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滁州市城市文化建设之滁州城区桥文化发掘与研究(全文)

 我爱历史书 2022-11-11 发布于安徽

滁州市城市文化建设之滁州城区桥文化发掘与研究

摘 要:桥梁建筑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特别是古代桥梁,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精神意志和智慧力量,它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典型标本。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古桥的保护与城市化出现一定的矛盾;新建桥梁造型选择又会受经济性、实用性制约,为了传承、保护和开发这一桥文化资源,梳理了滁州市城区古桥及现代桥梁的历史发展历程、用料、结构受力型式等,并以其中保存较好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桥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结构组合、材料类型、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分析探讨,为滁州市城区桥文化的保护与发掘工作提供对策。

关键词:城市文化 桥文化 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05-02

城市的桥梁建筑,特别是有历史的古代桥梁,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历程,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内涵和当时的科技水准,是不可多得的城市记忆。城市桥梁还可以作为窥见城市变迁、兴衰、发展的历史及人们生活进化的历史文脉,其也构筑了现代城市文明底蕴深厚的文化渊源。

滁州文化归纳起来有醉翁文化、明文化、儒林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作者认为滁州的桥文化值得发掘利用,增强滁州的文化群,打造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

1 滁州市城区桥梁现状调查

经调查,滁州市市内现有桥梁约50座,其中古代桥梁6座,桥梁结构形式有:石拱桥、双曲拱桥、梁桥(包括简支和连续结构形式)、板桥、板拱桥、刚构桥等。

2 市内历史名桥造型及文化资源发掘

2.1 广慧桥

古名宏济桥,赤阑桥,俗称西桥,为明代建筑。在今滁州市区四牌楼街和古楼街交接处,自西向东跨西涧之水。该桥为三跨石墩石肋拱桥,黏合材料为桐油和石灰。中孔主跨为7.2 m,矢高为4.5 m。边跨跨径为5.3 m,矢高3.5 m,圆弧拱。桥梁总长36 m,宽度沿桥向有所变化,从中孔6.3 m过度到桥头10.4 m。每孔圆拱顶端两面各有形象各异的兽首浮雕一个,气势生动。广惠桥至今保存完好,在2004年成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此桥初建于东晋,真正有志记载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间(650—655)。明正德十六年(1521),江西农民起义,官军前往镇压,途经广惠桥,州守见情况紧急,以木架桥供官兵通过。历时三十年,木朽益甚。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豫章人熊琦来领州事,进士胡松及乡宿朱勋等与之议,共谋捐建;州守熊琦迁刑部员外郎,鄞县人张子韬来权州事,继续谋捐建,修石桥成功。胡松曾作《新建广惠桥记》勒于碑。此碑后坠入水中。

广惠桥除了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更能体现官为民谋福祉、官民一心的和谐社会气象。另外唐代滁州刺史韦应物所赋“咏滁州西涧”七言绝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正是描写古时滁州山水,此情此景让人流连,也使滁州名流后世。

2.2 三元桥

三元桥又名文德桥,南北走向,是一座三跨的石墩板梁桥。桥面梁板部分为1946年重修。桥长27 m,桥宽3.7 m,中孔跨长7.9 m,边跨两孔分别长4.8 m和4.5 m。

三元桥是明清时用的古名,文德桥是1921年对三元桥修缮时的新命名。明万历壬辰(1592)年始建。原桥为三孔石墩台木板桥。建桥时因桥北(现今北苑小区处)建有“三元宫”道观,故得名。历经一百五十多年,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桥岁久倾颓,颇多坍卸”,滁州知州温必聪筹资重建。据《滁州交通志》记载,到民国初年,桥木板岁久腐烂。1921年,由在外地学习的滁州籍学生捐资重修成今貌,一直运用至今。因当时桥西北有文庙(夫子庙),故取名“文德桥”。两旁栏杆和桥头牌坊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技法是受津浦铁路建桥影响,实为滁州公路桥建桥史上的首例。当时桶装水泥由天津运来,经滁州瓦工马朝柱领工建成。其桥两头牌坊的外侧上额,均刻有“文德桥”名,内侧南、北两头,分别刻有“仰观丰岭”和“俯鉴清流”的题额,为黄淮臣所书。“”初期更名为东风桥,不久复名为文德桥。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德桥也寄托了身在外乡的滁州游子思乡之情,并祈祷滁州文运昌盛。

3 滁州市城区桥梁保护、开发

3.1 古桥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1)通过滁州古桥结构破坏及表观病害的分析探讨,得出目前古桥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各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下列保护措施,来提高古桥建筑的承载及使用能力,其目的是完好的保留古桥建筑所承载的文物价值。具体保护方法路径如下。

1)现场调查:①文物价值;②保存现状;③材料性质;④修复史。

2)保护性处理:①清洗;②粘结加固及修理;③表面封护。

3)结构加固:①上部结构;②下部结构;③附属部分。

4)环境改良及开发:①环境整治;②建立档案资料;③旅游开发。

(2)对于古桥建筑,不仅承载了人类的脚步,也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当前古桥保护仅靠政府投入资金难免会造成面小深度浅,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滁州市城区古桥建筑开发也以采用这样的模式:与古桥一同开发,复建古河道上已消失的古迹,重现水乡景致,发掘旅游资源。这种模式可将古桥保护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从单纯保护向综合开发保护过渡。

3.2 新建桥梁造型选择

近年来我市建设了或正在建设很多桥梁,有些是同类桥中的滁州之最,其中有的在城市内和城市附近建造,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亮点,为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为现代桥梁的美学早已作为设计的目标之一,设计者也增添了施展才华的又一广阔天地。而这些桥的美学设计确是各有千秋,值得进一步提高和倡导。作者认为滁州城区所建成的桥型美学相对单一,小跨径基本为拱桥或板桥,大跨径的为连续梁桥。美学表现不足或现代气息不浓。内城水系可取仿古桥式,小桥流水,委婉细腻。而城郊或开发区桥梁形式可选复杂体系桥梁,长桥卧波,凌空飞渡,如斜拉桥、悬索桥、组合式拱桥等。其体量不一定选择很大,但在美学上应多下工夫。随着滁州市积极申报国家级园林城市,如果有一批桥梁主题公园应该会锦上添花。

4 结语

几乎每一座古桥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当然古桥建筑开发利用的过程其实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正如英国原首相邱吉尔说:“起初是人塑造建筑,随后建筑塑造人”。

参考文献

[1] 郭唯,袁书琪,李晓.福州古桥文化资源特征、保护及开发利用初探[J].福建地理,2006,21(2):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 项海帆,潘洪萱,张圣成,等.中国桥梁史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 贾学正.谈我国目前古桥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1,35:152-153.

[5]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6] 滁州·地方志.

[7] 李燕,束友春.远离古桥建新桥:江苏古桥保护模式[J].东南文化,2006(4):85-88.

[8] 刘谨胜.江苏现存古代桥梁保护现状的调查与研究[C]//丁汉山.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南京,2010:1-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上一篇: 高校足球教学改革浅析

下一篇: 建构主义理论在食品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