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是不是那个孟子——《<孟子>三章》的三个疑问之三

 兰勇讲语文 2022-11-19 发布于重庆

历史的天空,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孟子还是那个孟子吗?
孟子著文历来以严谨著称,但《<孟子>三章》中有三处让我疑惑不解,特辑录下来请大家帮忙参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到底是标题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关于这一点教材也是自相矛盾的。课后练习题第一题: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教参的“整体把握”的第二段却这么说:
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
接着引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孟子说“仁者无敌”(《梁惠王上》),讲的就是君主行仁政,得民心,获得“人和”的有利条件,凭借这样的条件去征讨那些不行仁政,失去民心的统治者,自然可以无往不胜,无敌于天下。
前两段都使用“观点”,后一段使用的“诊断”,到底谁是中心论点呢?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都不是完整的故事,只是一些片段的语录。这是造成人们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孟子在这篇文章到底是阐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还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如果是前者,中心论点肯定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是后者,则中心论点不一定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是藏在背后的仁政思想:即“民贵君轻”。如何才能得到?如何才能得民心?即如何才能得人和?自然只有仁政,让老百姓感受到你的善意才可以啊!
应该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一个常识,作者用了两句话来从正面和反面来证明有了它:一座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因为小城占有地利之便;一座城池城高池深兵器充足却弃城而逃是因为失去了人心。传递效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天时、地利都不如人和重要。必须说明这指的是战争,绝非战役,小的战役完全可能国在为天时或地利而取胜,人和毫不办法的。但决定战争的胜负一定是民心的得失。正因为如此孟子才说“域民” “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这就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是一个结论,并不是具体的做法,什么行为让你“得道”?又是什么行为让你“失道”呢?后文也没有说,它只说了“得道”的好处,“失道”的坏处,且是极端的:“寡助之至”(即彻底失却“人和”)必然众叛亲离,“多助之至”(即把“人和”发挥到极致)则会天下归顺,二者交战,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才是作者所要表达中心。这就仁政。只有仁政才能民心,才算占了人和。所以,我以为此文的中心论点即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不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不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是要推行仁政。你以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