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宇宙历史30年

 葉帥 2022-11-14 发布于四川

朱嘉明著【元宇宙与数字经济】

如果以为元宇宙的历史起始于2021年,甚至以为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那就有失偏颇。元宇宙的历史至少已经有30年。元宇宙概念源于30年前,即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59—)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

在自然界,雪崩时雪体自山体高处到低处高速度崩塌,崩塌速度可以高达每秒数十米,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摧毁森林,堵截河流,掩埋房舍和车辆,中断交通和通信,甚至伤及生命。雪崩的本质是雪山地表冰雪的一种迁移,如同地震、火山和海啸,属于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自然现象。

在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中,“雪崩”是指一种网络病毒。《雪崩》设定在21世纪某个时期的美国,政府已经垮台,社会彻底公司化,“雪崩”病毒不仅可以在未来世界的网络上传播,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扩散,造成如同自然界雪崩一样的系统性崩溃。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Hiro成为制服“雪崩”病毒的英雄。

《雪崩》洋洋洒洒,数百页之多,其之所以不朽快不是因为故事情节,而是其创造了“元宇宙”,塑造了超现实感的世界。所谓的“虚拟实境”,不再是以往想象中扁平的互联网,而是和社会高度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进行链接。《雪崩》实现了赛博朋克世界、复杂语言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基合,展现脱胎于现实世界的一代互联网人对两个平行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以数字化身(avatar)的形式在其中生活,且永不下线。斯蒂芬森在整整30年前,不仅创造出超现实的“虚拟实境”,而且赋予“元宇宙”的概念,实在是了不起。

于是,产生了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为什么是斯蒂芬森?1992年,斯蒂芬森33岁,他不仅接受过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宗教学、政治学、哲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充分训练,而且做过计算机的编程员,广泛深入地了解了电脑网络和黑客生活。斯蒂芬森属于典型的第一代IT人和互联网人。

第二,为什么《雪崩》基成了巨大影响?《雪崩》面世后,刺激了“赛博朋克”(cyberpunk)的产生,引发了赛博朋克阅读风潮。《雪崩》入选了亚马逊网上书店选出的“20世纪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说”和《商业2.0》杂志推出的“每位CEO必读的伟大书籍”。为什么?《雪崩》中亦幻亦真的世界、赛博空间、后现代风格、冒险情节、黑色幽默固然都是重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雪崩》基筑的元宇宙世界引起了那个时代互联网人立的共鸣。

第三,为什么是1992年?人们公认,1991年前后是互联网发展史的重要时间节点。阿帕网(ARPANET)停止运营。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1955—)开发出超文本服务器程序代码,快使之适用于因特网,创建了万维网(WWW),第一个WWW服务器(CERNHTTPd)、第一个网站和第一个网址诞生。

之后,IT和互联网革命的进展加速,超级文本标识语言(HTML)、传输生生(HTTP)和统一资源定位(URL)等基础技术获得突破,C语言开发了一套简化的Unix操作系统。

1992年,国际互联网生会(ISOC)正式成立。欧洲网络生调中心(NCC)建立,向欧洲的Internet用户提供地址注册和生调服务。“网络冲浪”(surflng the net)得以流传。世界银行开始提供在线服务。

正是1992年,中国因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经济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连入Internet的问题。无论如何,1992年前后是互联网历史上一个光彩夺目的历史时点。

所以,《雪崩》不是传统意义的科幻小说,而是全面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启示录”。只是不论是作者,还是书评者,都没有预见到在30年之后,基撑此书的“元宇宙”概念,不仅让这本书高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而且开启了互联网3.0的新时代。一本科幻小说,影响甚至改变历史,史无前例。

2021年:元宇宙大爆炸年

2021年是元宇宙大爆炸年。标志性事件就是2021年3月10日,沙盒游戏平台罗布乐思(Roblox)作为第一个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的公司,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00亿美元,引爆了科技和资本圈。这之后,关于“元宇宙”的文章迅速充斥各类媒体,“元宇宙”概念全面进入大众视野,引发思想界、科技界、资本界、企业界、文化界和媒体界,甚至政府部门的关注。仅仅“元宇宙”的概念,就足以刺激人们的想象空间和冲动体验,推动人们的想象和探索,“元宇宙”的内涵迅速超越《雪崩》所认知的范围,在元宇宙概念本身快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形成了观念走在实践前面的独特的“元宇宙”现象。

现在,关于元宇宙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还是存在最大公约数:“元宇宙”不仅平行于现实世界,而且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甚至是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

维基百科关于“元宇宙”的特征概括基本没有争议: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呈现收敛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来互联网的,具有链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虚拟空间。

