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往事】常远亭:二品带刀侍卫的太极拳家学,绵延不绝的常式太极支脉

 文苑书店66 2022-11-12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常安,字远亭,蒙古族人,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卒于民国七年(1918)。晚清进宫廷充任四品侍卫,后晋升为二品带刀侍卫,兼教技击,人称“七大爷”。常远亭师从全佑多年,据其孙讲述:

当年全佑祖师将杨式太极拳传给我爷爷常远亭,常远亭又传给我伯父常庆禄(常云阶)、我父亲常庆寿(庆松年)、刘林贞、刘林生、鲁贵昌等人。我伯父常庆禄(常云阶)在 1930 年左右随吴鑑泉师爷去上海发扬吴式太极拳,所传弟子也不太多。

我家是蒙古族人,每辈一个姓,找起来也很困难。我爷爷常远亭昔日乃杨式太极拳传人,有些遗物、手抄歌诀、太极拳本以及书信、相片等。

常云阶(1904—1970),幼随其父习艺,家教严格,据说每天练拳几十遍,每个动作都要合乎法度。常云阶练拳谨守规矩,深得家传。抗战初期,常云阶随消防队由北平南下上海,先是寄居在师叔吴鑑泉家,协助授拳。后为生活所迫,一直在上海太古码头当警卫,经常省下口粮接济工友。

图片

常云阶(1904—1970)

常云阶推手擅长柔化,发劲雄浑而不失轻灵,能将人腾空掷出。常云阶定居上海浦东民生路铜山街期间,邻居王成祥年长其十几岁,擅长技击,二人友好,时而聚谈拳技,一次王想试试太极拳,与常交手,三两下便跌出,随后率众徒拜常为师。

新中国成立之初,常云阶在友人劝说下开始择徒授艺,但从不收费,也不滥传,因材施教,内外有别。其拳架称为老架,也称“七大爷架”,似苍龙盘缠、游蛇觅路,幽沉古朴、起伏绵柔、轻灵舒展、柔韧挺秀、神意充沛、婉转折叠。先后从习者不下五十人,因所传拳架低、要求高,能持之以恒者不多,而能得其意者更少。坚持习练十年以上者,只有张伟功、马殿臣 、吴邦才、戴笔、张玉涛、魏道胜、汪波 、淡玉华、丁胜之、陈连喜、卜培甫等数人。常云阶授徒多为全佑老架,杨班侯“三连架”仅传马殿臣(1940—2003)

1976 年秋,时为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的顾留馨认为:

常拳既有别于吴式又不同于杨式,其架式低沉,劲走螺旋、内意丰富、起伏自如,具有浓郁的古典太极拳色彩。经研究,一致认为这是吴式的老架子、杨式的大架子,经常家父子二代人学而后化,独具一格的太极拳。


注释

本篇主要参考朱伟《常式太极拳创始人常云阶先生》(《武林》1983 年第 10 期)、庆继宗《有关“常式太极拳”》(《武魂》2002 年第 9 期)、顾福元《濒于失传的全佑老架太极拳》(《武魂》2004 年第1 期)、刘泰山:《宫廷(常氏)太极源流及精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年)等。

庆继宗:《有关“常式太极拳”》,《武魂》2002 年第 9 期。

有关马殿臣事,参见王祥富、李保发《愿常式太极拳走向全国—访马殿臣》(《中华武术》1986 年第 1 期);刘泰山编著《宫廷(常氏)太极源流及精要》“常氏太极文史录·马殿臣老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52 页)。

有关汪波事,参见顾福元《洋洋武海一汪波》(《武魂》2004 年第 4 期)等

刘泰山:《宫廷(常氏)太极源流及精要》“常氏太极文史录·前辈常云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51~52 页。

刘泰山:《宫廷(常氏)太极源流及精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2 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