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则徐黄壶舟的闽浙情

 菖蒲泛舟 2022-11-14
顾俊彦 文/
  黄濬(1779~1866),字睿人,号壶舟,浙江太平(今浙江温岭)人,年长林则徐6岁。官江西彭泽知县,因彭泽客舟遭风灾失银,被诬为打劫,落职后又遭陷害而被流放,道光十九年(1839年)夏才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结束流放。
  在迪化期间,黄对红山情有独钟,所以将游历见闻“聚叶为薪,积叶成屋”,荟萃成集,冠名为《红山碎叶》。相识迪化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十三日,赴戍伊犁的林则徐到达迪化时,在迎接他的人群中就有黄壶舟。从此,两人常有书信往来,酬唱歌吟。
  黄壶舟的赠诗盛赞林则徐,“戍到相逢皆骨肉,诗才无敌有云泥”。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林则徐在收到赠诗后回赠《金镂曲·寄黄壶舟》,其上阕为:“沦落谁知己?记相逢,一鞭风雪,题襟乌垒。同作羁臣犹间隔,斜月魂销千里。爱尺素,传来双鲤。为道玉壶春买尽,任狂歌,醉卧红山觜。风劲吹,酒鳞起(来诗有'风劲红山起酒鳞’之句,仆极赏之)。”两人就这样互赠诗词,彼此鼓励。
结为知己
  黄壶舟在《红山碎叶》中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三巴里坤地震,“城宇塌坏,毙人无算,闻信侧然”。次年,黄奉命督修巴里坤地震后之重建工程,并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月完工,做了件好事。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初六,林则徐为南疆勘地抵达迪化,除当地官员迎接外,还有黄壶舟、黄冕、高步月等林公的好友相迎。友人们除热情款待林公外,纷纷向林公求书纸幅留念,还赋诗以赠。他们“相逢戍所,辄剪烛论文,连宵不息,各出其丛残相评骘”。
  在黄壶舟赠诗四首后,林公和诗两首回赠。这两首诗比较集中地反映林公关心社会动荡、政局不定和迫切希望出山的心情。对战败赔款,朝廷经费拮据,“时有以僧道度牒来筹画经费计者”,尤感愤慨。当时,黄壶舟已获赐环,林公原本“约与同行,盖一居浙一居闽,虽终歧路分驰,尚可联镳同鷁至章门也”。因林公受命勘地阿克苏城,黄壶舟只好先行入关,少住西安,以待林公返辔。正月底林公住吐鲁番,因在迪化时很多友人求字(书法)不下五十余纸,虽允诺而一时难以满足,趁此小停之机以践前诺。为黄壶舟写的是,“宦味尝来同栗里,吟身归去伴花山”。
  黄壶舟后来将谪戍迪化期间吟诵的诗章汇集成《壶舟诗存》一书,林则徐为其作序。二人因人品、才学、命运相近而结为知己,虽短聚长离,却心驰神往,惺惺相惜。
闽浙情谊
  1999年,我出差到新疆,游览了乌鲁木齐的红山公园。在公园的红山顶上,矗立着一尊汉白玉的林则徐雕像。基座镌刻着“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红山顶上的林则徐雕像于1989年落成,由浙江温岭即黄壶舟故乡的古建队承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业主特意找温岭古建队承建的,但林则徐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之强大感召力是可以肯定的,闽浙人民的情谊足以令人慰藉。
  林则徐雕像基座的铭文全文抄录如下,“林则徐贬官发配新疆,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年十二月四日)登上红山,感慨万分,吟红山诗一首”。短短的这段铭文有四处错误:一是林则徐不是贬官(降职)而是革职。二是时间不对,一八四五年十二月四日,是林则徐在哈密接旨获释的日子,显然不是写作此词的时间。三是地点不对,这阕词写于一八四三年四月,那时,林则徐在伊犁,不可能此时登迪化的红山觜。四是其他不对处——黄壶舟先赠诗给林公,然后是林则徐回赠本词,而非登山感慨而吟;林则徐写的《金镂曲·寄黄壶舟》是词,而不是诗,同时基座所录的只是该词中的一部分,也应予以说明。另外,根据《林则徐全集》总第3163页,词中所述地名为“红山觜”,而不是“红山嘴”。
  林公原本想与黄壶舟“约与同行,盖一居浙一居闽”,虽最后未能如愿,但乌鲁木齐红山觜上的林公雕像,却使林公与黄壶舟的闽浙友谊长留人间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