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君子不器,从相上来看,指的是:一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只有一种功用的器具而存在的,而是要不拘泥于人与事,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善于发现他人之善而加以吸取借鉴,善于反省自己而能加以变通,培养自己容纳百川的大胸襟、大气度。器具终究有所局限,不能通达,一个人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某一方面里,就像把自己当作一种器具,会因心胸褊狭行动局促,难以通达天下。所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为自己画地为牢,而是综合的、宏观的来看待自己,博学多闻,具备浩然的大丈夫胸襟。 为何会产生类似于器具的局限性?个人粗浅的理解,或许和内在的开放程度,思维的定式程度相关。如果说,当前,一个人处在了一个困境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许是经济上的、或许是人际关系上的等等。如果他看不到更大的目标,而继续深陷由自己想象和情绪所塑造的泥潭,就会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这就是现实了。我自己,就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走出泥潭困境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论语》的学习,提升自我见识和格局,看到自己的目标,通过实实在在地行动,逐渐走出去。 所以,君子不器,是建议我们,通过学习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眼界,从而扩大自己的包容之心,也有人文关怀的层面。而起始的抓手,可以是先学会接纳和包容自己,更客观地内观自己,比如,承认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接纳的过程,也是更好地改过的前提。这样,就能更好地智慧地善待自己,进而智慧地善待他人。 另有一点:博闻多识和专修精进不是冲突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说,我要博闻多识,因此所有的井都只打半口。而是,一边深入地精进自己的某一个领域,同时,业余时间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有效社交等,触类旁通。并不是说,虽然自己是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就只关注该领域的,其他一概不知。或许,在阅读某一本毫不相关的书籍后,会获得新的灵感也不一定。其他的一些学善闻道,都会很好地支撑自己的精修领域的。关键是,自己时刻保持一份开放的心态,学习的心态,谦虚的心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