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点评:这件7000字的获奖作品取法太低了

 朝歌淇水悠悠 2022-11-15 发布于河南

图片马于强全国书法展获奖作品

江西省书协副主席、吉安市书协主席马于强,在某个全国书法大展上,以一件1000多字的隶书巨作获奖。作品的文字量很大,全篇一丝不苟,展现出扎实与娴熟的书写功夫。
但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这里想和作者以及网友们交流一下——马于强先生的获奖作品,书法风格是以简帛书为基调的,但又不完全是古人简帛书的样貌,而是更接近于当代书法名家毛国典的隶书风格。
很多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学习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所谓的“取法乎上”,一个是取法的对象要够有年代感,二是取法的作品一定要足够经典。所以,像马于强先生这样,取法当代人的书法的做法,到底合不合适、可不可行呢?
如果抛开取法问题老看,马于强先生的隶书作品,算得上是一件精品佳作。作品呈现出的气息是清新、雅致的,尤其是能够综合一些权量文字。以汉印字法入书,的确是一种迁想中的妙得。
简帛书作为一种文字式样,葆有那个时代鲜明的文化印迹,也包括那段历史时空的风尚与征候。因此,书法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个性的创造之美,同时也有薪火赓续的传承之美,这是中国书法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地方。
马于强的隶书,点画细劲,字势稍向右倾,姿态清丽婉约。整体而言,其作品在圆转的笔触与潇洒的挥运下,展现出流美洒脱意态。简帛书相对于碑刻的汉隶,更加鲜活、灵动,在书写性方面,的确与汉碑有不一样的气质与性情。
但是,马于强先生的书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用笔过于“娴熟”,有的笔画太雷同。这和他的取法有一定关系,因为毛国典先生的隶书,本来就带有很大的装饰性以及工艺化,而马于强先生又刻意加重了这种倾向。
毛国典学的是汉简,是古人。毛国典学古人而以当代人的理解来写,既具古典风,又有今人韵。但毛国典最终将古人过分简化,将内涵丰厚的汉隶、汉简写得淡乎寡味。马于强又缺乏毛国典的传统功底,所以像屋下架屋,离古意更远了。
马于强先生的隶书用笔过于简单。其笔画线条基本没有停留,毛笔如溜冰般从纸上滑过,缺乏凝重之感。古人所谓一笔三过折,说的正是用笔要讲究起伏,不能一笔划过。
马于强先生的隶书字形变化不够丰富,重复字多,加上其书写内容又为白话文,故给人一字万同的乏味感。笔者不赞成书写白话文,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重复最多的“的”字,即便是大师级的书法家也不好处理。而可以进行变化的字作者又放弃了这种努力,令人叹息。
在马于强先生的书法中,字法、章法都过于刻板。结字过于端正,整体而言缺乏艺术感染力。汉简本来是一种比较活泼的书体,其烂漫自然是碑刻隶书所不具备的,而作者反而将本应活泼多姿的汉简隶书写得如此正襟危坐,倒不如只学汉碑好。
当然,作者若能再拓展些视野,上溯下沿,并在笔墨情趣、结字构形上再丰富一些,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