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层层深入 曲径通幽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孙诗程

 赛作文 2022-11-21 发布于山东

《天天读写》2022.11
 学生佳作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山东淄博博山区第一中学2018级(7)班 孙诗程

漫步在那条熟悉的老街。街上人来人往,弥漫着各种香气和人们的喧闹声,大大小小的商店都以醒目的广告吸引着顾客。来去匆匆的人们留下了欢声和笑语,更为这老街增添了人间烟火气。【从视觉、听觉、嗅觉角度,突出“老街”的繁华,交代“糖葫芦”的存在环境】

“糖葫芦—卖糖葫芦嘞—”

【描述“老街”环境,引起“糖葫芦”的描写】

一句吆喝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回头一看,见一位老爷爷推着老旧的自行车缓缓地走过来。车上有个白色的木桩,木桩上面插着许许多多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糖葫芦显得更加可口。草莓、糯米、豆沙……什么口味的都有,而我却最偏爱那红色的山楂。

【扣住题目,描写“看糖葫芦”】

尺把长的竹签被削得黄中泛青,十个火红的“小太阳”依次挂在上面,散发着动人的光泽。那些山楂上还撒着米粒大小的芝麻,在冰糖的涂抹下显出几分俏丽。舔下一块糖,冰糖滑过舌尖,黏黏的;嚼一嚼,脆脆的。细腻的糖汁流进口腔,那香甜浸润心田。咬下一口果,绯红的颜色从外渗到内,果肉透着那股来自山野的酸味。【精选动词,巧用叠音词,突出“糖葫芦”的好吃】从内往外淌着的酸涩伴着那细甜的糖汁缓缓地滋润着每个味蕾。【满足口舌之快】

【吃“糖葫芦”的享受】

那次,从集市上买回了许多红彤彤的山楂,味蕾又被那内酸外甜的糖葫芦勾起,于是说通母亲一起和我做冰糖葫芦。首先要把山楂的核去掉,用刀切开肯定是不行的。要用硬质的吸管在山楂中间转一转,将核取出,再用竹签串好。接下来就要熬糖汁了,这可是项技术活。火候不到,容易发黏,吃的时候会粘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吃起来还发苦。【注意阐释事理】我们常说的“冰糖”其实是“砂糖”。将上好的砂糖放在黄铜的大勺里,小火慢熬,直到熬出糖色,有密集的小泡才可以。熬制好后,将串好的糖葫芦放到热糖汁里滚一下,等待冷却,一串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经过好几轮试验,终于成功。望着那几串自己亲手做的糖葫芦,在盘子里闪着诱人的光泽,自豪感更是从心底油然而生。

【做“糖葫芦”——制作过程描述清晰、生动】

圆溜溜的红山楂冰糖葫芦好吃又好看,象征着幸福和团圆。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串串冰糖葫芦已历经了多少年的风霜与沧桑?那酸甜的汁液流淌过了多少纯净的心田?那纤细的竹签被多少稚嫩的手握过?【连连发问,启人深思】莹的红山楂像颗颗火热的心,历史文化的汁液将它们黏住,那是地道的中国情,悠久的中国味。

【揭示“糖葫芦”的意义,由感性到理性,升华认识】

那冰糖葫芦,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不是吗?

【运用反问句式,呼应题目】

(指导教师:陈明)
赛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描写生动的记叙性散文。文章以“糖葫芦”为线索,借实写虚,通过对中华传统美食“糖葫芦”描写,表达了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热爱与赞美。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使得行文灵活生动;场面描写具体、形象;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表现糖葫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写法借鉴:层层深入 曲径通幽。赞美中国传统美食,赞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小作者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选取了大家非常熟悉的“糖葫芦”为写作对象,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去探究其中包含的信息。开头先描述“糖葫芦”的存在环境——老街,接下来一声吆喝“糖葫芦—卖糖葫芦嘞—”,让主角出场,然后具体描述了“看糖葫芦”“吃糖葫芦”“做糖葫芦”的三个具体、生动的场景,并阐发了由“糖葫芦”引发的感想,最后回扣题目,强化题意。从情感发展过程看,从“看”到“吃”,是一种属于视觉、口感方面的感性享受,而“做糖葫芦”——“自豪感更是从心底油然而生”,是一种心灵的愉悦,由“好吃又好看”的“糖葫芦”到它的象征意义以及联想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认识的升华。就这样,伴随着写作内容,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了主题思想的表达,其构思不可谓不妙。

(点评:徐东祥)

END

《天天读写》文章精选

周镭镭:渲染景物 表现复杂心态

王若颀:多彩的活动

《天天读写》约稿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