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搭建属于自己的奖励体系

 莫为天下先 2022-11-21 发布于湖南

 文章框架:

    前言:为什么要搭建属于自己的奖励体系

    第一部分   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第二部分    改变惯常行为

    第三部分    从互联网“上瘾”看正反馈机制

    第四部分    搭建奖励体系:奖励池和积分罐”


前言

        阅读完《习惯的力量》,《认知天性》,我就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在生活中把书中所学运用起来?

        果然,学习并不是能够立刻奏效的事情,这两本书阅读完这么久了,最近才开始探索出一些实践方案。

        搭建自己的奖励体系,有什么好处呢?

        我认为有两点:

        ① 改掉不好的习惯:例如过于频繁地拿起手机。我发现拿起手机,就会不自觉的点进微信,去看微信里的内容,而忘记了当初拿起来要做什么事情。

        ② 不断巩固新的被鼓励的行为。例如写作、控制饮食、运动。

        建立奖励机制,就是要培养新的习惯。我用到的工具,主要有两个:奖励池和积分罐

        在具体介绍这两个工具之前,先讲一讲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第一部分  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习惯是基于一种需求形成的。基于一种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励。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举个例子,以迷恋社交软件(微信)作为例子来分析:

        习惯必定基于某种需求:

        为什么我们会对社交软件上瘾?从之前的QQ,到微博,到微信,任何一款最热门的社交软件,都会极大地吸引我们。

        那是因为我们的三大核心动机之:归属。

        通过社交软件,我们可以获得归属感。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需求,因此要想完全戒除是不可能的。

        暗示:

        是什么促使我们经常打开微信刷朋友圈、刷群聊?

        暗示是我们寂寞、孤独、空虚的时候,一旦我们感觉有点空虚,可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习惯性地打开微信。

        但是,孤独感、空虚感,是会经常产生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这个暗示后,就会去看手机。有人可能会出去走一走,有人可能会去运动,有人可能喝口水继续工作。

        惯常行为:

        那么,出现空虚感,就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刷微信,这个就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也就是一个“惯常行为”。

        我们要改变行动,就是要把“坏”的惯常行为,替换成“好”的惯常行为

        “坏”的惯常行为,可能是经年累月养成的。有人夜晚工作累了,就会点宵夜;有人渴了,就会喝含糖饮料;有人感到心烦或者有压力,就会去抽烟。。。这些行为,都是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认知水平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发生的。

        习惯很难改的原因是,这些行为,已经沉淀到“系统一”,成为不知不觉就会去做的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去做这些事情呢?

        励:

        惯常行为背后,往往因为有某种“奖励”作祟。刷微信,看到有朋友点赞,这是一种“奖励”,更要命的是,这种奖励死死地扣住了我们的“归属”和“能力”需求。

        有些人会做明显不健康的惯常行为,但是这么做都是有原因的。有些人抽烟,可能是因为他的生长环境,抽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抽烟可能让他融入这个环境。

        点宵夜、喝含糖饮料,也是一样;在工业时代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喝白开水,饮料是“富贵、潮流”,因此请别人喝水,喝纯净水,是很“丢脸”的,一定要买点“含糖饮料”,才上得了台面。

        而符合社会潮流,能够让我们“融入集体”,因此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

        这些都是由于社会习俗,或者成长环境,带来的习惯。
        

        通过上面:需求→暗示→惯常行为→奖励的回路,我们形成了大量的习惯,这些习惯,塑造了我们大量的行为。

        因此我说,人很难突破自己所在的环境、自己的圈子,就是因为习惯的力量,真的太强大了。

第二部分:改变惯常行为

        我在前面也说了,改变不良的习惯回路,就是要把“坏”的惯常行为,替换成“好”的惯常行为。

        为什么只能改变惯常行为呢?

        这条回路“需求→暗示→惯常行为→奖励”中,惯常行为是我们可以人为操控的。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我们可以巩固我们新的惯常行为。

        需求很难改变:需求是客观存在而且大部分合理的,和需求对抗,就是和人性对抗,这样做不值得;

        暗示很难改变:暗示很多时候,也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很难避免空虚、孤独的时刻,很难避免压力大的时刻,也很难避免肚子饿、口渴的时刻,这些“暗示”,都会激发我们做出某些行为。

        毕竟,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如叔本华,都说:“人一直在痛苦空虚中摇摆。”    

        既然,需求和暗示无法改变,不如利用好它,培养新的习惯。

         培养新习惯,刚开始会有点难,慢慢的就会越来越容易。

        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习惯,就像是水,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一些好习惯,刚开始就像被杂草掩盖的小小水沟,水流冲过水沟,慢慢变成溪流,变成小河,直到变成大江。好习惯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快速的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如果我们找到了替代“坏”惯常行为的好行为,那么要怎么开始行动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习惯的回路吧:暗示→惯常行为→奖励。

        关键就是这个“奖励”。
        因此,通过搭建属于自己的奖励体系,我们或许可以巩固我们的好习惯。
        总结一下,改变习惯的行动方案:找到激发我们行为的暗示,调整我们的惯常行为,给予好的行为以激励。

        开头我说,可以通过“奖励池”和“积分罐”这两个工具,搭建属于自己的奖励体系,这个我会在第四部分介绍。

        在具体介绍整两个工具之前,先讲一讲这两个方法的来源。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四部分:搭建奖励体系:奖励池和积分罐。

第三部分  从互联网“上瘾”看正反馈机制


        为什么互联网会让人上瘾,思考一下是哪些具体因素会让人上瘾?我总结了3个要素,这些因素,不光可以用于分析:怎样设计一套令自己上瘾的奖励体系,也可以运用于管理、软件设计。

        ① 积分:积分是一种
评价机制,而且积分规则是公开透明的,通过获得积分能获得成就感;另外有些人有竞争就容易兴奋,希望挤在积分榜前面。
        透明的积分制,把目标公诸于众,不断激励大家去获取积分。这个是很优秀的目标管理方法。
        我发现,连公司的oa系统签到都有排行榜,积分是一种评价机制,也因此是一种反映了一种目标,早到排行榜能激励大家早到,这或许就是这个签到排行榜的设计目的。

    2B产品经理思考时刻:积分能反映一种评价标准,但是应用软件设计积分的时候,要把这种评价导向哪种目标,需要设计者好好思考一下。”   

     经营管理类软件的目的应该是什么?例如:mes系统可否设置一个积分榜,这个积分榜要引导人员往哪个方向努力?

