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命题哪家强?苏州海安连云港。——2023届江苏各市高三统考试题评析

 钟楼语文 2022-11-11 发布于江苏

 2023届   江苏各市高三统考试题评析

近日学习了江苏各市的六套高三期中试卷,现对其中的作文题一一进行评说。评说的角度有两个:

一是题目提供了哪些有讨论价值和写作空间的概念和话题;

一是题目如何运用材料解说概念及相互逻辑,以引导写作。

连云港

期中调研测试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某次歌唱比赛中,有热心观众提出“对歌手而言,个性与技巧哪个更重要”的疑问,引发了观众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当以技巧为重,如果一个歌手没有技巧就不配称之为歌手,个性也无从谈起;有人认为个性才是歌手的识别标志,否则就变成千人一声的歌唱机器;还有人认为个性与技巧同样重要。

其实,个性和技巧之争,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而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困惑。作为青年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话题价值:★★★★☆

引导效果:★★★★☆

光看“技巧”和“个性”两个词,是难以发现其对立关系的。因为通过个人悟性和修习而独创的技巧,也是一种个性。

所以材料提供了一个限定情境:“对歌手而言”。此时的“技巧”指演唱方法,“个性”指音色、音高等天然资质。由此可以由歌手的技巧和个性抽象出“技巧”和“个性”两个概念的一系列对立特质:

技巧是后天习得的,个性是自然形成的。

技巧依托于音乐理论,个性则综合秉性、习惯乃至阅历。

技巧需要向外寻求,是对他人的吸收;个性需要向内寻求,是对自我的发现和坚持。

……

另外,题目还借观众对于技巧和个性的争论,提供了论说两者重要性的思路:

主张技巧者,是着眼于专业性,是把目标定位在满足职业需要、社会需要;

主张个性者,是着眼于独特性,是把目标定位在实现个人价值、个人理想。

写作如向生活拓展,可以去论说各类从业者面对的行业规则与个人理念的冲突,传统做法和个人习惯的冲突,大众审美和个人喜好的冲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冲突……

联系青少年成长,就可以讨论参加培训班和培养个人兴趣的冲突,选科技巧、志愿填报技巧和个人特长和学术兴趣的冲突……

当然也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讨论学道修身和顺性适意的冲突……

材料还给出“同样重要”的选项。但如果立意上不分主次、平均用力,文章不能有站得住脚的观点。建议即使认为个性与技巧必须兼顾,也当分个先后、缓急来。

海安

高三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蕴含着无穷的活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便无坚不摧。打造优秀的团队,建设强盛的国家,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对“活力”和“合力”的思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话题价值:★★★★☆

引导效果:★★★★☆

与上面一题一样,“活力”和“合力”本不对立。但材料在叙述中暗示了两者的矛盾:

活力蕴含于新事物、新思想,而合力产生于“同心同德”。“新”意味着异于过去,往往异于常人,异军突起,难以与他人同一步调,这就与“同”冲突。但“新”是新在事物和思想上,“同”是同在心和德上,也就是目的和价值观上。“活力”和“合力”的矛盾统一,在材料里都说到了。

材料还做了团队、国家、人类三个层面的写作引导,涉及到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国家与国家的个体发展与群体合作的问题。先驱与群众的复杂关系一直受到关注。而当下,国内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和新行业既迅速扩展又遭受争议,国际上大国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日益严重,科技、经济、军事的创新竞争愈演愈烈。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活力”和“合力”进行分析、解释。

苏州

高三期中调研试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汪曾祺在《谈一谈创作》里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仰视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而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话题价值:★★★☆☆

引导效果:★★★☆☆

本题模仿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就写作(小说创作)一事提出对待人物的三个态度,三者两偏一正,重点突出“平等”(平视)。

材料解释了三个态度的实质:歌颂对象,批判对象,理解对象。

材料也解释了推崇平等态度的原因——“把人物写得亲切”。“亲切”可以理解为人物具有真实性、感染力,或者作者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对人物产生同情。这一评价标准的提出,等于明确写作的目的不是褒贬人物,而是塑造人物。

