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汶水注》考略(中)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11-11 发布于山西

A5

汶水又西南迳阳关故城西,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阳虎据之以叛,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迳菟裘城北。《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故《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

淄水,淄水,古淄水今称淄河,发源于今莱芜东北原山,沿今淄博市区南部鲁山北麓流向东北,至牛山西侧汇入天齐渊,折向东流,再折向北,流经临淄城址东侧。在南北朝以前,淄水是汇入时水(今称乌河)后直接人海,至隋唐时期改行今小清河下游河道。至宋金之际,始汇入上中游河道,形成小清河水系。淄水之名见于《尚书・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此水所流经地带石呈黑色,水波若漆,故称淄水。[0]

菟裘城菟裘国,少昊后赢姓国之一,故址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菟裘,复姓。秦之先,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菟裘氏。《左传·隐公十一年》:“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杜注:“菟裘,鲁邑,在泰安梁父县南。”服虔注:“菟裘,鲁邑也,营菟裘以作宫室,欲居之以终老也。”《春秋左传注》同年注:“菟音徒。《史记·秦本纪》载: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古菟裘城遗址位于泰安市楼德西村,泰安至楼德公路东,柴汶河南岸。郦氏记曰: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迳菟裘城北。”史卫东; 仲俊涛等学者实地踏勘后在楼德镇楼德西村找到了古菟裘城遗址,经村里老者指引在老砖瓦窑附近找到了菟裘城遗址,遗址上现为耕地,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1]

上述二图摘自史卫东; 仲俊涛:泰安市域先秦古邦国历史地理考察,泰山学院学报 2011-09-25

淄水又迳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父,故县取名焉。

梁父县故城梁父故城位于泰安市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东北,系汉代遗存,俗称“羊枯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城墙大部分平毁,现存北墙东段长500米,基宽约30米,高1~3米。黄粘土夯筑,夯层厚0.14米左右。城址中部为一高台地,现存边长约50米,高出周围地表1.50米。城内文化堆积厚3米以上。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绳纹罐口沿、豆盘、卷云纹瓦当残片、菱形纹砖和铜镞等。《泰安县志》等载为汉代梁父县治,晋为羊祜封邑[2]

淄水又西南迳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淄水又迳郕城北。汉高帝六年,封董渫为侯国。《春秋》齐师围郕,郕人伐齐,饮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于是,衣鹿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夫子善其能宽矣。淄水又西迳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

柴县故城位于泰安市楼德镇柴城村及其周围,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已平毁,地面无迹可寻。文化堆积厚约1米。采集有泥质灰陶豆盘、残瓦当、筒瓦等。《水经注》载:“淄水西南经柴县故城北”,“世谓之柴汶”。《泰安县志》载:“柴县故城,县东南一百里,汉置县,属秦山郡”。即指此[3]

郕城郕城故城址位于南故城村与华丰镇北故城村、西故城村之间。城址略呈长方形,东西约630米,南北约850米,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局部含汉瓦片。东北角尚存,最高处高出地面约12米,东、北残长约100米,发现多眼陶圈水井,采集到花纹铺地砖及云纹圆瓦当,树木双兽纹瓦当等战国、汉代遗物[4]

汶水又南迳钜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今汶上夹水有方姜台。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淮南子》曰:狢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

钜平故城位于宁阳县磁窑镇前丁家庙村北侧,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400米。城墙多数夷平,现存东北角和西北角残长约80米,宽约15~20米,高3~6.50米。黄褐土夯筑,夯层厚0.07~0.15米,墙上留有夹棍棍眼。东南角地表下曾发现夯土墙基。城内文化堆积厚0.80米以上。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板瓦、筒瓦等残片。清光绪《宁阳县志》载“汉高帝置钜平县,属泰山郡。至南北朝时,仍属泰山郡,隋代省并”[5]

汶水又西南迳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秉屯于汶上,城门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汶水又西迳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汶阳县汶阳故城位于泰安市宁阳县磁窑镇后石桥村西北约1千米,系汉代遗存,清光绪《宁阳县志》载为汉置汶阳县故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300米。城墙早年夷平。城内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城北部有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高地,俗称“金銮殿”,散布有较多的简瓦、板瓦残片。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盆、罐、云纹瓦当等残片。[6]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

汶水又西,洸水出焉。又西迳蛇丘县南,县治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杜预曰:济北蛇邱县所治铸乡城也。

洸水洸一作光。又名洸河。今山东境内大汶河的一条分流,自宁阳县东北堽城附近析流而出,西南流至济宁市注入运河。《晋书·荀羡传》:东晋永和十二年(356),“羡自光水引汶通渠”。是四世纪中已有引汶入洸通渠之举。《水经·汶水注》所记洸水即源自汶南会洙水。后因引汶工程废弛,洸水上源与汶水隔绝。蒙古宪宗七年(1257)为通饷运,于宁阳县东北筑堽城坝,引汶由洸会泗,以增运河水量。其后*济州河、*会通河均以洸引汶为主要水源。明代改于戴村筑坝引汶,但仍引洸水以济运。清末罢漕运,运河工程废弛,洸河上游也渐枯绝[7]

蛇丘县本春秋铸国,西汉置蛇丘县。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西汉属泰山郡,东汉至晋属济北国,南朝宋为济北郡治,北魏至北齐属东济北郡。北周属肥城郡。隋开皇中废。地方学者认为蛇丘县故城在今肥城市汶阳镇李家楼村、宿家楼村(当地至今仍统称楼上村)一带,距离秦汶阳县城不足三里地,古称棘邑[8]

A6

△又西南过刚县北。

《地理志》:刚,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也。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让及阐,今阐亭是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俗人又谓之阐亭。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

刚县,即刚邑故城位于泰安市宁阳县堤城镇堽城里村,系春秋、战国、汉遗存,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北部为汶河冲毁,南北残宽800米。东、西、南城墙断断续续,东南和西南角保存较好。一般高3米,最高处8~10米,宽约15~20米。黄褐细砂土夯筑,夯层厚0.16~0.20米,墙中保留有夹棍棍眼。东、西、南各有城门一座,东门外两侧原各有一夯筑土台,南台已平毁,北台残高5米,直径约10米,似为门阙。城内中部有一夯土台基,现存平面近圆形,高约10米,直径约40米,曾发现石柱础,当为建筑基址。城内文化堆积厚约1~2米。采集有战国时期泥质灰陶豆盘、齐国刀币。汉代泥质灰陶鼎、甑、筒瓦、板瓦等残片及五铢钱石范。《宁阳县志》载为春秋鲁国阐邑,战国齐国刚邑,汉置刚县[9]

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迳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蛇水又西南迳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邱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

蛇水即今山东城市南之肥河。《水经·汶水注》:蛇水“ (刚) 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又西南径夏晖城南,……又西南汶”。

蛇水又西南迳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让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让,非礼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

夏晖城在今山东城市南夏辉。《春秋》:桓三年 (前709),“齐送姜氏于讙”。《水经· 汶水注》:“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书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 是夏晖乃下讙因音近而讹。

                     
                     


[0] 曲英杰著,史记都城考,商务印书馆,2007.12,第181页

[1] 史卫东; 仲俊涛:泰安市域先秦古邦国历史地理考察,泰山学院学报    2011-09-25   

[2]《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28

[3]《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28

[4] 东庄乡(郕城) 山东省情网(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引用日期2013-05-12]

[5]《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54

[6]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55

[7] 

[7]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