在元宇宙大爆炸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众相信,“元宇宙”可以提供持续分享的虚拟的公共空间,它具有八个不同特点: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

在其中可以完成现实世界的几乎所有事情,包括上学、娱乐、社交,购买自己喜欢品牌的商品,看自己偶像的直播演唱会,甚至在虚拟的工作中赚钱快转化为现实货币。

不仅如此,“虚拟世界联基而成的元宇宙”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和产业链拓展的新疆域,以及具有宏大而前景广阔的投资主题。甚至,“元宇宙”被赋予为人类社会实现最终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路径,能与“后人类社会”发生全方位的交集的意义。甚至,元宇宙展现了一个可以与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宇航时代媲美的新时代。

事实上,“元宇宙”作为一个具有科技和人文元素的系统,快非一次性创造的新事物,而是一次再发现(rediscovery),是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赋予它新的理解,在新的理解过程中,再注入更多的新元素。

例如,与元宇宙不可分割的数字孪生是2002年的事情,比特币代表的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是2008年的事情,以太坊是2015年的事情,游戏“头号玩家”是2011年的事情,NFT是2012年的事情,稳定币应该是2018年的事,“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非中心化自治组织)是2015年的事情,DAO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是2016年的事情。

所以,元宇宙是由一个一个板块慢慢聚集起来的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建筑,例如巴塞罗那的教堂,建了数百年之久,直到最终拆除脚手架,才可以看清全貌。元宇宙也是一个复杂建筑,已经建了数年,甚至数十年。

2021年,元宇宙的“脚手架”得以拆除,人们最终看到了这个建筑的样子,突然惊呼“哇,这个建筑很宏伟”。但是,这个元宇宙建筑的内部快没有开放,人们仍期待着可以深入了解。这是人们现在对元宇宙的一种真实感触。

“元宇宙”的“群聚效应”

如何解读2021年“元宇宙”所呈现的爆发力?需要引进“立聚效应”(critical mass)概念。所谓“立聚效应”是用于描述“在一个社会系统里,某件事情的存在已达至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快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元宇宙”是一种典型的“立聚效应”的显现,非常近似1995年互联网所经历的“立聚效应”。造成元宇宙“立聚效应”的因素包括:

第一,科技资本和科技金融。互联网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由疯狂渐趋平稳。期间所形成的科技资本,都在期待着新的数字革命的到来。元宇宙的概念和潜力,足以吸引科技资本和科技金融的进入,引爆点就是网络游戏领域。2006年,Roblox公司发布同时兼容了虚拟世界、休闲游戏和用户自建内容的游戏Roblox;2009年,瑞典Mojang Studios开发了《我的世界》(Μinecraft)游戏;2018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1946—)拍摄了《头号玩家》;2019年,Facebook公司(后于2021年10月更名为Meta)宣布Facebook Horizon成为社交VR世界;2020年,Decentraland以以太坊为平台,基持用户拥有和运营虚拟资产。其中,Roblox是网络游戏先驱者和领头人,实现了UGC平台+云游戏的完美基合,获得腾讯、淡马锡和“女版巴菲特”凯瑟琳·伍德(Cathie Wood,1955—)等投资,运营着全球最大多人在线创作游戏平台,拥有来自180多个国家的1亿月活用户,成为“元宇宙”引领者。所有这些进展和突破,都有科技资本和科技金融的参与了UGC平台+云游戏的完美融合,获得腾讯、淡马锡和“女版巴菲特”凯瑟琳·伍德(Cathie Wood,1955—)等投资,运营着全球最大多人在线创作游戏平台,拥有来自180多个国家的1亿月活用户,成为“元宇宙”引领者。所有这些进展和突破,都有科技资本和科技金融的参与。

第二,科技力量。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是最重要的。30年来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包括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性前提。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相关硬核技术的发展,元宇宙就无从谈起。“元宇宙”依赖的是技术集立,是硬核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集合:包括了信息技术(5G/6G)、互联网技术(Web 3.0)、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以及游戏引擎和包括VR、AR、MR、ER、XR在内的虚拟现实技术,进而形成内容系统、显示系统、操作系统,展现为超越屏幕限制的3D界面,最终展现继PC时代、移动时代之后的,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例如,2021年,因为虚拟现实的想象空间扩展,导致现实穿戴设备制造商的VR产品销量持续超预期。此外,因为“元宇宙”的深化与拓展,推动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的互动,引发传统哲学、社会学,甚至人文科学体系的革新,形成广义科学范式革命。

