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日本二战另类战机:鬼子的鬼主意也不少,但原创性差一截

 朝_五_晚_九 2022-11-17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病急了乱投医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打仗眼瞅着快要输了就寄希望于一两件新式武器,大概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二战战败国的的德国和日本,在战败之前都做过同样的事情。但德国的很多构思其实起源于二战中期之前,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初期甚至二战开始前,所以有时候会冠上一个“超前思维”的定义,而日本的这些所谓新式武器却无一例外诞生于战争末期,属于典型的“病急乱投医”的那种,与“超前”就基本没有关系了。

一、横须贺海军兵工厂MXY-7“樱花”

这是一种可以用“枚”作为量词的飞机,因为你把它看成是一枚“人制导”的导弹也未尝不可,所以还有个叫法,就是所谓泯灭人性、臭名昭著的“樱花弹”是也。估计日本本来就想整一枚导弹,但短时间内弄不出来无线电制导这些东西,于是就只好使用了当时最精确的“人制导”。美国人也惊叹于日本人的疯狂,给这种飞机起了个绰号“Baka”——就是“八嘎”。

文章图片2

“八嘎”弹

“樱花”的机头部分是一个外壳,里面有一枚重达1.2吨的炸弹,这是整枚弹架飞机的核心部分,弹头后面是乘员舱、再往后是火箭发动机和燃料罐。然后往这上面插上主机翼、尾翼组,因为毕竟还是往前飞一段,还要控制方向,至于起落架则显然是多余的。因为本来就没打算回来,也没指望空战,所以能省的全都省掉,座舱里面也因此简单得可以用“纯洁”来形容,虽然当时已经出现了弹射机构,当然就更不会用了。

文章图片3

“樱花”的驾驶舱,这架是应该是教练型的前舱

由于使用了火箭发动机,机体外表从前往后都显得很顺滑,所以樱花的飞行速度还是很快的,最高平飞速度可达每小时630公里,俯冲时则可以达到1040公里,弹头加上高速,理论上足以把一艘驱逐舰级别的船只炸成两截,2-3枚可以让一艘航母级别的大型船只失去战斗力。但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短的缺陷却大大限制了“樱花”的作用距离,因此一般是使用G4M型轰炸机(一式陆攻)的机腹部外挂1架、飞行到目标附近投放,此后樱花的飞行员先滑翔一段时间,而后打开火箭发动机增速并最终撞击目标,但即使是这样,樱花的飞行距离最多也不过37公里。

文章图片4

一式陆攻投放“樱花”的过程(从右至左)

这样一来,“防区外打击”肯定是谈不上的,樱花本身机体非常小,速度又高,一般战斗机要成功拦截的确不太容易。但载机要发射樱花却要进入到对方战斗机的截击范围,实际任务成功率因此就大打折扣。首次使用樱花的战斗发生在冲绳战役期间,1945年4月1日,日方六架一式陆攻带着樱花弹攻击美军舰队,日本认为至少一枚击中了西弗吉尼亚战列舰上的一个主炮塔,但美军战后并不承认,另外还有几艘运输船被樱花击中,但都没有击沉,而一式陆攻却没有一架返航。

但日本军方仍然对樱花寄予厚望,一共生产了850架,并且还专门改装了双座教练型,后期还有从山洞和潜艇发射的改型,也有计划安装喷气式发动机的,准备大张旗鼓的干一场。只不过樱花的实际作战效率与初衷相去甚远。当时樱花的飞行员都是临时征召,飞行训练时间相当短,而樱花的高速度对操控其实要求又很高,加上舰船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机动目标,在实际作战中很难真正瞄准,然后美军也不是吃素的,经过几次突然袭击之后,美军进一步把防守阵线向前推,于是每次行动,担任载机的一式陆攻几乎都要全部陪葬。

文章图片5

美军缴获的“樱花”

战后美军统计,日本在冲绳战役期间一共部署了300枚樱花,实际发射了大约74枚,其中被击落的(含载机没有发射就被击落)的有56枚。据美军记录,确定被樱花击沉的只有一艘驱逐舰曼纳特·L·阿贝尔号,另有其他几艘驱逐舰、运输船被击伤。

二、川西“梅花”

和“樱花”一样,“梅花”也是用于自杀式攻击的,但使用的是来源德国的脉动冲压式喷气式发动机。计划源自日本海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之后,日本海军提出“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作战原则,因为资源紧缺,要求是工序简易、速度快,航程至少有300公里。

