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师的心法》第十九篇 心要

 踏雪寻梅zsyqqk 2022-11-2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澄观像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亦摄内外,能深能广,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测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惟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知无舍。不取不舍,无对无修。

图片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 ;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 ,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亡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亡,能所双绝。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亡正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

图片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 心佛众生,浑然齐致。是知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智而融万境。言穷绝虑,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鉴象,照而常空矣。

图片

  著者略传 

      澄观(公元738-838年),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华严宗四祖,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尝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返居五台山大华严寺。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应德宗之诏入长安,协助罽宾国般若法师翻译乌荼国王贡献之《华严经》后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澄观都很受尊敬。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三月圆寂,寿一百零二岁。

      澄观也是一位佛教教育家。正式的弟子有一千余人,且能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有三十八人。其中又以宗密、海岸、寂光、僧叡最为杰出,而由圭峰宗密继承法统。

      澄观一生著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他的著述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等。

      澄观使华严思想与禅宗互相融通,从而开启禅教结合的先河。这种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