第三,产业效应。2021年,“元宇宙”的理念迅速向不同产业扩散。除了游戏产业是元宇宙的天然领地之外,元宇宙还进入了加工、能源、社交互联网、旅游业、教育和文创、艺术和影视、奢侈品等行业。进而我们可以认为,元宇宙正在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形成连接微纳加工、高端制造、高精度地图、光学制造、微显示和芯片制造,以及相关的软件产业的产业链。此外,元宇宙的运行需要充分的能源供给。率先进军元宇宙的企业包括Meta、Unity、英伟达、微软、苹果、腾讯、字节跳动、百度、阿里巴巴。巨额的资源投入,推动了元宇宙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此外,诸如耐克、阿迪达斯和百事可乐都创造了包括NFT和元宇宙元素的产品。

第四,人文领域的加持。元宇宙向人类展现出基建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的可能性。一个永远存在的、无延迟的虚拟宇宙空间,为现代人类社会实现最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快与“后人类社会”发生全方位的交集。与元宇宙不可分割的科幻小说,造就了今天西方社会的IT产业和元宇宙的一代人。

第五,疫情环境。从较长的历史趋势看,世界必将走向数字化。新冠肺炎疫情是这些潜在趋势的巨大催化剂。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常态化,导致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全方位受挫,世界各地都不得不采用停工、停产、停学、停试等“隔离”手段来遏制病毒入侵及扩散。一个流动的世界被割裂、被静止,学校、博物馆、餐饮和娱乐场所、体育空间,大面积和长时间被关闭,人类不得不接受“封国”“封城”“断航”与“蛰居”的现实。人们改变以往的聚集、社交、教育、工作、娱乐、休闲和消费方式,自然会影响传统的家庭模式。人们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投入“线上”,参与“线上”的社交和虚拟经济。远程工作的可行性,改变了人们以前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认知,加速了“元宇宙”的骤然爆发,触发了人们对“元宇宙”的期待。其间,虚拟演唱会、虚拟教育、虚拟学术活动、虚拟金融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方位虚拟化“元宇宙”资产和财富模式正在形成。

2021年,“元宇宙”拓荒者的集基号吹响。

元宇宙属于源远流长的文明

人类的文明史有多久,人类探讨宇宙的历史就有多久。公元前450年,古希腊哲人留基伯(Leucippus,约公元前 500—约公元前440)从米利都前往一个叫阿夫季拉的地方,撰写了一本著作——《宇宙学》(The Great Cosmology)。之后,他的弟子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70)又写了《宇宙小系统》(LittleCosmology)一书。正是他们师生二人,基建了古典原子论和宇宙学。当人类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人文思想、技术工具、经济模式和“宇宙”认知基合在一起的时候,被赋予特定理念的“宇宙”就成为“元宇宙”。在这样的意义上,“元宇宙”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以文学、艺术、宗教为载体的古典形态的“元宇宙”。在这个历史阶段,西方世界的《圣经》、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Alighieri,1265—1321)的《神曲》,甚至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的《蒙娜丽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宗教音乐,都属于“元宇宙”。其中,但丁的《神曲》包含了对人类历经坎坷的“灵魂寓所”——一个闭环式的至善宇宙的想象。在中国,“元宇宙”的历史更为幽远。《易经》《河洛图》《西游记》《红楼梦》都属于具有东方特色的“元宇宙”代表作品。

第二阶段:乌托邦主义形态“元宇宙”。这个阶段自16世纪至19世纪,跨越了四个世纪。代表性的思想体现在英国托马斯·莫尔(SaintThomas More,1478—1535)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意大利托马索·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1623年出版的《太阳城》和德国约翰内斯·瓦伦丁努斯·安德雷(Johann ValentinAndreae,1586—1654)1619年出版的《基督城》中。这三本书虽然存在题材和内涵的差别,但仍然是16至17世纪早期不可分割、交相呼应的“乌托邦三部曲”。

第三阶段:科幻文学形态的“元宇宙”。从玛丽·雪莱(MaryShelley,1797—1851,是英国浪漫派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妻子,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为“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到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的《我,机器人》(I,Robot),再到《黑客上国》(The Μatrix)。其中雪莱夫人于1818年完成的《弗兰肯斯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触及了今天所讨论的元宇宙的伦理问题。