文章图片6

“梅花”没有实机,只有图纸和模型

1944年4月,日本海军技术人员严谷英一带着相关资料搭乘伊-29潜艇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因为海军航空本部催得紧,严谷英一转乘飞机回到东京,伊-29潜艇后来在回国途中被美军潜艇击沉,但所有资料都已经随严谷正一抵达了日本。这一过程略有争议,比较确信的是德肯定提供了发动机技术,但飞机及资料是否提供则有多种说法。美军打捞的伊-29潜艇货物清单显示当时可能搭载了一架V-1的完整机身。如果是这种情况,那“梅花”将只能被定义为“仿制”。

1945年,“梅花”正式开始研制,由海军空技厂和东京大学等单位开始研制发动机、机身和机翼由川西公司负责。研制时间紧迫,川西直接把一副“强风”飞机的机翼搬过来,整机气动外形基本与V-1导弹一致,机内载油600升,机头部位原来计划安装一枚800公斤的弹头,但后来发现结构强度扛不住,最后只能安装500公斤以下的炸弹。“梅花”也计划分为陆上发射、舰上发射、机载发射三种型号,各型之间差别甚微,不过实际上三种的设计工作都还没来得及铺开,战争就结束了。

三、中岛“橘花”

第一眼看上去,“橘花”和 Me262几乎没有区别,但史学界——尤其是日本史学界一般认为“橘花”并不是完全照搬Me262的图纸进行仿制,除了飞机本身在尺寸结构材料等多方面的不同以外,Me262本身的研制进度,以及二战后期德日两国间的交通状况,也决定了德国的图纸不可能及时送抵日本。有据可查的德国试图援助日本的行动发生在1945年4月15日,一艘德国潜艇U-234号载着两名德国技术人员和一些飞机、发动机及相关厂房的建设资料前赴日本,但于5月14号、德国投降之后在加拿大海域被美军截获。

文章图片7

“橘花”

但显然在这之前,日本也已经获得了至少是部分资料。1944年中岛已经受命开发一种与Me262类似的喷气式飞机,用途也和Me 262的早期用途类似——快速攻击轰炸机,但结合当时实际,还提出了飞机易于生产、无需大量熟练技工、机翼可以折叠以便置于山洞或隧道中等要求。中岛最后拿出的飞机也与Me 262非常相似,当然相似的只是外形,差距实则更多。首先在机体上“橘花”就要小上一圈,翼展只有10米、Me 262则是12.6米;Me 262的机身横截面是三角形、而橘花则是更加常规的近似圆形;此外机翼形状也不同,内部结构差别则更大。“橘花”也是前三点式起落架,为了赶进度,中岛把零式的起落架直接搬了过来,前轮则采用了P1Y“银河”陆基轰炸机的尾轮。

文章图片8

Me262的机身截面呈三角形、机翼带后掠角

但由海航技负责的发动机出了问题。“橘花”本来准备采用离心式喷气发动机,但经过测试认为推力不足,又换成基于宝马BMW003的轴流式,但当时日本仅有一些外部照片和一张BMW003的剖面图,直到1945年中期,才由石川岛公司生产出了可用的发动机“ネ-20”,英文是Ne-20。这时候战争形势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据说日本海军甚至想把“橘花”也作为自杀式特攻机,但“橘花”的造价远高于其他自杀飞机,因此无论是说法还是做法,估计日本也都不愿意。

文章图片9

ネ-20发动机

1945年6月30日,首架“橘花”原型机在中岛工厂开始地面测试, 1945年8月7日,也就是广岛被原子弹轰炸后的第二天,这架飞机进行了20分钟的试飞,四天后进行了第二次试飞,飞机上加装了用于助推的火箭,火箭启动后喷流将飞机尾部升降舵吹掉,而此时飞机已经高速滑行离地,飞行员无法控制飞机俯仰,飞机低头前轮触地,最后起落架陷进一条水沟并从飞机上脱落,飞机又向前滑了一段才停下来,还没来得及修复,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了。

日本乃至亚洲第一款喷气式飞机的命运就此到头,这时候第二架原型机也已接近完成,还有23架机身也正在建造,本来还有一系列后续发展计划,同样一起胎死腹中。

四、九州J7W”震电”

“震电”采用了后置发动机、鸭式机翼布局,很多人同样怀疑这种设计方案也是来自于德国,但同样也没有什么证据。

文章图片10

“震电”

