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肠梗阻 肠梗阻是急腹症中较为常见的外科疾患,一般均行手术治疗,虽治愈率不断提高,但由于病情复杂,有时尚不满意。我们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巴豆治疗肠梗阻,略有体会,试浅述于后。 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方,由黄芪15g,人参6g,白术6g,陈皮6g,柴胡3g,升麻3g,生姜3片,大枣2枚,共9味药组成,方中加入巴豆1粒(去皮不去油,研细末装入黄蜡胶囊中)。首次服1粒,不解者再加巴豆1粒,用热药冲服。(注:一剂药煎熬2次,人参另煎2次,将药汁兑入所煎药液之中,共约600ml,第1次服300ml,冲服巴豆1粒,第2次隔4小时后再服。) 黄芪益气为君,固肺气和腠里;人参补肺气,生津液,能救真元之气;炙甘草助元和中,以泻火热;东垣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故用甘温益气之药治脾虚内伤之热;白术健脾益气,全当归补血活血,陈皮理气行气,使气行血生为佐;柴胡、升麻使下陷的清气还于脾胃,升发少阳之气,疏畅气机;生姜、大枣散寒和营;方中加入巴豆,味辛大热,辛散破结之力尤甚,确有斩关夺将之势,入足阳明胃经,温肠泻积,使胃肠痼冷,积滞、血瘀、气滞等症得以荡涤。综观本方原方升提,巴豆独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故有升清泄浊,调畅气血,益气通腑之能,因而对正虚邪实,虚实错杂的老年肠梗阻投之颇为合拍,使驱邪而不伤正气,固正而不致留邪,验证于临床,每每奏效。 陈某,男,60岁,农民。住凤翔县唐村公社大唐村大队第七队。患者于1978年7月13日中午,因食菜类较多,突发恶心呕吐,于当日下午来本院门诊治疗,门诊以“肠梗阻”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7℃,呼吸28次/分,血压:120/80毫米汞柱、脉搏100次/分,痛苦表情,上腹部压痛、拒按、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无肠形及移动性浊音。X线协诊:“单纯性肠梗阻”。用西药通便、高位灌肠、抗炎等支持疗法48小时,患者呕吐未止,腹部较前隆起。当时即决定手术治疗,但因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虚弱,家属不愿手术,遂转中医治疗。察面容苦楚,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舌质红、苔腻,六脉沉细。证属脾胃气虚、宿食积滞、腑气不通。病因病机在于饮食失控、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宿食停滞,脏腑气血不通所致。治宜益气健脾、温肠泻积。拟方:补中益气汤加巴豆。黄芪60g,人参6g,白术10g,全当归20g,柴胡3g,升麻3g,陈皮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2枚,巴豆1粒,用药汁冲服1帖。药后30分钟,患者自觉胃内灼热,恶心不舒,腹内热气上下滚动,腹中雷鸣,1小时后矢气1次,腹痛稍减,天黑时大便1次,为干粪几块,随后泻下黑色腥臭有块水样便2次,患者立即痛消胀除,腹部喜按,精神转佳,食稀饭2小碗。嘱其流食2日,以原方去巴豆加麦冬,五味子、山楂、神曲2帖后,痊愈出院。 鲁某,男,50岁,住凤翔县唐村公社大唐四队。患者于1978年10月18日以“肠梗阻”收住入院,入院后X线诊为“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经用西药治疗38小时后,效果不显,转中医治疗。患者面色暗黄,表情痛苦,恶心,甚则呕吐绿水,腹痛胀满,无反跳痛、有肠形,可闻及气过水声,肠鸣音减弱,汗出气短,舌红,苔薄白,六脉沉细无力。 证属脾虚食结,肠胃阻滞。法当益气散结,通腑行气。急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巴豆:人参10g(另包),黄芪30g,全当归20g,柴胡10g,升麻5g,陈皮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2枚、巴豆1粒。如法冲服1帖,25分钟后,患者自感肠内灼热隐痛不舒,恶心不止,有漉漉肠鸣之声,上下窜动,2小时后,患者不觉矢气2次,腹痛胀满缓解半矣。 二诊后,患者虽上症减轻,但恶心,大便仍未解出,拟原方再进1帖,当日大便2次,除干粪块外还有黑色稀水样便,便后身困气短,四肢无力,口渴、舌质红,脉缓。此仍为气血不足,津液亏耗之象,拟原方去巴豆加麦冬、天冬、花粉甘寒养阴之品,以调理脾胃,生津益胃,服2帖出院。 郭某,男,62岁,社员,住凤翔县唐村公社大唐大队。