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常见术式,其可以完成突出的椎间盘、骨化的后纵韧带或骨赘的切除。ACDF的临床效果良好,较ACCF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稳定性更好。但其工作空间有限,不利于椎体后方压迫性病变的切除。 有学者提出通过切除椎体后方的部分终板(喇叭形减压),进一步清除椎体后的压迫性病变,但是需要确保不破坏ACDF手术结构的稳定性(cage不下沉及可靠的融合),并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喇叭形减压(trumpet-shaped decompression(TSD):CT显示平行于终板的减压不能彻底清除椎体后方的致压物,斜向切除后方终板扩大空间,去除致压物。由于部分终板切除形成的空间类似于喇叭形,故命名为喇叭形减压。 ![]() ![]() ![]() 收集到333名行ACDF手术的颈椎病患者,按照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27例,分为喇叭形减压组(57例)及常规减压组(170例),分析比较喇叭形减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A:终板切除量(%):(切除的终板长度b)/(终板总长度a)。 B:可达椎体后区域(%):(椎体后高度c−TSD后剩余皮质长度d)/( 椎体后高度c)。 C:切除角(α):平行于终板的线与通过切除平面的线之间的夹角。 ![]() ![]() ![]() ![]() 30岁男性,脊髓型颈椎病 A和B:术前MR和CT显示椎间盘突出和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D:术后2天CT显示喇叭形减压。E:术后1年CT扫描,显示融合器内外骨桥形成。F:术后1年MR显示脊髓压迫减除。 ![]() ![]() 喇叭形减压扩大了工作空间,可以到达椎体后方26%的区域,且对脊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也不会影响后期的融合,此外,额外的骨切除不会影响术后的疗效。因此,当致压物延伸到椎体后方时,在ACDF过程中可以安全地使用喇叭形减压,从而在不破坏稳定性的情况下实现充分的减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