“震电”由九州飞机公司设计制造,但创意则来自于日本海军的一位少校飞行员鹤野正义,J7W里的“J”指陆军战斗机、“W”是九州公司的代号。鹤野最早在1943年提出后置发动机的战斗机概念,后来由海航技制成了有动力和无动力的两种模型,经过验证,到1943年底证实了气动布局的可行性。当时九州公司的生产任务相对较少,于是揽到了这笔生意,鹤野也被抽调来帮助设计。1944年6月正式开始制造,到1945年4月完成了第1架原型机,驾驶舱后方安装1台2130 马力的三菱Ha-43星形气冷带增压发动机,驱动一副六叶螺旋桨。当时日本已经被B-29炸得头皮发麻,”震电”的首要用途也是截击,准备在机头安装4门30毫米航炮。

文章图片11

“震电”的后机身

因为螺旋桨位于机身最后、又是向后扇风,所以后置的活塞式发动机无法充分利用螺旋桨气流对自身进行散热。”震电”的对策是在后机身两侧开了两条细长的进气口,但这种进气口只是在飞行中可以利用冲压获得冷却气流,在地面上却也无能为力,由此”震电”在地面试车时不可避免遇到了发动机过热问题。军方在”震电”首飞前就做出了投产决定,计划安排两个工厂每月生产150架,要是顺利的话,预计到1947年大约可以生产超过1000架”震电”。但实际上”震电”直到1945年8月3日才得以首飞,创意人鹤野正义亲自驾驶,此后又于8月6日和9日进行了两次试飞,这两次试飞正好与两枚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是同一天。

文章图片12

生产出来供美军研究

“震电”一共就只生产了两架,试飞的那一架照例被美军搬回去研究,60年代美军将飞机交给史密斯森学会,后来前机身在华盛顿特区 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其余部件“据说“收存起来了,另一架没完工的被报废。

文章图片13

博物馆里展出的“震电”前机身

五、美津农“神龙”

把“神龙”列出来其实有点牵强,这种飞机应该还停留在设计的最初阶段。“神龙”也是一款自杀式“特攻机”,由美津浓公司负责研发,这家公司以生产体育用品和服装为主要业务,之所以摊上作战飞机这个业务,可能由于“神龙”的原初设计是滑翔机,而滑翔本来也是体育运动的一种……不过后来“神龙”在机身后方垂直并列安装了两台助推火箭发动机,理论上具备从地面自行起降的能力,也可能和“樱花”一样由大型轰炸机吊挂从空中投放。“神龙”也计划在机头安装高爆炸药,但具体重量不详。

文章图片14

“神龙”特攻机

和“樱花”不一样的地方,则是“神龙”还在机翼下设计了可以挂载和发射八枚火箭弹的装置,可以用来对装甲车等地面目标进行攻击,这一点又有点德国BA.349的意思,不过德国人的火箭弹是安装在机头,并且飞行员计划是要回来的。

六、海军兵工厂E14Y

E14Y的正式名称是“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这架飞机外观上中规中矩,要说特别也就是它是由潜艇搭载的,但二战期间日本用潜艇搭载飞机也很普遍,所以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地方。不过这款飞机却有着其他所有日本飞机所没有的“殊荣”:二战期间唯一向美国本土投下炸弹的日本飞机,其实如果把时间线和空间线放长一点都无妨:世界上有史以来唯一一种对美国本土发动过攻击的敌国飞机,虽然攻击效果实在不值一提。

文章图片15

E14Y

E14Y原本是作为侦察机研制的,机上两名乘员:一名飞行员加一名侦察员,但侦察机带上点炸弹也不是不可以,于是偶尔也客窜一下轰炸机的角色。1942年9月9日,日本海军伊-25号潜艇在俄勒冈州布鲁金斯市海岸附近浮出水面,放飞了其上搭载的1架E14Y,后者在附近的埃米利山投下了两枚各76公斤的燃烧弹,企图引发森林火灾,这就是美军所谓的“瞭望台空袭(Lookout Air Raids)”。好巧不巧的是布鲁金斯市因为前几天下雨潮湿,火没烧起来,造成的损失自然也微乎其微。但美国人民是脆弱的,这次攻击造成的心理影响倒也不小,不过后来美国人民又变得宽容了,1962年该机的飞行员藤田信雄受美国政府特别邀请前往布鲁金斯市参观访问,受到了市民的夹道欢迎。本来侦察员奥田省三也在邀请之列,不过奥田死得有点早,那会儿已经不在了。

文章图片16

从潜艇上发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