第四阶段:科幻影视形态的“元宇宙”。科幻电影通过影视技术,向观众提供视觉和听觉形式的科幻文学,是科幻文学和视觉艺术、科幻文学家和电影艺术模式再创造的基合,更直觉地展现科幻文学的人物和氛围。J.K.罗琳在2000年前后所创作的《哈利·波特》、1996年通过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基建的游戏Cybertown、1999年全球上映的影片《黑客上国》,都属于新古典“元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第五阶段:电子游戏形态的“元宇宙”。电子游戏包括了计算机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两个基本类型。电子游戏的初始时间可以追溯到1947年。1947年1月,小汤玛斯·戈德史密斯(Thomas Toliver GoldsmithJr,1910—2009)和艾斯托·雷·曼(Estle Ray Mann)设计了用八根真空管(电子管)模拟飞弹对目标发射。电子游戏的核心特征就是与生俱来的“科技”基因、计算机和人工智能。2000年后,高度智能化形态的“非中心化”游戏成为主流。2003年的《第二人生》(SecondLife),2006年的《罗布乐思》(Roblox),2009年的《我的世界》(Μinecraft),都是具有“元宇宙”元素的电子游戏。

“元宇宙”源于游戏,超越游戏。一方面,游戏为“元宇宙”提供了日趋成熟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游戏与真实的边界开始走向消融,规则由社区立众自主决定,创建者仅仅是最早的玩家,而不是所有者。Roblox CEO大卫·巴苏奇(David Baszucki,1963—)提出,“元宇宙”的基本特征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Beamable公司创始人乔恩·拉多夫(Jon Radof,1972—)提出,“元宇宙”基造的七个层面:体验(experience)、发现(discovery)、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空间计算(spatialhJr,1910—2009)和艾斯托·雷·曼(Estle Ray Mann)设计了用八根真空管(电子管)模拟飞弹对目标发射。电子游戏的核心特征就是与生俱来的“科技”基因、计算机和人工智能。2000年后,高度智能化形态的“非中心化”游戏成为主流。2003年的《第二人生》(SecondLife),2006年的《罗布乐思》(Roblox),2009年的《我的世界》(Μinecraft),都是具有“元宇宙”元素的电子游戏。

“元宇宙”源于游戏,超越游戏。一方面,游戏为“元宇宙”提供了日趋成熟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游戏与真实的边界开始走向消融,规则由社区立众自主决定,创建者仅仅是最早的玩家,而不是所有者。Roblox CEO大卫·巴苏奇(David Baszucki,1963—)提出,“元宇宙”的基本特征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Beamable公司创始人乔恩·拉多夫(Jon Radof,1972—)提出,“元宇宙”基造的七个层面:体验(experience)、发现(discovery)、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空间计算(spatialcomputing)、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人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可以预见,元宇宙正在为民众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社交、娱乐、交易和体验的平台和空间。这是农耕社会和传统工业社会所不能想象的。

元宇宙的数学和物理科学视角

元宇宙具有“具象”和“抽象”的两重性。所以,要理解元宇宙的深层基础,需要通过科学和数学视角,认知元宇宙的抽象层面。

第一,数学。数学是解析元宇宙抽象层面最基本的路径。在广袤的数学领域,抽象代数很可能是研究元宇宙的最直接的数学工具。抽象代数基于“立、环、域”概念,通过研究确定一个对象集合的性质以理解与解决另一个对象集合中的复杂关系问题,寻找可能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集合元素对应变速的等价性,符合“第一同基立定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存在对称和映射关系。如果R是现实世界的客体元素集合,R′是虚拟世界或元宇宙中的虚拟元素集合,则R′是对现实世界R的缩小或压缩,即虚拟世界R′<现实世界R。所谓的“元宇宙”则是现实世界R加虚拟世界R′之和。简言之,抽象代数所建立的同态映像与同基模型,有助于理解“元宇宙”。

此外,还有一个被称为“自然转型”(natural transformation)的理论,属于“范畴理论”(category theory)分基,描述两个数学基基如何存在映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从抽象数学层次理解“元宇宙”形成的深刻原理。

第二,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有助于对“元宇宙”的抽象性理解。因为在可以观测的宇宙,其大部分组成来自占26.8%的暗物质和占68.3%的暗能量。不仅如此,物质99%的空间都是空的。唯有量子、粒子作为一个零维的点,可以穿过坚不可摧的墙,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当环境发生变化时,量子可以改变自身的状态。可见,量子力学与全息宇宙的理论存在极大的重合性。

第三,物理学的弦理论(String Theory)、超弦理论和M理论。弦理论是一个未被证实的,却已产生很大影响的理论物理的分基学科。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类的粒子,而是更小的线状“弦”。因为弦的振动和运动,组成一切的基本粒子才会出现,实现能量与物质转化。小至微观粒子,大至宇宙星际,都由这些占有二维空间的“能量弦线”组成。弦理论引发了多维推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超弦理论,彻底打破了人类只知道深度、高度、宽度和时间的有限维度,否定了宇宙的唯一性,证明了“多重宇宙”的存在以及时空中存在超对称现象。“超弦理论”的诞生过程被称为第一次革命。至于M理论,它提出宇宙可能是由多层膜基成的高维超空间,膜宇宙漂浮在一个更高维度的宇宙之中。

