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回看了新网师云端论剑之第三次共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直播课程。 刚好我自己也开始读到这一章节,就利用睡觉前的时间大致梳理了几位老师有关本章三个核心问题的解读,其中主要以王辉霞和王小龙两位老师的解读为线索来梳理这一章节的概念框架。 一、为什么明确教学目标要到课标中寻找大概念? ![]() 为什么明确教学目标要到课标中寻找大概念?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有着明确的答案。 如果没有长期目标,也就没有定位,从而不会去检查教师的教学习惯——只为达到短期的、与内容相关的目标——是否可行。的确,从整体角度看,教师教案的最大缺陷就是在课堂、单元以及整个课程学习中缺乏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对大概念的深人理解,没有培养完成核心表现性任务所需的能力,而仅仅是陷人成千上万的零散知识和技能之中。这就是内容标准(这里暂且不考虑具体标准的质量问题)之所以会存在的原因,它帮助我们优化工作、聚焦于主要目标、避免知识贫乏和支离破碎。知识之所以支离破碎,是因为我们将所有教学目标等同看待且彼此割裂,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都缺乏具体情境。(p63) ![]() ![]() 二、什么是真正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务? ![]() 大概念 (big idea) 在本书中,大概念指的是那些用于课程、教学和评估方法的核心概念、原则、理论和过程。从定义上来说,大概念是重要的、持久的。它可以超越特定单元范围(例如:适应、寓言、美国梦、有意义的数字)进行迁移。大概念是构建理解的支持材料,被认为是能够连接碎片化知识的一种有意义的模式。 【这些概念不局限干具体的事实和技能。而是关注更大的概念、原则和过程,可以运用到学科内外新的情境中。】 大概念也可以被描述为“车辖概念”,车辖是将轮子固定在轮轴上的销钉。因此车辖概念是理解【如果学生没有关注具有持久价值的大概念,那么他们就会很容易忘记那些知识碎片。】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学生将无法开展学习。(术语表--p374) ![]() 大概念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该如何判断什么是大概念呢? 温和威金斯认为,能称为大概念的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强有力地解释现象,提供了对科学的综合考察”。即关注少数重要概念并使用它们架构教学与评估。 大概念≠“大”概念,大概念不应简单理解成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更重要地是它要能“使得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联系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大概念应该是各学科核心思想整合后形成的概念。(宗德柱《大概念教学的意义、困境与实现路径》,2019) 布鲁纳认为。“大概念”具有独特的特征:它们在该领域中引发新的知识,同时有助于初学者学习。 ![]() 那核心任务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核心任务也称作表现性任务 。用一个人的知识来有效地执行任务或实现某个复杂产品,以此来展现个人的知识和专业能力。配乐朗诵、口头演讲、艺术表演和车技竞赛都是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通过复杂的挑战反映出成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短期任务到长期任务或多级项目,它们包括一个或多个实体产品和具体表现。】 三、为什么可以根据迁移任务来制定教学目标? ![]() 为什么可以根据迁移任务来制定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而不仅仅是对有限提示的口头或身体回应。迁移,即对理解的反映,是指能够熟练地解决核心任务中的真实挑战,所学内容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 王小龙老师指出,既然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得心应手地生活,那核心任务的落实情况就是对大概念或者理解的反映,也是对迁移的检测。大概念就是迁移,大概念就是理解。 在这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共读中,给我触动最大的地方是王小龙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追问理解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如果我以后也不断地以追问自己的方式去探寻真理,去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去打通知识与学生生命之间的联结,那我哦的教学必然是朝向理解的、朝向迁移的、朝向大概念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梳理内容只是一种笨方法,鉴于自己能力有限也只能先照猫画虎,期待这一章节的内容有了这个梳理会有较为深入的收获吧。 2022.10.17 滕大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