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寻道五十载——李锦堂老师体悟叶家拳的传奇故事(悟拳篇)

 文苑书店66 2022-11-12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悟拳篇

图片

接上文太极寻道五十载——李锦堂老师体悟叶家拳的传奇故事(学拳篇)

自1968年跟丁老师学拳起,我每天泡在复兴公园拳场中和师兄们一起练拳、推手,不亦乐乎。复兴公园有众多门派的拳术,各派名师各有各的场子。刚开始几年,我还年轻,活泼好动,看到别人练少林,就问丁老师“丁老师,太极慢吞吞的,怎么比得过人家少林呢?”丁老师说“你别急,现在你刚学,弄不过他们,三年以后你再看看,他们弄你就难了,五年以后你就能随便弄弄他们了。”

确实就像丁老师说的那样,复兴公园里各个拳场的老师教完回家后,我们各门的弟子和学生就会常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一起推手、摔跤、有时还交流散手。刚开始,我总是输给练少林、练摔跤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的开始互有胜负了,五六年后他们就不是我的对手了。那时,我才明白所谓的“快”和“慢”不仅仅是绝对速度,更多的是指相对速度,太极虽然看上去慢,但听劲功夫有了以后,能做到“彼未动,己先动”,看似慢,实则快,无论对方如何快,我总比对方快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听劲功夫提升的同时,我也练出了整劲,而且在身体运动过程中合劲不散,所以和别人比手时,对方总是说“你看上去瘦瘦的,怎么劲道这么大,两只手像钳子一样。”

练拳十多年后,随着功夫的进步,每天练完拳总有用不完的劲,也初步有了师爷叶大密所说的“身如百节蜈蚣、节节会动,内有五根钢条、根根贯穿”的体感。于是,我在空闲时间开始到各个拳场中去和别人交流、学习。也正因如此,慢慢的也闯出了一些小名气,当时很多老前辈都知道叶家出了个小李,功夫不错,是个好苗子。

说来也巧,1982年上海市举办推手比赛,为了试试自己的所学,我报名参赛。记得那是一天中午,我趁着单位午休的时间赶去报名。其中还有个有趣的插曲:当时我赶到报名点时已经是中午了,报名点没有接待的人员。正当我在挨个在楼道的房间里寻找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你找谁,在楼里瞎晃什么?”我回头一看,是一位工作人员。我连忙对他说我是来报名参加推手比赛的。他从上到下的打量我“你报名?”可能看到我的身材并不壮实,有点不信。我说明来意后,他提出要和我试试,原来他是体育局的,也练过摔跤和太极。按他的说法,他就是一杆秤,如果过不了他这一关,估计前两轮就会被淘汰。要知道,当时我才30多岁,浑身是劲,天不怕地不怕。说着两个人就在楼道里试起来。虽然他身高马大,身材壮实,但我合好后,他丝毫奈何不了我,而我却可以轻易的拔他的根,试了十几分钟后,他气喘吁吁的对我说“小伙子,你可以的,你绝对可以进决赛。”

这届比赛中,上海的众多太极传人都派自己最出色的弟子参赛。有林炳尧老师的弟子,傅钟文老师的弟子等。比赛中,我过关斩将,果真如那位报名处的工作人员所言,我真的进了决赛。决赛中我和对手互有胜负,打到10比10时,我找到机会将对方一下子摔出了圈外,本以为冠军拿定了,没想到裁判判我犯规,反而扣了我一分,场面占优的我最终屈居第二(至于为什么裁判判我犯规,以及后来知道我是叶家丁老师的弟子,还专门找到丁老师和我并向我道歉,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虽然,我以一份之差获得了第二名,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政府组织的正规比赛,而且好手众多。因此,第二名的成绩,仍然让我喜上眉梢。

图片

李锦堂在第八届武当演武大会上表演叶家拳(2019年)