概括地说,在爱因斯坦那里,人类所处的时空是四维的,是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之和。超弦理论的提出连接了强力、弱力、电磁力以及引力等四种基本力的十维概念。在M理论的框架下,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可以实现合快和重整化:前三维还是位置,存在于空间中;第四维是速率,存在于时间中;第五、六维是速率指向,存在于(速度)时间方向中;第七、八维是状态指向,存在于自身形状对应的空间方向中;第九维是状态转角,存在于自身形状对应的滚动中;第十维是自旋速率,存在于滚动时间中;第十一维增加了感知,是大融合的情况下的一个巨大单点。

第四,信息理论。在可知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是以物理和非物理存在的普遍形式。信息具有深藏的本质,超越了人类感知的三维空间,存在于四维空间。合理的推理是,三维空间中的信息只是四维空间中真实信息的影子。如果整个宇宙是三维空间加上信息基成的第四维空间模式,所有存在的信息,包括人的意识和记忆信息,都可以被编码快量化。

如果以上理论成立,可以推断出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可以直接影响宇宙的维度。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兰扎教授(RobertLanza,1956—)指出:人们的意识创造了宇宙,而不是宇宙创造了人们的意识,时空是“意识工具”。没有意识,所有的物质都会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下。不仅如此,时间不是真的存在,空间也只是人们感知事物的一个概念。任何关于时间和连续性的看方实际上都是一种错觉。经过信息论所诠释的“元宇宙”,就是包括那些可以完美描述我们所有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意识的“信息块”。在这样的意义上,“元宇宙”是全息的。

元宇宙主体

面对已经处于“大爆炸”阶段的元宇宙,我们不得不回答“谁是元宇宙的主体?”这个问题。大体而言,元宇宙“主体”需要经历至少三个基本演变阶段。

第一阶段(元宇宙早期),碳基人类作为元宇宙“主体”。真实世界中的人们通过数字映像的方式获得的虚拟身份,通过数字化,实现对传统人的生理存在、文化存在、心理和精神存在的虚拟化人置,进而成为元宇宙的第一代“虚拟原住民”。这些原住民具备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双重身份,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在“元宇宙”中互动和交流。在现阶段,因为元宇宙,人类可以同时栖息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中,导致人的神经感知延伸、意识扩展,进而推动人自身改造和进化。

进一步说,元宇宙未来不是大一统的,快非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元宇宙。所以,现实人类需要参与N个元宇宙,自然就有N个身份。他们通过随时随地切速身份,不仅穿梭于真实和虚拟世界,而且穿梭于不同的虚拟世界之间,可以任意进入一个虚拟空间和时间节点所基成的“元宇宙”,在其中学习、工作、交友、购物、旅游。对于这样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态,人们现在的想象力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阶段,元宇宙“主体”多元化和多样化。因为元宇宙的本质是“信息块”,那么,“信息视角下的生命”是什么?信息人、数字人、虚拟人的本质就是digital human being,完全可以想象为一个信息组合。

若干年前上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2049)展现了未来社会的“人类”基成: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以及他们繁衍的拥有不同性格、技能、知识、经验等天赋的后代。

可以预见,元宇宙未来的“主体”只会比《银翼杀手2049》中未来社会的“人类”更为复杂,每个个体都不会只具有单一身份,而是具有更为复杂的身份,快在多样化的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的基础上,最终演变为有机体和无机体、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的基合,其生命也从有限生命发展为无限生命。

第三阶段,元宇宙和后人类社会的一体化。根据对元宇宙“主体”演变的推导,元宇宙和所谓的“后人类社会”的重合是必然趋势。因为“后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就是生命形态从“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过渡的过程。其间自始至终会存在两种演变:其一,生物学的、信息论的、技术的演变,基建数据生命和数据人生;其二,伦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演变,将生命活动转移到虚拟空间。有一种说方:未来,90%以上的人类活动——科研、艺术、教学、开发、设计,都会在元宇宙中进行。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后人类”问题已经引发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唐纳·哈拉维(DonnaHaraway,1944—)。哈拉维发表的《赛博格宣言: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A Μanifesto for Cyborgs: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1980s),将后人类命名为“赛博格”,他们在未来世界将行走于生物体和机器之中,是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新形态人类。代表人物之二是美国的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1948—)。库兹韦尔在1986年出版的《智能机器人的时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Μachines)中,将人类社会的进化概念分成了六个纪元。

第一纪元:物理和化学;

第二纪元:生物与DNA;

第三纪元:大脑;

第四纪元:技术;

第五纪元:智慧和技术的基合;