        积分被应用于许多场景,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游戏的积分是为了让你多花时间去玩;

购物软件的积分是为了让你多消费;

大企业的定岗定级也是一种积分,是为了让人不断往上爬...
        过去十几年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可以说把“积分”在奖励上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说个题外话,对比2C互联网产品,依我看来,很多2B软件之所以不像消费物联网的各类应用让人“上瘾”,可能和上一个阶段的社会发展过于迅速、专注于'事务的处理”有关,现在2B软件需要结合管理思维,推动人,塑造价值导向。

        ② 统计报表。通过统计获得准确的数字,掌握确定性;通过直观的报表,直截了当地获取到需要的信息。就拿微信公众号后台的阅读量统计来说,每发一篇文章都可以告诉我多少人看了,都通过什么途径看的,我会很乐意去查看这些数据。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和数字化深入社会方方面面,因为互联网可以记录每一步“脚印”,因此就可以统计出任何留下脚印的东西。'留下脚印”就是数据采集,有了数据,什么分析都好做。

        ③ 评价留言。我们爱发朋友圈,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发了会有亲友评论点赞;这和我们的本性有关:渴望获得积极的评价,渴望社交与互动。
        其实这在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有人对我们做的事以及人本身做出评价。思考一下,现在你所在的组织能否建立这种评价模型,或者能否让系统根据评价模型立刻做出评价?
        这些因素,同样可以应用在2B系统设计中。例如:mes在完工的时候,即刻反馈该工单的完成时间和标准工时的差距,反馈其他可以影响到操作人员行动的数据。这个评价反馈,是否可以让员工在下一个工单越做越好?
        由此可见:系统的成功实施,原因可能不在于系统本身,而在于设计系统者的管理思维。有没有能力设计一套能力模型和评价标准。
        

以上三个要素:积分/统计报表/评价留言,都可以激发一个“正反馈机制”,引导事情循环流转起来

正反馈机制,就是不断给我们鼓励的行为以正反馈,就是给ta指明一个好的方向,给ta一个前进的动力(好的心态)。

第四部分    搭建奖励体系:奖励池和积分罐

        ① 建立奖励池:

        搭建奖励池,是为了鼓励我们持续去做新的惯常行为。

        奖励池可以放什么呢?

        我放的是我喜欢的某些物质或者虚拟产品。例如:喜马拉雅会员一年,某个老师的网课,健身房月卡会员。

        这些都是平时不舍得买,但是挺想要的奖励。 平时也可以积攒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写在一张纸条下,放到奖励池里。

        这个奖励池可以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小纸盒,也可以是一个礼物箱,或者是一个玻璃瓶。

        每一张放进奖励池的小纸条上写的奖励,都需要配上一个兑换条件。

② 积分系统:积分罐
积分罐的想法,来源于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电话销售,每个月都是销冠,有人去了解他的工作方法。
发现他每天上班之前都会在桌子上放两个罐子,一个罐子装满了回形针,另外一个则是空罐子。
每当他打一个电话,都会从装满回形针的那个罐子,拿出一个,放进那个空罐子。
一天下来,他打了可能几百个电话,空罐子就会有几百个回形针。
他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激励自己,坚持不懈的打电话。也通过这个回形针的罐子,把自己的成果显性化。
我的这个积分罐,也是类似的方法:把家里的回形针都找出来,另外准备一个装茶叶的小铁罐。每做一个好行为,都把一定数量的回形针放到这个罐子里。
可以是这样:
1.今天跑步了,两颗回形针。
2.克制住一次看手机的冲动,一颗回行针。
3....

这个积分罐放在书桌上,每做一个值得鼓励的好行为都放进去。一个星期下来看看积分罐,里有几个回形针。
再对比一下奖励池里每一个奖励的兑换条件:例如,健身房月卡会员需要50个回形针,一套新衣服需要20个回形针。诸如此类。
不过这个积分罐只是积分系统,其中的一个展示形式。
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积分途径,可以借助一些软件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例如公众号原创作品20篇,减重5斤,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成长积分。
可以通过自己的习惯,去搭建属于自己的积分系统,这个积分系统是我们奖励机制的一部分。
③ 兑换奖励
奖励的兑换,就可以通过各类积分。也注意在奖励池积攒的奖励纸条里,也都要写清楚兑换条件。
有的奖励的兑换条件,可以是这样:使用flomo浮墨笔记,记录20条记录。
有的奖励的兑换条件,可以是这样:200个回形针。有的奖励的兑换条件,需要减重五斤。诸如此类。

想办法去搭建属于自己的奖励体系,让自己去积攒积分,想办法让自己上瘾吧!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在于激励我们做好的行为。
通过奖励池,积分罐和兑换奖励,我们完成了习惯回路里:暗示→惯常行为→奖励的闭环。

行动吧,通过微习惯的调整,去做自我迭代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