材料是作家汪曾祺的心得之言,但没有给出例证。我们很容易在学过的经典作品中找到例子。曹雪芹对红楼丫鬟们、鲁迅对孔乙己、茹志鹃对小战士,都是有着平视下的理解。

不过这样写作文,就成了一篇文学论文,范围太窄。题目是希望我们往文学之外去感悟思考的。但小说创作时,作家对人物有控制权,其态度有决定意义,但其他领域中,人与对象间未必是“写”(创作)与“被写”的关系,平视的效果还取决于对方。而且,汪曾祺的文学观即使在文学界也不是公认的法则,在其他领域,做事的目的不仅是理解,还需要改变现实,所以平视的姿态不具有普适性。

不过,既然是考场作文,我们还需要顺题目思考。可以单找那些以“理解”为目的的领域来写。比如读者对于作品、作家,要采取平视的角度,才能发掘作品的价值、体察作者的苦心。又比如国民对于自己的国家或其他国家,不用过分的“爱”或“恨”,不用推崇、蔑视或畏惧,而要平等待之,达成理解。在学校里,老师、学生、校领导之间,也应该平视。

无锡

高三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只要把事情做好,就不怕别人不知道;但真实的情况却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去推广,不去宣传,被知道的范围总是有限的。自媒体时代给了个人、团体和商家因说好自己的故事而走红的机会,但有的又因自身存在的问题而遭人诟病,偃旗息鼓。

以上材料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做得好·说得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话题价值:★★☆☆☆

引导效果:★★☆☆☆

话题定位在“自媒体时代”有新颖性。任何时代的宣传都有利有弊,但在纸媒或广播电视时代,宣传者与受众之间有媒体作为中介,宣传者能经过一定程度的筛选和净化。但自媒体时代,宣传者可以直达受众,而自身往往缺乏传播学知识和自省能力,自以为美而其实自曝其丑的事就多了起来。因为在“自己说”的时候,“怎么说”通常比“说什么”更能反映出表达者自身的素养和价值观。不过对于应接各种质量测试不暇的学生来说,那些明星在微博、朋友圈翻车的事,可能虽过眼而未留心。

题目后面说“以上材料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那就是要跳出“自媒体时代”这个限定,把题目放宽的同时,也让话题退回陈旧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话题。后面明确的“做得好·说得好”主题要求,也是让话题泛化。总之,粗糙的引导让本题的话题价值大打折扣。

常州

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看到中国题材的迪斯尼动画电影、BBC推出的《杜甫》专题纪录片、德国电视剧中提及“庄周梦蝶”、法国动画中加入说中国话的桥段,中国观众普遍会觉得新奇,甚至在网上热议;对在中国影视剧中频繁出现西方流行文化或日本动漫元素、“美剧迷”“韩剧粉”群体不断壮大,中国观众则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对上述现象,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话题价值:★☆☆☆☆

引导效果:★★☆☆☆

本题的话题价值不高,因为陈述的现象不尽符合事实。

材料对于影视文化仅采取民族主义视角,刻意制造中西方的文化对立。其实无论是西方影视作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中国观众看美剧、韩剧,都是出于对人类创造的优秀精神产品的向往。中国观众对有中国元素的外国影视感到新奇,可能是因为中国人看外国片子还不够多。中国影视剧中出现的是现代元素,既是西方流行的文化,也是东方流行的文化。对“美剧迷”“韩剧粉”司空见惯,是因为中国电视剧的平均水平确实低于传入中国的外国电视剧。

本题的引导效果还是可以的,因为大家基本能接收到命题者的意图: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拒绝崇洋媚外,警惕文化入侵。

镇江

高三期中试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常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也有人说∶放弃错的选择,才是最大的成功。

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无数次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话题价值:☆☆☆☆☆

引导效果:☆☆☆☆☆

“坚持还是放弃”,不是不能作为话题,但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情境,才有讨论的基础。

首先,坚持或放弃的是什么?大方向,具体目标,还是实现途径?

其次,需要有个做出坚持或放弃决定的契机。比如遭遇他人的非议,比如失去了必要条件,比如受益注定低于预期,比如已经撞到南墙……

但这道题来了个“遇到无数次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好嘛,刚开始选择就考虑放弃了。

难道说,这道题要人写的是:该坚持做选择还是放弃做选择?

图书推荐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