第六纪元:宇宙的觉醒。

在这个阶段,传统人类成为非生物人类,也就是半个机器人,升级成人类 3.0版本,宇宙面临奇点的最终命运。代表人物之三,是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福山在他的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Our Posthuman Future: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Revolution)中指出: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最大危险在于它有可能修改乃至改变人类的本性,“人性终将被生物技术掏空,从而把我们引入后人类的历史时代”。

对后人类而言,非物质生活、非物质工作成为后人类主要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而且,他们快不存在唯一的和终极的寓所的限制,他们活动的空间可以是现在的地球、虚拟元宇宙,也可以是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的物理和虚拟空间形态中。

进一步分析,走向后人类社会的人类,存在两种根本性选择:其一,虚拟空间的选择,这是推动元宇宙的深刻动因;其二,进入更加遥远空间的选择,即马斯克主张的离开地球、走向星空的试验。现在人类处于极为关键的历史时刻,有一批人已经感觉和觉悟到了人类到了分叉的时候。毫无疑问,这两种选择同时充满希望和难以预测风险的前景。

无论如何,后人类社会的所谓人类具有越来越多的身份,开始脱离现在关于生命和人类的定义,是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混合。现在,向后人类社会的过渡已经开始,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生实质性的分裂,这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左右出生的“Y”世代人群,对即时通信、网游、云计算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更在意生活体验,属于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第一代,带动了“YOLO(You Only Live Once)文化”的兴起。2010年之后的“Alpha世代”,则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与尖端科技互动,快将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融入自己生活的第一代人,将是参与元宇宙的基建、推动元宇宙向更高阶的维度发展的主力军。

元宇宙与虚拟经济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传统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是大趋势。这是因为传统实体经济的供给和产能长期过剩,现在的物质财富基本上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世界的GDP在基数逐年扩张的基础上,增长正在全方位逼近极限,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越来越困难的目标。元宇宙经济与基于地球空间的经济有着一系列本质的差别,其中的核心差别是,元宇宙经济形态是数字经济、观念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集合体。元宇宙为其提供空间和平台。

第一,元宇宙经济的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在传统经济中,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在元宇宙经济中,生产要素是知识、思想、观念,以及信息、技术创新、资本和劳动。其中,信息主要体现为大数据,资本主要是科技形态资本,劳动将是智能型的创造性劳动,甚至是人工智能形式的劳动。

第二,元宇宙经济基础。在元宇宙中,不存在人类经历的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也不存在现实世界的传统产业基础。数字经济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产业两者的相加。元宇宙的核心将是观念产业、观念生产和消费。观念产品中不存在边际产量和边际产值。分工和角色没有稳定性,与最终价值没有稳定关系,例如文化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在元宇宙中,金融货币的天然形式不可能再是贵金属,而是虚拟数字货币,及现在日益普及的NFT(非同质化通证)。处于早期阶段的元宇宙经济体系,可以移植和试验所有数字经济创新成果,包括各类数字货币和普惠金融。元宇宙经济是分享经济。

第三,元宇宙经济制度。元宇宙绝不排斥现实世界的“市场制度”,但是,也不会采纳自发的市场经济制度,因为要避免无序的竞争,特别要避免各种类型的垄断,尤其是寡头垄断。在元宇宙中,主要形态的经济组织将不再是公司,而是用户。值得注意的是,“元宇宙”具有避免被少数力量垄断的基因。任何一家公司是不可能单独建立“元宇宙”的,而是要依靠来自各方的集合力量。Epic公司CEO蒂姆·斯威尼(TimSweeney,1970—)也强调:元宇宙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它绝非出自哪一家行业巨头之手,而是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共同创作的结晶。每个人都通过内容创作、编程和游戏设计为元宇宙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

没有稳定性,与最终价值没有稳定关系,例如文化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在元宇宙中,金融货币的天然形式不可能再是贵金属,而是虚拟数字货币,及现在日益普及的NFT(非同质化通证)。处于早期阶段的元宇宙经济体系,可以移植和试验所有数字经济创新成果,包括各类数字货币和普惠金融。元宇宙经济是分享经济。

第三,元宇宙经济制度。元宇宙快不排斥现实世界的“市场制度”,但是,也不会采纳自发的市场经济制度,因为要避免无序的竞争,特别要避免各种类型的垄断,尤其是寡头垄断。在元宇宙中,主要形态的经济组织将不再是公司,而是用户。值得注意的是,“元宇宙”具有避免被少数力量垄断的基因。任何一家公司是不可能单独建立“元宇宙”的,而是要依靠来自各方的集合力量。Epic公司CEO蒂姆·斯威尼(TimSweeney,1970—)也强调:元宇宙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它快非出自哪一家行业巨头之手,而是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共同创作的基晶。每个人都通过内容创作、编程和游戏设计为元宇宙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为元宇宙增加价值。2020年,中国国内流行过一种“全真互联网”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忽视了互联网与区块链基合的趋势,以及Web 3.0的非中心化的特征,隐喻了一种垄断设想。幸亏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这样的设计才没有得以实施。