我拿着奖状和主办方奖励的比赛运动服,兴冲冲地跑去向丁老师报喜。正当我准备接受丁老师的表扬时,没想到等到的却是一盆冷水:“小李啊!这还远远不够,真正地太极远不止这些……”听了丁老师的话,我嘴上没说,心里还有不服。丁老师对我说:“你可以把对方摔出圈外,现在你来摔我试试,让你先抢把。”“你别怕,尽管试。”我慢慢伸出双手,一手抓住丁老师手臂,一手把住他的肩部。丁老师毕竟已经八十多岁了,我当然不敢用上全部劲力,但好在我没有用上全部劲力,因为我的两只手虽然外形抓住了丁老师,但根本用不出劲,稍一使劲便脚跟浮起,人立刻失去平衡。我一下子呆住了,这是什么功夫?这时丁老师开口了:“小李,这就是我们叶家拳的化劲。”我连忙问:“丁老师,既然是化,怎么看不出外形动作呢?”丁老师解释道:“'化’有不同的层次,外形动作比如手腕的转动、手臂的拨动、腰胯的转动都可以化,但我们叶家拳除了这个以外,我们练的是内部的'化’,这需要全身节节松开,意气贯通后才能做到。小李,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练拳要往高层次走,必须练一样、扔一样,有了什么,就要丢掉什么,丢掉了旧东西,才会生出新东西来,到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的旧东西其实没有丢掉,它还在,不过已经升级了。” 丁老师的一番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我浑身一震,头脑立刻清醒起来。从这一天起,丁老师开始引导我练拳从外向内走,并将叶家拳内功的四层练法“松”“净”“聚”“散”一一传授给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丁老师的精心传授下,我慢慢感到身上有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我无法准确描述,只能感觉到身体越来越通透。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师兄推手,在外形几乎不动的情况下,不经头脑思考,身体里面的意气一动,这位师兄便从我意想不到的方向跌了出去。这时,旁边的丁老师高兴的喊起来,“小李有了,小李有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丁老师如此欣喜的表情。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丁老师的精心引导下,我逐渐理解了“意气贯通”的含义和“用意不用力”的内涵,并悟到了“外不动内动”的真谛。与人试手时,身外意气布满,真正感受到“人不知我、我独之人”乐趣,也让我博得了“小李棉花手”的绰号。到此时,我知道我进入了了另一个境界,我真正踏入了太极的大门。

图片

一个好老师会影响人的一辈子。丁老师对我的培养之情,终身难忘!没有丁老师当年的谆谆教导、口传身授,我不可能寻找到正确的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丁老师,我永远心怀感恩。

展望篇

图片

时间过的很快,一眨眼,我练拳已经五十多年了。这五十年多年来,面对工作变动、成家立业等人生中的各种变化,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恪守丁老师的教诲,不断探寻太极的真谛。回想我这一生是何等幸运,能在十九岁那年跟丁老师学拳,当时已不收弟子的他破例收我为关门弟子,尽心传授拳功心法,才能让我在太极求道过程中能有如今的感悟和体会。

叶大密师爷传下的叶家拳是众多太极派别中的一枝奇葩,它有独特的行拳风格和训练体系。叶大密师爷在逝世前特别叮嘱丁老师要把太极拳术宝贵的遗产传承下去,丁老师也不负师望,在复兴公园叶大密师爷的拳场中继续传授“叶家拳”至1992年去世,期间受益者多达70余人。

在半个多世纪中,众多叶家子弟一路走来,不忘初心、固本守正、传承创新,不断扩大叶家拳的影响。如今我也已年过七旬,深感责任重大,时间珍贵,使命艰巨。我当以丁老师为榜样,竭尽所能教授弟子,传承老师传下的拳功心法,我常跟我的弟子们说“老师怎样教我,我就怎样教你们,将来你们也这样教你们的学生”,我相信叶家拳经各代传人的努力,一定会发扬壮大,茁壮成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