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诊及口诀

 竹根岭一号 2022-11-21 发布于江西

脉诊: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桡骨茎突为标志,前寸后尺中定关。左右六脉寸关尺,左寸主心和膻中,右寸主肺与胸中;左关主肝胆和膈,右关主定脾与胃。左右尺主肾小腹,寸膈上部关腹部,尺主脐下至下肢,浮中沉分主脏腑,心肺肝肾中脾胃。三指弓形头平齐,节节相对布疏密,一举二按三之寻,举之轻指力按皮,按之重指筋骨间,寻之轻重中三取。

晨诊最好,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浮,冬季微沉;妇女之脉,濡弱略快;妊娠脉常,滑数冲和;年小搏快,年长和缓;高大脉长,矮小脉短;瘦薄常浮,肥厚常沉;六脉沉细称六阴,六脉洪大为六阳;喜之时脉缓,怒之时脉急,惊之时脉动,动之多急疾,睡之多迟缓,脑之脉较弱,食之多数而有力,饥之稍缓而无力;斜飞脉尺向手背,反关于寸口背侧。

浮之:轻得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沉至:轻手不应重乃得,气沉潜深筋骨间。

迟之:脉来迟缓息三至,速率不及正常四。

数至:一息脉来五至上,每分约达九十次。

洪之:波涛汹涌如波峰,来盛去衰渐渐减。

微至:按之欲绝极细软,浮沉模糊似有无。

细之:体小明显细如线,脉气来去无间断。

散至:浮散无根数不齐,沉取不着中势挫。

虚之:举力按空三部脉,形大无力浮中沉。

实至:浮中沉取充实感,体长形大强劲力。

滑之:如盘走珠极流利,应指圆滑珠旋转。

涩至:迟细而短往艰涩,三五不匀无常度。

长之:首尾端长过本位,上至鱼际下尺后。

短至:首尾俱短不满布,寸尺均沉关明显。

弦之:端直而长如琴弦,稳重搏动弛张大。

芤至:浮大中空如葱管,两旁可见按中空。

紧之:牵绳转索来绷急,绞转无常紧张力。

缓至:来去怠缓息四至,一息稍快于迟脉。

革之:中空外坚如鼓皮,浮搏按空虚无力。

牢至:沉按实弦坚不移,体长形大强微弦。

弱之:其势柔软而无力,位沉体细且极软。

濡至:浮而细软搏力弱,不任重按按则无。

伏之:沉深伏筋附骨上,指力推筋着骨得。

动至:滑数有力形如豆,动摇不定关尤显。

促之:来数歇止无定数,搏动较快时一止。

结至:迟缓搏动时歇止,止后再搏否规律。

代之:脉来时见有一止,良久方来止定数。

疾至:脉来急疾息七八,每分高达百四上。

脉像口诀: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四诊:《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一、诊色歌:

五色辨征,望诊之要,

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

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

病色异常,善恶宜量,

含蓄明亮,预后佳良,

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伍色主病,宜细分认,

青主寒瘀,又主痛惊,

青黑寒痛,青白虚风,

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热汪,虚实宜分,

颧红如妆,证属戴阳,

面黄浮肿,脾虚湿阻,

面目身黄,病属黄疸,

黄如橘子,湿热阳黄,

黄让钐熏,寒湿阴黄,

白主寒虚,脱血夺气,

淡白气虚,晄白阳虚,

白而无华,脱血夺气,

黑主肾虚,寒痛饮瘀,

面色黧黑,肾阳虚衰,

黑而忓焦,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面色紫黑,

肾虚水泛,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质淡白,主寒主虚,

淡白胖嫩,阳虚寒汪,

淡白瘦薄,气血辆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

舌红苔黄,证属实热,

绛色深红,亦主热征,

舌绛起刺,温热传营,

舌绛无苔,阴虚火旺,

紫舌主病,寒热之分,

紫绛忓枯,热微伤津,

淡紫湿润,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

寒凝阳郁,痴血凝滞,

苍老娇嫩,虚实分明,

坚敛苍老,皆属实证,

浮胖娇嫩,均属虚证,

胖大瘦薄,轻易辨识,

胖嫩淡白,脾肾阳虑,

胖大色红,脾胃湿热,

肿胀色紫,中毒所致,

瘦薄色淡,气血辆虚,

瘦薄色红,阴虚火旺,

舌生芒刺,邪盛热炽,

兼焦黄苔,气分热极,

绛舌无苔,热入营血,

舌面裂纹,热微伤阴,

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舌边齿痕,脾虚湿盛,

光滑无苔,津液枯竭,

强硬舌体,活动不灵,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肝风夹痰,阻于廉泉,

痿软舌体,有力屈伸,

痿废不灵,气血俱虚,

热灼伤津,阴亏已极,

颤抖不定,不能自主,

蠕蠕微动,气血俱虚,

热极生风,习习煽动,

歪邪一侧,风中经络,

吐弄舐舌,心脾积热,

小儿惊风,临床可见,

短缩舌体,不能伸长,

宗凝筋脉,疫浊内阻,

热极生风,病属危险,

白苔主表,亦主湿寒,

薄白而润,外感风寒,

苔白舌红,风温初染,

白滑舌淡,里湿里寒,

白而积粉,瘟疫内痈,

苍白燥裂,津液暴伤,

黄苔主病,属里属热,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

舌苔焦黄,阳明热结,

灰苔主里,有寒有热,

苔灰而忓,热炽津伤,

苔灰而润,痰饮内停,

黑而燥裂,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极阳衰,

苔质厚薄,主邪浅深,

薄苔主表,邪浅病轻,

厚苔入里,湿食痰饮,

润燥滑苔,可察津液,

润泽正常,津液未伤,

燥舌主病,热微津伤,

舌苔水滑,为湿为寒,

腐苔松厚,揩之即去,

正将化邪,阳气有余,

腻苔黏腻,刮之不去,

痰湿踞中,阳被阴遏,

舌苔剥落,气阴辆伤,

苔薄渐厚,邪盛病进,

苔厚渐薄,正复邪退,

骤增骤退,病情暴变,

有根无根,胃气存亡。

三、病脉顺逆诀: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吉汹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

坚大急疾,其汹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

沉微涩小,证反必汹,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

阴江见阳,虽困无害,

劳倦伤脾,脉当虚弱,

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

弦数多热,代散则难,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沉数蠌瀣,结肠者亡,

霍乱之侯,脉代勿讶,

厥伏可嗟,嗽脉多浮,

浮濡易治,沉伏而紧,

死期将至,喘急抬肩,

浮滑是顺,沉涩肢寒,

切为逆证,火热之证,

洪数为宜,微弱无神,

根本脱离,骨蒸发热,

脉数而虚,热而涩小,

必殒其躯,劳极诸虚,

浮软微弱,土败双弦,

火炎细数,失血诸证,

脉必见芤,缓小可喜,

数大堪忧,蓄血在中,

牢大却宜,沉涩而微,

速煎者稀,三消之脉,

数大者生,细微短涩,

应手堪惊,小便淋闭,

鼻色必黄,实大可疗,

涩小知亡,癫乃重阴,

狂乃重阳,浮洪吉象,

沉急凶殃,痫宜浮缓,

沉小急实,但弦无胃,

必死不失,心腹之病,

其类有九,细迟速愈,

浮大延久,疝属肝病,

脉必弦急,牢急者生,

弱急者死,黄疸湿热,

洪数便宜,不妨浮大,

微涩难医,肿胀之脉,

浮大洪实,细而沉微,

歧黄无术,五脏为积,

六腑为聚,实强可生,

沉细难愈,中恶腹胀,

紧细乃生,浮大为何,

邪气已深,痈疽未溃,

洪大脉宜,及其已溃,

洪大最忌,肺痈已成,

寸数而实,肺痿之证,

数而无力,痈痿色白,

脉宜短涩,数大相逢,

气损血失,肠痈实热,

清数相宜,沉细无根,

其死可期,妇人有子,

阴搏阳别,少阴动甚,

其胎已结,滑疾而散,

胎必三月,按之不散,

五月可别。

四、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

屋漏水,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

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未摇,鱼翔相若,

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绝无根脚,

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

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

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五、辨证的内容与步骤:

辨病位---表或里,脏腑或某一具体部位。

辨病因---感受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具体病因。

辨病性---区分“寒、热、虚、实”病情及具体的“气、血、痰、湿、食、滞、瘀”等。

辨病情---辩明具体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标本主次。

辨病饥---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综合阐释病证机制。

定证名---通过分祈对疾病的“位、因、性、情、势”等进行高度概括,得出完整规范的证名诊断。

注意,在临床实践中,以上内容和步骤不可机械操作,应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并要把握好以下3点:

1、以主症为中心收集资料和进行辨证。

2、全面分析,力求准确判断病因病性。

3、个别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不可忽略。

八纲辩证:

病位浅深:

表(阳):

主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兼症: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

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里(阴):

主症:表现多样,凡不属表证、半表半里证的症状,均为里证。

特点:起病较缓,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疾病性质:

寒(阴):

阳虚则寒,或阴胜则寒。

症状: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菩白而润,脉紧或迟。

热(阳):

阴虚则热,或阳胜则热。

症状: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各类热证的常见症状。

实(阳):

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所表现的证候,表现复杂,如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吐咳嗽明显,二便不通,脉实为突出表现。

虚(阴):

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所表现的证候,常见的虚证,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四种。

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虛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

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

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

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

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31、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属亡阳,冷汗淋漓面色苍。

四肢厥逆神昏重,舌淡脉微参附汤。

32、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口咽干,唇舌肤燥大便难。

尿少舌红脉细数,养阴补津增液痊。

33、水液停滞:

