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孤独更可怕的是:内心的无力感?

 超级致富宝典 2022-11-16 发布于新疆

顾城说过:我还要画下自己,画下一只孤独的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的丛林里,坐在高高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说说多的果浆一样的梦。

每逢读到这里,我都会有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关于男孩失恋的自述:分手后最害怕的就是一个人睡觉,时常听到旁边有人呼吸的声音,一觉醒来,身旁却是冷冰冰的被子。

出差回家,打开房门,再也没有人等他......

打开冰箱,还是出差前从超市里买回来的挂面,也没有鸡蛋,剪开一根火腿肠下了口面,边吃边哭......

空荡荡的房间里,安静的只能听见自己的喘息声。

这段描述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尽的孤独感。

可是,比孤独更可怕的是,内心无力感。是对残酷现实的挣扎无力而妥协!

从因果的关系上看,一个“因”在不同的机缘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果”,反过来说,一个“果”,我们看到的同一现象,背后可能是不同的“因”。

对于一些抑郁的人来说,可能同样是抑郁,不同的人格却有不同的成因。来访者有的是依赖型人格,从小到大一直被照顾的太好了,过了头了,自我没有得到成长的机会,当遇到现实生活中比较大的困难时没能力处理,时间长了可能进入抑郁状态;

也有可能是一直被控制被要求,真实自我被打压的,一直为寻去他人赞美认可而活着的空心人,内心深处其实对于父母有很多愤怒,但是一直被压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遇到现实诱发因素,也有可能呈现抑郁;

还有可能是因为重要亲人的离世,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法进行哀悼,内心深处一直没有机会对于离世真正接纳,自己就会向离世之人认同,通过抑郁来表达对于亲人的爱。

内心无助感的产生,往往和一个人的人格有一定的关系。而根据研究总结,人格发展受阻,最常见有以下五类原因:

1.最痛的创伤体验:曾遭受遗弃、忽略、虐待、冷漠、羞辱、孤立对待

这类人群可能是童年遭受过严重的伤害,难以同他人建立安全、满意的关系,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对安全、稳定、抚育、爱和归属感的需要不会被满足。成年后,他们或者轻率从自我毁灭的关系中不断转换,或者回避亲密关系。因此而产生想要改变而内心却又无力去改变什么的痛苦!

2.过于安逸舒适:父母做好一切,没机会发展自我能力的妈宝爸宝

发展独立自主能力是人类的天性,这类人群,童年时,父母通常为他们最每件事,并且会过度保护他们,父母没有对他们胜任家庭以外的任务给与适当强化。这类人群不能设立个人目标并掌握必需的技能,他们的能力在成年后依然是童年的水平。他们或者过于依赖他人,内心担心自己无法处理好现实事物,或者认为自己无能、愚蠢,还有些对于疾病或者灾难、事故过于担心。

3.为了获得赞美和认可,从未为自己而活的“空心病”患者

这类人群的原生家庭是“有条件的”,为了获得爱、关注和认可,儿童必须压抑自己某些重要方面。在许多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把自己的情感需要或者社会“形象”看得比儿童的需要更重要。儿童长大后会过份强调满足他人,如父母、领导、组织、社会需要,而非自己的需要,这样来获得认可,保持情感联结,避免被报复。当与他人互动时,过份关注他人的反应,通常很难认识到自身的愤怒和喜好。

4.过分溺爱、纵容娇惯的小霸王,在社会生活中容易碰壁

这类人群通常在过分纵容和溺爱的家庭中长大,在同其他人交互和自我约束方面么有形成足够的内部限制。在成年后他们无法为了将来的利益,抑制自己的冲动或者延迟满足,可能会有以下表现:自私、放任、自恋和无责任,缺乏共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5.继承悲观、冷酷、严厉家庭传统的压抑者

这类人群童年生活在悲观、冷酷、压抑、严厉的环境,这个环境把自我控制和自我牺牲看得比自发性和快乐更重要。童年时,没有人鼓励这些人玩耍和追求快乐。而且,他们习得了对消极生活事件和凄凉生活的过分警惕。这类人通常会表达悲观和担忧,担心如果自己不一直保持警惕和小心,生活就会很糟糕。

以上各种情况在家庭中可能是单独出现,也有可能是多种情况并存的,当然并不是以上生活背景的人都会有内心无力的感觉,因为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机缘会发展不同的应对机制。不管怎样,造成人格发展受阻的原因及结果是复杂的,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故事是一样的。

我们既然知道了内心无力感产生的原因,该如何去改善这一问题呢?

1. 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曾经缺失的总想被满足,只是当我们向父母或其他人求助时,曾经的父母由于自己的局限给不了,也很小几率可以在生活中可以遇到那么一个可以滋养自己的另一半。

曾经每个人是小孩子,需要完全依赖父母的,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生存。可以现在孩子们长大了,可以有能力去尝试去做些改变。为自己负责,这是成年人的重要标志。一个成年人首先可以依靠自己活下去,其次,可以有能力去获得其他人的帮助。

不管曾经遭受什么样的生活磨难造成了自己目前的性格或者状态,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还是有抱怨父母、社会乃至命运的想法,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处于婴儿的心理状态。一个成年人就是要有愿意为一切负责的态度。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你是一个成年人,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2. 往正向的方向发展

面对某个无力场景的时候,可以尝试去回忆在过往的生命历程中,什么时候自己做的比较好。那个时候不一定是让自己非常的满意,也许只是相对会有一点点不同,但就是这一点点的不同里面,其实包含着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然后这个经验就可以在实践中多去使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眼前的困难蒙住双眼,被烦乱的情绪淹没,落入泥淖中不能自拔,而忘记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成功经验。其实我们每个人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只是我们真的经常会忘记这一点。

另外正向资源也包括社会支持资源,除了最核心家庭成员,还有其他亲属、师长、同学、同事、朋友、社会公益组织、公益热线等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向他们发出信号,要知道这个世界你不是孤军战斗,还有很多朋友。

3. 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

人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格的竞争。每个人的内在才是人生最强力量的源泉,那么怎么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呐?

第一是由未来转向过去:每个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都是由于遇到了困难,或者对于未来不好结果的预判。现实生活中也是,相比于过去,更让我们心烦的是对未来的焦虑。但是预计形成未来那个不好结果的原因,或者说每个人人格的内在模式的形成却是由于过去的缘由,“过去”并没有过去,还在一直产生着影响。那么要去解决未来那个预计不好的“果”,就要去向过去寻找“因”。

第二是由外界转向自己:这一条就是说,遇到问题,不仅仅只是去探寻外面的原因,努力去改变外界,还要去审视“这个结果中我起了什么作用”“我怎么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我是谁”“我可以怎样”?更多的去探索自己在这么多因缘中发挥的作用。

第三是由行动转向好奇:产生不舒服的情绪,或者是,莫名的躯体不舒服,或者,行为上出现非常见现象。面对这种变化,是急于去行动、去消除还是转向探索?

第四是由实体转向缘起:我们要看到一个现象的产生因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有种种表现,那么这个表现的原因,不仅仅是TA个人的,背后还涉及到他的原生家庭,再推及背后还有爷爷辈更多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可能是跟社会、文化等有关联的。这些外在的因素没有变化,眼前的这个人是很难有根本变化的。能够看到这些,有了更大的格局,就可以接纳更多,逐步增强忍受和转化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