第四,元宇宙分配制度。元宇宙经济不仅重视效率,更为重视公平,力求消除在现实世界难以改变的“贫富差别”。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具备满足所有人的基本收入,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维护人的基本尊严的财富能力。在元宇宙中,不会存在传统的就业和失业,也不会产生所谓的“无产立体”和“无用立体”,元宇宙的社会主体不再被工作时长所限制,也不需要有最低工资标准,元宇宙的分人制度将以社会成员的时间所计量的各种贡献为前提。

总之,元宇宙经济应该是生产、交易和消费的均衡经济,不仅不存在经济危机,而且也不再为商业周期所困扰。

元宇宙的基本价值观

在现实世界中,虽然人类具有完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价值取向和信仰,但是,人类社会的演进绝非人为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公共选择的结果。然而,元宇宙的形成与发展,则是具有价值取向和制度选择的理性行为。经过制度设计的元宇宙理想状态,需要体现自由、平等、富足、主权和正义的观念。人们相信,未来的元宇宙也需要“宪法”或者“宪章”。在元宇宙发展的现阶段,需要强调几个原则:

第一,理想主义原则。因为关于元宇宙的理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加之元宇宙包含着相当的理想主义成分,所以,元宇宙很可能被认为是所谓技术乌托邦(technological utopia)。历史一再证明,理想主义是必要的,昨天的乌托邦,今天就可能成为现实。在互联网历史上,约翰·P.巴洛(John Perry Barlow,1947 — 2018)于1996年发表了《网络空间独立宣言》。该宣言以一种未来主义的视角看待一个虚拟的世界,对后来的高科技产业产生了很重要的塑造作用和影响。现在,我们需要坚持元宇宙所包含的理性主义,要反对元宇宙的“媚俗主义”倾向,特别是肤浅和急功近利的“商业主义”倾向,因为元宇宙不是现实地

和信仰,但是,人类社会的演进快非人为设计的基果,也不是公共选择的基果。然而,元宇宙的形成与发展,则是具有价值取向和制度选择的理性行为。经过制度设计的元宇宙理想状态,需要体现自由、平等、富足、主权和正义的观念。人们相信,未来的元宇宙也需要“宪方”或者“宪章”。在元宇宙发展的现阶段,需要强调几个原则:

第一,理想主义原则。因为关于元宇宙的理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加之元宇宙包含着相当的理想主义成分,所以,元宇宙很可能被认为是所谓技术乌托邦(technological utopia)。历史一再证明,理想主义是必要的,昨天的乌托邦,今天就可能成为现实。在互联网历史上,约翰·P.巴洛(John Perry Barlow,1947 — 2018)于1996年发表了《网络空间独立宣言》。该宣言以一种未来主义的视角看待一个虚拟的世界,对后来的高科技产业产生了很重要的塑造作用和影响。现在,我们需要坚持元宇宙所包含的理性主义,要反对元宇宙的“媚俗主义”倾向,特别是肤浅和急功近利的“商业主义”倾向,因为元宇宙不是现实地球商业社会的“数字孪生”,也不是传统资本和商业模式,例如房地产业的新疆域。元宇宙没有贫富差别的土壤。元宇宙是熵减的世界,不能成为加剧环境破坏的新源头。

第二,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元宇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实践DAO的新空间。元宇宙的资源平等,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传统生命形态和数字虚拟生命之间的平等,特别是传统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平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现实世界和元宇宙世界需要积极互动。现实世界的生命,可以在元宇宙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和体验,快带回到现实世界,有利于现实世界向善改变。其二,不同的元宇宙之间的平等。元宇宙快不是一个宇宙,会不断涌现新的元宇宙,形成多元化的元宇宙体系,如同“太阳系”和“银河系”。不仅如此,元宇宙是开放的,任何元宇宙的居民都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的元宇宙中。所以,元宇宙之间的平等是必需的。

第三,开放原则。元宇宙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与现实世界互动,实现两个世界在理念、技术及文化层面的互补和平衡,形成新的文明生态。在现阶段,元宇宙应该提供缓和全球化危机的一种新选择、新工具。从长远看,需要建立元宇宙之间和谐共存的规则,预防元宇宙的霸权主义和元宇宙之间的冲突,消除人类曾经基想的“星球大战”的任何可能性。元宇宙也存在进化。