风痰风胜动挟痰,阻塞清窍头晕眩。

口眼歪斜舌不正,喉中痰鸣倒突然。

热痰互结黄稠粘,喉痹便结心内烦。

或发癜狂脉滑数,泻热豁痰滚痰凡。

湿痰胸闷多易咳,呕恶头晕胖嫩舌。

身重困倦脉滑软,燥湿化痰二陈列

燥痰粘稠难咳出,咳痰如线或如珠。

口鼻咽喉舌齿燥,便干尿少津液枯。

痰饮胁满胃水音,呕吐痰稀头眩晕。

心悸气短口不渴,脉象弦滑苔白润。

悬饮胁痛胁胀满,气息脉短咳唾喘。

转侧呼吸牵引痛,舌苔白滑脉沉弦。

溢饮重痛肢浮肿,发热无汗而恶寒。

尿少咳喘痰白沫,干呕苔白脉紧弦。

支饮咳逆胸膈满,浮肿难卧气息短。

痰白沫多脉弦紧,舌苔白腻弦晕喘。

太阳伤风恶寒风,发热汗出头项痛。

鼻鸣干呕苔薄白,脉象浮缓桂枝功。

太阳中风兼证繁,项强几几气喘痰。

身痛沉迟腹满痛,拒按时痛与喜按。

心下微痛尿不利,四肢微急小便难。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依提纲,脏腑经络病显彰

太阳中风伤寒病,脉浮恶寒头项强

阳明里热胃家实,苦干目眩少阳伤

太阴虚寒腹满吐,食不下利腹痛当

少阴寒化热化证,脉微细寐热烦纲

厥阴上热下寒证,厥热吐蛔下利方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八纲关,具体伤寒辨证专

八纲概括阴阳内,表里寒热虚实间

二者源于内经理,相辅相成密相关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六经脏腑不可分,六经表浅脏腑深

脏腑经络相联属,辨证论治求病因

太阳伤寒热无汗,头项强痛而恶寒。

身痛胸疼脉浮紧,喘呕麻黄汤可愈。

太阳伤寒兼证:

伤寒兼证在太阳,寒热几几项背强。

喘呕痰稀尿不利,利呕烦躁舌苔黄。

膀胱蓄水证:

膀胱蓄水尿不利,小腹胀满痛不舒。

渴不欲饮饮即吐,发热恶风汗自出。

膀胱蓄血证:

膀胱蓄血腹满胀,其人发狂而喜忘。

脉涩舌紫尿自利,方用桃仁承气汤。

阳明经证:

不恶寒兮阳明经,恶热烦渴汗蒸蒸。

心烦谵语气粗喘,苔黄脉大白虎清。

阳明腑证:

日晡潮热汗连绵,腹满拒按大便难。

苔黄芒刺脉沉实,烦谵循摸惕不安。

少阳经证:

少阳口苦目晕眩,往来寒热胸胁满。

咽干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脉象弦。

少阳兼证:

少阳太阳两相兼,发热微寒肢节烦。

微呕脘闷胁苦满,柴胡桂枝少阳兼

--------------------------------------------------------------------------------------------------------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

抑郁胸闷太息短,

胁肋胀刺两相兼,

急躁易怒病在肝,

经期不调乳胀痛,

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

头晕眼涩肢麻木,

胁肋隐痛面无华,

手足震颤难持物,

行则肢摇立不稳,

视物昏花足难步,

甲枯舌淡脉弦细,

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

视物模糊两眼干,

胁痛潮热或低热,

盗汗唇燥口苦烦,

舌红少津尿黄赤,

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

身目俱黄腹胀满,

口苦胁痛带下黄,

尿道灼痛尿黄短,

纳呆舌腻脉数弦,

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

口苦咽干耳鸣聋,

头痛眩晕烦易怒,

胁肋灼痛耳流脓,

舌红苔黄脉弦数,

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

耳聋耳鸣口咽干,

失眠健忘肢麻震,

目涩舌红脉急弦,

麻震天麻钩藤饮,

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

肝阳热血阴虚风,

眩晕欲仆兼抽搐,

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

语謇肢颤头摇动,

手足麻木履不正,

卒然倒地人不醒,

舌红白腻弦有力,

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

颈项强直目上勾,

角弓反张牙关紧,

高热神昏躁狂求,

弦数有力舌红绛,

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

手足震颤面无华,

眩晕耳鸣肉瞬动,

肝血亏虚不荣甲,

舌淡苔白脉弦细,

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

外感热病阴液干,

内伤久病肝阴虚,

筋脉失养病势缓,

外感卫气营血辨,

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

痰热乘胆是病情,

失眠眩晕且惊悸,

口苦呕恶兼耳鸣,

胸胁胀痛苔黄腻,

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

往来寒热便不通,

尿黄口苦呕不止,

两胁拘急并且疼,

舌红苔黄脉弦数,

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

视物昏花气力亏,

易惊多梦口干苦,

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

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

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

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

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

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

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

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

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

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

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

此是血虚无热征,

唇舌淡白脉细弱,

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

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

补心朱砂安神丸。

3、心气阴两虚证:

炙甘草汤生脉散;

(1)、心气血两虚证:

补气养血八珍汤;

(2)、心阴阳两虚证:

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

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

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

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

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

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

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

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

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

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

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

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

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

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

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

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

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

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

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

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

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

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

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

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

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

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

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

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

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

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

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

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

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

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

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

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

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

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

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

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

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

清胃凉膈玉女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