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石坚:谈谈京剧的“演员中心”

 顺其自然h 2022-11-13
图片

图片

吴石坚(1915—2000

   江苏沭阳人,是宿(迁)沭(阳)海(东海)地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沭阳县第二区的创建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八路军连长、营教导员。1947年开始担任战时戏剧领导工作,和李一氓一起创办了淮海实验京剧团,后又相继担任苏皖边区实验京剧团、苏北兵团文工团、苏南军区文工团团长和苏南文联秘书长兼大众京剧团(后为江苏省京剧院)团长。建国以后,先后出任苏南话剧团(后为江苏省活剧团)团长、苏南锡剧团(后为江苏省锡剧院)团长、上海京剧院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院长周信芳)、江苏省苏昆剧团(后为苏州市昆剧院)主持业务的支部书记、江苏省戏剧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在将近半个世纪中,吴石坚为中国戏剧事业,特别是为京剧事业呕心沥血,竭尽奉献。但是当代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上海市京剧主体演出团体的创立和建设,江苏省省一级戏曲演出团体的缔造和发展,这位号称江苏“演艺之父”的吴石坚都曾经付出过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图片

京剧艺术内部管理体制概说

图片

   现在再谈谈“演员中心”。

   京剧主要演员是怎样出来的。旧社会里,主要演员的出处很多,有师傅带出来的;有父兄带出来的;有个人搭班子闯出来的;有在学校科班里毕业的;有从业余队伍中斗出来的。演员出处多,人才出头的机会就多。剧团多、专业剧场多,为了适应供求,主要演员的出路就多。培养演员,同时为演员的培训和工作准备了出路。

   出路少,就无法培训,培训出来,也无法提高和成家。一个剧团守不住一个剧场,就得有几十个主要演员小组,轮换作战,才能使那个剧场、剧团久占不撤,久演不衰。所以主要演员出的越多越好。随之而来的,主要配角、主要鼓师、主要琴师、化妆师、着装师,……也都跟着多了。人才源源而来,场上热气腾腾,好演员、艺术家、专家们层出不穷,剧目不断出新,流派艺术更替,这就是良性循环。

图片

吴石坚、汤化葵夫妇与女儿吴江燕

   一是剧团与剧场的关系;二是主要演员小组与剧场剧团的关系;三是人才与实践的关系;四是戏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的关系;五是培训与出路的关系等等;都平衡了,就出人出戏。这叫做管理体制造就人才。

   既为主要演员,就要挑大梁,系全场职工演出人员福利和荣誉于一生,压力就大,于是就要积累剧目,勤学苦练,细心钻研。在长期实践中,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戏与个人的先天条件与后天条件相适应,才能在多演久演中选择加工的剧目。一个是责任上的压力,一个是实践出真知,出本领,出心裁,出新艺和出新戏。这叫做压力出人才。周信芳说∶“我的麒派不是我事先设计的,是演出来的;我的文化和弄戏的才能,是压出来的'。他说了一句笑话∶'人有个邪皮气,不压不成才”。但周信芳又说∶“自觉地承受这种压力,才能出真本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觉的责任感'。只有心甘情愿地承受来自观众、前台、后台和个人理 想的压力,才能自学成才,人与人的主观条件不同,客观际遇不同,好的客观条件成功率不会小,上不去的人也不少,上不去的人,总比成功了的人多得多。(成功的人,包括那些无名英雄戏篓子、行档专家)

图片

   人为地压缩京剧人员编制,硬行缩小京剧人员的淘汰率,老是想在一个剧团,一个学员班的几十个人中出一个梅兰芳,这违反了人才学中多中取大才的规律,是依靠主观愿望或无根据的雄心壮志过日子。

   客观条件,不止是财力物力,更主要的是出人才的体制。有了科学的体制,少花几个钱,少盖几间屋,人才照出,好戏照出。他(她)们象人天天要吃饭似的需要“吃戏”,吃了就要化为己有,从这个角度看,主要演员是戏的产物。戏是人弄的,人是戏喂的。人弄戏,戏保人,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所以说,人要饱学,方能成才。

   一个演员,连主演带配演,不会几百出戏,不能算是饱学,一辈子只会那么几出戏,只演那么几出戏,却美其名曰'少而精',这样,要想出真正的京剧人才是万万不可能的。只听人夸那些饱学之士是有学问的人,未闻少学而出人才,少学而创好戏。若谓,京剧只剩下那么儿出戏了,总有一个比较好的,相比之下,他就是艺术家了。象这样,在矮子里选高子,来宣扬成绩,是马克思主义所不取的。

图片

   京剧演员在久占不撤的专业京剧场演上十年二十载,戏唱得多,会得就多,就能温故而知新,推陈而得新,就有新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流派,不让出来也要出来。从现在做起,十年生聚教训,为下个世纪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此前世之功,非一时权宜。我说的戏,主要指的是“传统骨子好戏”,即传世珍品,它象名人字帖一样,是培训演员的基础戏。任何一个珍品剧目,都不封顶的。谭派的《捉放曹》变成余派、杨派的《捉放曹》;余、杨的《搜孤救孤》变为马派的《赵氏孤儿》…

   流派戏封顶的想法和做法,是形而上学所导致的无所作为的恶性循环,置京剧于死地的想法和做法。

   崭新剧目的问世,也是有一套规律的。凡以主观意志强加于观众的新创剧目,边演边丢的方法,是使观众对新编剧目失去信任的主要原因。

绝版赏析:梨园大将吴石坚第六集

   我们今天培养京剧主要演员的路子更少了。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由戏校培养,再分配到剧团。由于京剧团撤出剧场,实行孤立的“剧院化”、“剧团化”制度之后,主次演员,都组织固定化了,即主要演员、配角演员终身制了,从戏校分配来的“尖子”,到了剧团,也是挨挤不上,流为一般,三年上不去,五年习以为常,弄个小家庭,在大锅饭里享福去了。这个方法不好,必须改革。要改革,就必须让机器开动起来,剧团开赴前线。进了专业剧场,坚守不撤,实行流动小组轮流主演的制度,主要演员就不够用了。出人才的愿望就成为可能的了。

   所以我认为∶要从多渠道吸收人才。只要是人才,就吸收进来,推上去,让他们立即进入舞台实践,边演边学,在大浪淘沙中出人才。人才的渠道越多,才能出杰出的艺术家。学校是培训演员的地方,但单单指望一个学校吸收的人才,是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杰出的艺术家出世的。无止境地压缩京剧编制,砍掉京剧团的编制,关闭戏曲学校的京剧科(班),不搞京剧专业剧场,挑大梁的老演员退下来的京剧团,走不出大门,剩下几个能出来的京剧团,演几场上座的戏,就说京剧已开始上去了。那几个剧团一走呢,又消沉下去了。(未完待续)【来源:《戏剧艺术》1987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