积累,能够保证医生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量表结果,做出相对客观、准确的判断。

大部分人,对医生,还是有着天然的信任的。

3

基于上述的原因,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要骗过医生,轻松拿到抑郁症的诊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种:“无论是谁,只要去了医院精神科,多少都会被诊断出点问题来。”的错觉呢?

个人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是情绪问题一般很严重了,才回去医院,挂精神科或者心理科。

与大家对身体疾病的完全接纳不同,去看精神科,去找心理治疗,原本就是极度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感冒、发烧,去医院挂个号,就想外出吃个饭一样稀松平常,但会让人下定决心去看心理问题,大部分是被折磨得没办法,才能踏出这一步。

小心翼翼地,生怕别人知道,会对自己另眼相看。

因此,大部分人,最后出来的抑郁症诊断,都是中度以上,很少碰上轻度的人,会选择看医生。

以孩子举例,让一个孩子鼓起勇气告诉父母,他想看心理医生,绝不比让他们下定决心跟喜欢的人告白,来得容易。

走入医院精神科的群体,决定了它的诊断率。

而不是,大部分假装抑郁,去到医院被“误诊”为抑郁症。

4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抑郁症,看起来太不像“抑郁症”了。

的确如此。

很多抑郁症患者表面看上去比正常人还要励志,完美,甚至无懈可击。

他们并不会每天蓬头垢面,愁眉苦脸,他们比正常人还要正常。

更有甚者,为了不被别人看出自身的抑郁问题,会时时留心,处处在意,生怕被身边人发现自己的秘密。

而这类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抑郁。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的自我评价跟自己能否完美的维持成就和保持他人的喜爱息息相关。

从肯不敢对人敞开心扉,有问题自己扛,他们认为自己的义务是让别人开心,而不是让别人倾听自己的难处。

我们关注的是有人伪装抑郁,却不知,有更多的人在伪装正常。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对痛苦的耐受程度,以及敏感性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失去亲人,有的人可能会很快走出来,继续明媚的生活,有的人可能会沉浸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同样是考试考差了,有的孩子会安慰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有的孩子却会因此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当中,找不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就像那句听起来有点矫情的话,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只是我们会习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特别是面对“抑郁症”这样一个,非常具备话题度,大部分又对其一知半解的问题。

就更显得每个人都有发言和评判的权利。

5

话再说回来,其实“误诊”本身的意思,在心理疾病方面,就是个很难定义的事情。

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决不会否认你有抑郁症,按照人道主义而言,只要你自己认为这种状态影响了你的生活,你就有权利寻求帮助。

想要自己状态更好一点,痛苦少一点,当然无可厚非。

当然,如果这个人完全正常,被诊断为抑郁症可能性极小。

除非你是演技派,并且事先学习了大量心理学知识,不然在后续的心理治疗或者复诊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自我矛盾的地方。

退一万步讲,你以高超的演技,骗过了所有人,拿到了板上钉钉的“抑郁症”诊断,并且昭告天下。

如果不是出于研究,或者挑战精神科权威的目的。这个行为或者意图,本身,是否也多少有些问题呢?

假设一个孩子,要假装抑郁症,宁愿经历由此带来的打针吃药,身边人的另眼相待,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

是不是本身也有些问题呢?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是为了什么呢?

因此,当作为家长的你,怀疑孩子在假装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别忙着指责他,而是该问一句:他为了什么呢?

或者是:他何苦呢?

这就涉及到孩子通过强化自己“生病”这件事而来的获益了,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单开一期,来谈谈这个问题。

当然,也欢迎大家留言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认为,抑郁症,可以假装吗?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定期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