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笔记:关于发展,孔子是如何看待的?

 婷先生 2022-11-23 发布于山西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jiàn):通,借鉴。二代:指夏、商两代。郁郁:文采盛貌。文:指礼乐制度。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由夏朝和商朝借鉴演变传承而来的,是十分丰富多彩、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熟悉历史歌的书友都知道: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孔子当时所属的时代是春秋时代,属于东周。在此之前,有记载的文明经历过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并且,每个朝代的礼制都是从前面传承和演变而来的,不是说推倒重来,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一脉相承,并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而做出过一些调整和改善的。

       夏朝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商殷的文化认识重质朴,但宗教观念较强一些。到了周代的文化,重在人文的文化。其实孔孟思想也属于周代的文化,周朝的思想是吸收了之前夏、商的文化思想之后,做出的集上古之大成。我们今日的中华文化,则是以周代文化为代表,绵延至今。《论语》当中,孔子曾多次提到尧、舜、禹三帝,周文王、周武王等在当时所祭礼的古之大德之帝王。因此,孔子是承认自己都是从前人的思想文化继承而来的,十分的尊古。

       但孔子又非古板的,一成不变的。孔子所继承的思想,绝非刻板的去接受和执行。而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他在和每个学生的交流、和每一位权贵的沟通,都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和这个人的地位、特点,做出十分智慧的对话。孔子的内心是愉悦的,平时也会唱着歌,虽然时局对他而言很不友好,但他心中却抱着很强的信念。他心中所想,言行所及,都在自己的目标历程之中,何乐而不为?

       礼制,在中华文化中,属于核心因素之一。对于文化,孔子所秉持的态度是既要继承,也要发展。在某段历史时期内,对待传统有两种错误做法,一是完全继承,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二是全面打倒旧文化,全部推倒重来。前者,在历史上不少朝代都规定,对传统制度和礼法,不准怀疑,更勿论变革。典型之一的清朝。民族危机日甚一日的生死关头,许多高官显贵死抱这种观念不放,错过最佳改革时机,使清王朝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第二种做法,主要是出现在中国近代。由于亡国的危机,当时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一文不值。于是,从打倒孔家店开始,掀起了一股否定和打倒传统的思潮。

       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要求,适当做出变革,是最好的做法。汉承秦制,是为全面继承,废弃秦朝的严刑苛法,休养生息,是为变革损益。只经几十年,汉朝便迎来文景之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不是靠这种思路取得的。总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精神,都是经由历代积累而成的,带有一定的历史性。我们不能对其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应当有所批判地学习和继承。而且,孔子还就此举例道,商朝的文化礼制源自于夏朝,而周朝的文化礼制则来源于商朝,他们都没有全盘接收,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了适当的增删和改革。

       这段话对我们当今现实,同样也具有指导意义。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个体、每个组织的持续性命题。当看到这段话后,任何的发展,都是从手上现有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这两方面来思考的。所积累的经验也好,所拥有的资源也罢,无不是从之前走过的路上演变而来的。因此,思考发展,不是去切断和格列过去,所谓的创造新的事物。而是借鉴过去历史经验,进行调整、改善,使得其更为适应当今的现状。

       举个例子,当今,很多人在网上做视频直播的销售工作。好像这个形式刚出来的时候非常新颖。但仔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这样的工作也是基于之前多年的商业经验、商业资源,有的人抓住了历史机遇,就推陈出新,演变出来了网上直播的销售工作。甚至,这样的方式,帮助不少贫困地区去销售农产品。再过几年,又会有新的形式出来。但都不是独立格列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关键是,我已经积累了什么?我未来的大目标是什么?我在现阶段,可选的路径是什么?可以做的有哪些?等等。当我们以终为始地去思考时,所拥有的经验也好、资源也好,都将会成为自己的有利抓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