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伴随一生的“十二缘起”

 金苹果6 2022-11-13

即便在佛教经典中,“十二缘起”也是十分微妙的,所谓“缘起甚深”。

为什么要去深入了解进而深切体悟“十二缘起”呢?因为,在变化无常的世间,于万事万物中,“缘起”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根本运作机制。人之一生,伴随你的唯有这“十二缘起”。

听过“十二缘起”的人不多。其中了解“缘起”的人很少,至于真正体悟“缘起”的人,只如凤毛麟角。

真正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来谈“十二缘起”的还少有。

(十二缘起即缘起的十二分节,就像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即死缘生,生缘有,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相,名相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即: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相—识—行—无明)

善知识,这样,来谈“十二缘起”——

原本并非什么(概念)。于一时,一念间有“失去”的(概念)认为,是因为有曾经“得到”的概念,头脑中有个“曾经得到……”这样的观念故事。

有死的(概念)认为,是因为有曾经生的(概念)认为,头脑中有关于生的观念故事。

认为有个终结的观念,是因为有曾经开始的观念;头脑中有关于从开始到现在的观念,有关于过往的(观念)故事。

有“败坏消散”的观念认为,是因为有曾经“聚合缘起”的概念故事。

因有“缘起”的概念,故而有“消散”的概念。因以为曾经得到,故而失去的概念产生。

然而失去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到呢?只不过这种得是以一种失去的方式。

真的有失去吗?真的有得到吗?

死何尝不是一种生呢?当以为曾经有生从而有死时,死的概念因此产“生”了。

世间万物真的有消散吗?真的有缘起吗?世间万事万物之消散又何尝不是一种缘起呢?只不过这种缘起不是以和合的方式而是以消散的方式而已。

死和生同样是一种概念,有生的概念则相对有死的概念,没有生的概念则没有死的概念。

生死一同,都是概念(生)。死、失去、消散、终止的观念缘起于生、得、聚合、开始的观念——即“死”缘“生”。

种种的发生、终止、得到、失去、缘起、缘散是因为执着“有”见。(生的概念缘起于有的观念)

一切消散和缘起都同样是一种概念,有缘起的概念相对则有消散的概念。没有缘起的概念则没有消散的概念。

若说缘起是执“有”见,那么消散就是执“无”见。而“无”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有”。

有、无同样是一种概念,从这点上,有无一同。

有之所以为有,是因为取认了有的概念,这和无之所以无一样,因于取认了“有”这样的概念。否则,本来非有也非无,也非“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样一切概念。

取和有、无一样也是概念认为。同取的概念一样,不取也是一种取——取了个“不取”。“有”因“取”而有。

图片

(有缘于取)之所以会取,取有取无取萝卜取青菜取一切种种等等无非是因为“贪爱”。(取缘于贪爱)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这就是因为贪爱而取有取无。这就是取缘爱。取缘于贪爱若无贪爱,心本来无取无不取,非取非取,非有非无,非生非。本来不在一概念,本来无一切概念。

“贪爱”这样的概念之所以成“贪爱”,是因为以为有个贪爱的主体以及有个所贪爱的对象(境)。

若无“贪爱者”则“贪爱”无从发起,若无贪爱的对境则贪爱无落著处。因此“贪爱”是由于以为有个“摄受”的主体并且以为有所“摄受”(贪爱的对境)——比如“感觉”。这就是“爱缘起于受”。而受者与所受的形成是因于有触发“受”的触动。即受因于引发受的触及所触。无触及所触则无受及所受。即“受缘于触”。

所谓“触目遇缘”,以为触者与所触是从眼见色、耳听声、鼻嚊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这六处而来,即“六入”。故触缘起于六入。

六入之所以成六入是因为识心于六尘缘影而虚立名、妄取相,于是形成色的概念及色相、声的概念及声相、香的概念及香相、味的概念及味相、触的概念及触相、法的概念及法相。

原本,色只是色,并没有色及色相概念;声只是声,并没有声及声相概念,以及香、味、触、法。六处之本来无名、无相。

即,六入之所以成六入是因为有名相概念。(“六入”缘“名色”)

一切概念一切相并不是本来即有,是由于识心的妄想分别、假名安立。故“名色”缘起于心识。而识心妄想分别则缘于自心认取自心(一念认取一念)从而心心辗转、念念相续——这一虚妄心行。

若无“自心取自心”这一心行虚妄相续则心无对境,识不孤生。故,识缘起于行。

而自心妄取自心、念念相续的心行,这缘于无明。无明错觉地以为有“识”(即虚妄执着“识”有自性)。依识取觉,以幻执幻从而幻幻相续,坚固执持相续心行之虚妄相为实。

以为有“念念相续”有“自心取自心”这样的心行就是无明。此即,心行缘于无明。

无明幻觉,因而妄认六尘缘影以为“心”,从而妄执心有自性。

不曾体会这执着的虚妄,不曾了达这执着并无执着者——没有自性——也并不实有那所执着的(对境)。不曾体悟这“虚妄执着”不实有发生,这就是根本无明。

执着既然虚妄无实,无明就不实,故本来无无明。

十二缘起,无明为根,缘缘相因,故而生死轮转,无有间歇。

本来“无明”不实。无明非实则行非实,行非实则一切心识非实,

心识无实如幻则一切概念一切相(名,色)不实如幻。

名色既幻则所谓六入无不如幻。六入皆如幻则诸触如幻,诸触如幻则一切“受”如幻,一切“受”如幻故诸“贪爱”不实如幻。

爱如幻故取如幻,取如幻故有如幻。

诸有不实如幻,故一切生不实如幻。一切生不实如幻,故一切变化、一切灭、老、死皆不实如幻。

灭如幻故,幻灭如幻,幻灭灭已,非幻不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