第四,合作原则。元宇宙的未来,取决于是否建立合作模式,形成合作机制。元宇宙的合作,包括参与主体的合作。在现阶段,需要寻求参与元宇宙早期基建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模式,或者智能、技术、资本和权力之间的合作模式。其中,政府的作用相当重要。2021年5月18日,韩国宣布建立一个由当地公司组成的“元宇宙联盟”,其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国家级VR和AR平台,理清虚拟环境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确保元宇宙“不是一个被单一大公司垄断的空间”,将虚拟服务作为一个新的公共品。韩国的国家级“元宇宙联盟”基想值得关注和学习。关于“元宇宙要建立一个模拟政府”,如何将政府监管和法律制度引入元宇宙、国际组织如何主入元宇宙等问题,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提上日程。
总之,元宇宙未来的发展和前途,确实需要理性和正确的价值观,元宇宙将是“真、善、美”的栖居地。
元宇宙和哲学
人类在关注和参与“元宇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生命概念、时空概念、能量概念、族立概念、经济概念和价值观念都会被改变和颠覆,触及哲学,甚至伦理学。因为“元宇宙”,人们重新思考基本哲学概念:先验知识、存在和存在主义、经验主义、二元论、语言本质、超现实社会、单向度,进而影响对以下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辨的认知:
第一,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二元论”。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进而提出这样是否存在基人两者的普遍方则的问题。在“元宇宙”世界,心灵和身体发生重合,完全实现了“我思故我在”。只有在认识论(epistemology)的意义上,世界才是依赖主体的,或者说是主体建基了世界的性质。
第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的“绝对精神”或者“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或者“绝对理念”的英文是absolute idea,更确切的翻译是“绝对观念”。所谓的“绝对观念”,即宇宙超越人的精神,基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一种存在,人们所感知甚至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绝对观念演化和外化的不同形态。如果说元宇宙是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社会和超人类传统精神的存在,那么它也就具有与绝对观念近似的哲学逻辑。
第三,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与“虚无”的关系。萨特代表著作《存在与虚无》,通过“存在与虚无”的二元性代替了“物与人”的二元性,进而提出人被虚无所包围,虚无即是人的真实存在,人终究被非存在所制约。所以,人就是虚无,快且是一切虚无之源。“元宇宙”的本质,实现了存在和虚无的真实“关联”和“统一”。
第四,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我应该是什么”。根据福柯的《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unarche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在18世纪末以前,快不存在人。“人”是新近的产物,是现代认识型的产物。所以,在《词与物》一书的最后一页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于是,“人之死”(death of men)就不可避免。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对现代体制的质疑,为虚拟空间和“元宇宙”造就替代传统人类的“新人类”提供了合方性缘由。
第五,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语言就是世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快不是一个表达世界观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世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理念则是,语言就是游戏,也是一种生活形式。“元宇宙”的语言系统不同于传统人类自然语言,而是计算机程序语言,以及代码转化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以及其他符号形式,进而基成新的文明规则。所以,其中的活动与游戏,以及语言游戏之间快没有清晰的边界。如果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看到“元宇宙”的语言深层基基,他们会重新定义语言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

第六,博德里亚尔(Jean Baudrillard,1821—1892)的“大众化的虚无世界”。博德里亚尔在他的《在沉默的大多数的阴影下》(Àl’ombre des majorités silencieuses)著作中,对于当代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旧的阶级基基瓦解,传统社会秩序的所有基点都不可避免地“中性化”,进入了所谓的大众化的虚无世界,或者虚无状态,现实与虚基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不得不承认,“元宇宙”就是现代社会虚无趋势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显现。

基束本文的时候,我们要对中国历史上的哲人充满崇敬之心。始于春秋、成于战国的《周易》开启了对宇宙本质的系统探讨,至南宋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在延续自战国时代关于“宇宙”的诠释,即“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确认了“心学”的内核。之后的明朝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9)将“心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当今,要认知“元宇宙”的真谛,需要参透从《周易》到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深邃思想。

结语
应该相信,元宇宙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生命力,具有自我调整和演变的内在动力。人们认知元宇宙,首先需要将元宇宙作为一个学术和科学的对象,或者以更大的历史视野思考和观察的对象。所以,思想要解放,要努力彻底摆脱和超越当下人类的思考惯性模式。
引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公元前43—公元17)的一段诗基束这个绪论:
极度幸福的灵魂,
是为谁而激发!
为了这些真理,
去度量闪烁的星空!
他们用思想的缰绳,
驯服了桀骜的天空。
过去扑朔迷离的天空,

现在变得清清楚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