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平灯下】 试将前事,闲倚梧桐||钱万平

 一犁_书馆 2022-11-20 发布于江苏


作者:钱万平

“试将前事,闲倚梧桐”,是宋人晏几道 的《行香子》描写孤寂的女人闺中的行为与心理的一句词。我把它移植来作为阅读曹聚仁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的情感描摹,除了“孤寂”这点有些许差别,其余应该说都是吻合的。

我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不是出于排遣无聊,而是源于“饥渴”。应该是从读初中的时候起,我对有学问的人就非常崇拜,梦想自己也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可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乏力,上天不济,因缘未结,终究年近古稀,依然心慕鸿儒,身为布衣。不过也好, 这样少了大腕名人的名缰利锁的捆绑,有着普通人的洒脱自在,还依然做着未醒的梦,保持着一种精神饥渴的状态,于晚年生活来说确是一股活力的源泉,且当作独家的养心秘诀。
有了这种指导思想,《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这部书很对我的胃口。 中国学术思想史,这是多么庄严的名谓,应该包含着汗牛充栋般的典籍书简。人常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不要说我这青年老人,就是牙牙学语的孩童倾其一生也无法窥见全豹。好在随着曹聚仁先生的“牙慧”,我也能听闻几个饱学之士、几部振聋发聩著作的姓名。如果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可以找那么几部可以征服的,试着来一次“零距离接触”,也能或多或少懂得一点道理,产生一点联想,增长一点见识,积累一点财富。
最关键的,我这是以“无所为而为”的态度去作这些功课也罢,消闲也罢,不用准备考试,不用论文答辩;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形式拘束,心灵自由,天马行空,说是“闲倚梧桐”,真是恰如其分。
如果是一部严肃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借我两个胆子我也不敢触碰,但是有了“随感”二字,我就敢“蹭”了,就可以厚着脸皮凑上去,听曹聚仁先生讲故事,说掌故,听他内心独白,听他或愤愤,或哂笑,或蹙眉,或哀叹。于我,时沐春风,时作警枕,时作雷喝,时为钟吕,时为琴鸣。
儒风化人,澍雨润心,何其有幸!

于是,我知道了章太炎能把那么高深的学问讲得如同拉家常一样浅显耐听,胡适那么一个温柔谦恭的人也有小心思,顾颉刚说历史穿透力是那么强健,有些话至今还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说的令人喷饭,秦始皇坑的“儒”可能还有讲究,痞子出生的刘邦为什么从当初见到儒生就扯下帽子来撒尿,到后来也去用太牢祭奠孔子,这巨大转变的内在原因等等。
当然,这都是“前事”。好说“前事”也是咱们国人的传统;再次强调“试将前事,闲倚梧桐”标题的准确。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十二部分,八十七篇,三十多万字,慢慢读下来,不知不觉间,会觉得自己脚下垫了一块石头站得高一些了,眼睛发的光似乎亮度增加一点了,头脑里蓬草被清除了一些,清醒一点了,对待世俗生活也就自信一点从容 一点了。
毕竟,这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是能以“梧桐”相喻的;而“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它可不是庄子笔下的“樗”哟。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