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的“点服”

 经旨传习 2022-11-16 发布于上海

中医在遣方用药时,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恰当的药物剂型。散剂具有用量小、服用方便、易吸收等优点,是常用剂型的一种。散剂可分为内服散和外用散两种,内服散采用煮服(如银翘散)或调服(如六一散)的方法服用,外用散则可用于调敷(如如意金黄散)、点眼(如八宝眼药)、吹喉(如冰硼散)、搐鼻(如局方曾青散)等。宋朝时期,用开水冲调散剂的方法被称为“点”,这一名称的由来与茶道在宋朝时期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唐以前的饮茶法经历了采叶生嚼、煮汤汁饮用、制作羹汤等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半煮半饮的方式,即将茶叶炙烤、磨粉后加上葱、姜、橘皮等调料加水煮透供人饮用。唐朝则采用煮茶法,饮茶时将茶叶烘焙后碾成茶末,投入沸水中,经过适当煎煮取出饮用。唐末五代时期点茶法出现,并成为宋代主流的烹茶方式。点茶的方法:将茶末置于碗盏内加水调成稠膏,向盏内注入沸水并用茶筅(一种竹片制成的茶具)击打茶膏,使茶末与水充分混合形成乳状茶液,再行饮用。可见,宋朝时烹茶方式实际上就是过程艺术化了的开水冲调。

宋代的本草、医方类书籍中提及粉末类药物的服法时,除煎煮、调服外,另一种方法就是“点”。如《本草衍义》(下称《衍义》)于“木贼”条下载“细锉,微微炒,捣为末,沸汤点二钱,食前服,治小肠膀胱气,缓缓服必效。”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下称《局方》)载“清神散”,服法注明“每服二钱,沸汤点服,或入茶末点服亦得,食后服。”不难看出,宋朝时药物的“点服法”就是茶道中点茶法在药物服用方法上的体现。点服法与调服法不同之处在于点服法使用开水来冲调药物,调服法多用酒、茶清或其他汤药调服。如《局方》载“消风散”,服法为“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寒热倦疼,用荆芥茶清调下,温酒调下亦得……急、慢惊风,用乳香荆芥汤调下半钱……”此外,点服的对象还可以是膏状药物。如《衍义》于“杏核仁”条下载“汤去皮,研一升,以水一升半,翻复绞取稠汁,入生蜜四两、甘草一茎约一钱,银石器中熳火熬成稀膏,瓷器盛。食后、夜卧,入少酥,沸汤点一匙匕服,治肺燥喘热,大肠秘,润泽五脏。”点茶点的是茶膏,用点法来服用膏状药物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除了服用散剂和膏状药物之外,点服法还被运用于“汤”的制作。宋人所称的“汤”,唐人称为“饮子”,是指用具有甘香味药材制成的保健饮料。煎煮是“汤”的传统制作方法,宋时点法也成为“汤”的制作方法。仍以《局方》为例。《局方》卷之十有“诸汤”一节,列有豆蔻汤、木香汤等二十六种汤品。在服法上,大多注明“沸汤点服”。生姜汤与茴香汤(第一方)下注明“如茶点吃”,白梅汤下注明“如茶吃”。这些记载不仅说明点服法被用于制作、服用“汤”,也能证明点服法与宋代茶道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朝时点茶法已不再被使用。人们饮茶时普遍采用瀹饮法,即用开水冲泡。“点服”二字遂罕见于医家文献,点服法与宋代茶道一起成为历史,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