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雅音对南方语音的影响至今

 河洛文史孙老师 2022-11-11 发布于河南

​        夏商周定都于以河洛为中心的地区,称为“中国”,华夏民族语言称为“夏言”,又称“雅言”,其中“雅”、“夏”二字相通。            两汉时期,在洛阳建立太学,太学学生以太学教授的语音诵读五经文字,称为“洛生咏”或“洛下书生咏”。                                     东晋时期,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将中原语音大量的传入江南,官学吟诵“洛生咏”也在此传入,成为了江南风尚。                    南朝末期到隋代,音韵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对雅音思想作了明确的阐释:“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唐代学者李涪《刊误》一书指出《切韵》到唐代已经不合时宜:“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洛阳),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予尝以其音证之,必大哂而异焉。”                                                                        到了南宋时期,毛晃、毛居正父子编著《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再一次对《切韵》进行评说,主张根据新的中原语音,在"麻韵"之后分出“遮韵”,首次提出了“中原雅声”需要根据中原语音进一步调整。               明洪武《正韵·序》中明确了“一以中原雅音为定”的语音标准。                                   清代文人、曲家也以中州音为正,对之倍加推崇。如朴隐子《诗词通韵》曰:「词严声律,韵必中州。盖河洛当九域之中,其音可通于四方耳。」罗愚《切字图诀》:「摄以开合口呼,正以中州音。」周赟《山门新语》曰:「夫中国车书一统, 而音韵必叶中州。」                                    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在《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明代《永乐大典》引宋代某氏《漫游集》《过汀州》诗一首:“地势西连广、方音北异闽”。说明宋代汀州地区的语言方音接近当时的北方古汉语而异于闽语。

       清语言学大师章太炎《客方言·序》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清时梅州曾称为嘉应州)。”“大氐(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说明客家方言的词汇与古汉语同源。

        黄遵宪《梅州诗传序》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乃至市井诟谇之声,儿女噢咻之语,考其由来,无不可笔之于书”。"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                                                                时至今日,南方多地,包括粤语、客家话,发音还有许多与中原河洛地带类似的语言发音。南迁至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中原移民传承了与雅音相近的语言。以吴语、客家话、闽南话和粤语为表。河南,闽南,潮汕,粤中,赣南,台湾,南京,杭州,浙北等地都是中原雅音遗存较普遍的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