患者主诉,腹痛胀满不舒2日,于昨日早饭后,腹部胀痛,以上腹部为重,持续性疼痛不止,有时加重,恶心、呕吐,吐物为两日前食物残渣,两日来大便未解,门诊以“肠梗阻”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患者发育中等,表情痛苦,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尖部可闻及II级收缩期杂音,腹部隆起,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右肋下压痛,右上腹及脐周有弥漫性压痛,未见肠形,肠鸣音减弱,余无异常。X线腹透:胸部右侧肋膈变钝,腹部中下部可见数个液平面,呈阶梯状,右上腹部可见部分回肠充气。诊为“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右侧陈旧性胸膜炎”。血常规:血色素115g/L,红细胞4.45x L,白细胞12.3x.45x102/L 10°/L,N0.85,L0.15,尿常规无明显异常。用西药通便等连续治疗3天,症状仍不缓解,大便未通,转中医治疗。 切其六脉沉细,舌质淡,苔焦黄,诸症同上。刻诊:浊阴积滞,盘踞肠中,阳伤则气虚下陷。如泄气宽肠,中舟愈困愈危,然温通之法,有浊走阳回之力,益气扶正,有消积导滞之功,遂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巴豆,依法服药1帖。2小时后,矢气2次。虽腑气通,胀痛稍减,而积滞未解,患者仍感腹部疼痛胀满,再进原方1帖:黄芪60g,人参10g(另包),全当归15g,陈皮10g,柴胡10g,升麻6g,生姜3片,大枣2枚,巴豆1粒。药后约2小时许,大便2次,痛胀乃消,梗阻自除。惟感体困倦怠,口干舌燥,脉细数。我们认为此乃阳气未复,浊阴积滞日久,损伤脾胃之津液,故投以养胃汤、六君子汤加减调理,6帖,患者食纳增进,精神转佳,于1978年12月17日痊愈出院。 肠梗阻乃肠内容物阻滞不通所致。早在《内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以及“关格”、“肠结”的记载,“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所以“关格”与现代医学之肠梗阻之特点非常相似,其病皆因饮食不节,内伤劳倦,寒温湿邪留滞瘀阻,或燥屎虫毒等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司,滞塞上逆为病,其特点为痛、呕、胀、闭。痛者,即凝滞阻塞肠道不通;呕者,即肠道阻滞气逆于上;胀者,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水气积于胃肠;闭者,传导失司、腑气不通。 急性肠梗阻之治疗,自当以通为主。如果将闭证能疏通开,疼痛、呕胀即迎刃而解,这就是治疗肠梗阻之基本原则。此三例患者的年龄都在50岁至60岁之间,体质皆较衰弱,中气不足,气短汗出,临床表现虽有不同,但症状及脉象皆表现为气虚之结滞症,并无反跳痛。根据现代医学对此三例肠梗阻患者之分析,同属于单纯性肠梗阻,其病因皆因饮食不节,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肠壁血运无障碍之机械性肠梗阻,故用温通之法予以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东垣谓:“大意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症,始得则热中”,临床表现皆形体衰弱与中气不足,饮食不受,胃中有热气熏灼肠中之感觉。东垣用本方法治疗脾胃气虚证,而我们拟用它治疗脾虚胃弱之结滞症。三例患者因是同一证,采用了温通之同一方剂,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治疗三例患者的同时,第三例症情较为复杂,中气不足,体温较高,在方剂中,增加了升、柴之量,使下陷之清气,还于脾胃,调畅气机,使清气升,腑气通;更有参、芪、草三味益气扶正,使卫气固而肺气足,阴火降而肺不受损。通过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巴豆,我们认为此方适应于单纯性肠梗阻,但在运用此方时,应做好手术准备,在治疗过程中,须严密观察,如果病情无明显缓解而有所发展者应立即手术。用此方治疗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验案虽然不多,但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其有效率确实显著。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
来自: 中医睡眠张医生 > 《赵怀德中医世家祖传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