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教育家杨秀和教授谈国学:在春秋时期,孔子诞生之前的祭祀文化传统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2-11-23 发布于河北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畅春斋主杨秀和是当代隶书名家,他的隶书被誉为当代枯枝体隶书名家,可以说杨秀和把隶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畅春斋主杨秀和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墨缘阁书画院院长,东方书画艺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大画家》、《中国书画艺术圈十大人物》、《中国文艺圈领军人物名录》。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世界书画巨匠》、《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

畅春斋主杨秀和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曾荣获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等各类奖项百余次。

2021年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孔子的“祭祀”观,是孔子“君子”观的基本思想内容之一。在孔子看来,确立起正确的“祭祀”观,乃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养与德行。孔子“祭祀”观的中心内容,是孔子基于其“天命”观、“人本”观与“孝道”观,对于鬼神及其祭祀问题的总体性思想认识与基本态度。孔子的“祭祀”观,既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继承,同时又对其做了重大发展。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的“祭祀”观,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华夏先民的祭祀文化传统,其由来可谓久远。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不断发展,华夏先民的传统祭祀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形态,并且成为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即《礼记·祭统》所谓,“礼有五经(义类),莫重于祭。”

以对父母与先祖的祭祀为例,先民已经形成了严格而明确的宗庙礼制。这也就是《礼记·王制》所载: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一般民众家中无庙,其祭祀活动就在寝室中举行。

再例如对于天地、日月与山川等诸神的祭祀,三代先民同样形成了严格而明确的祭祀礼制。总括而言,亦即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天地、四方、山川等天地间众神;诸侯则只能祭祀其封地之内的社稷神与山川神等;等而下之,一般士人与民众,则只能在家里祭门神或灶神。这也就是《礼记》所载——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曲礼下》)

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无)其地则不祭;(《祭法》)

庶士庶人立一祀。(同上)

夏、商、周三代先民的传统祭祀文化,既是世代相传的继承关系,同时又有其重大改革与发展。孔子对此的表述是,《论语·为政》所载孔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里所谓的“损益”,就是指改革与发展而言。

综观三代传统祭祀文化发展演进的总趋势,有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伴随着上帝与鬼神地位的动摇与渐次下降,以及人之作用与地位的相应逐渐上升,祭祀活动的重心,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其重要转折点,则发生在了殷周交替之际。

殷人的“神意天命”论认为,人格化上帝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商王受天命而代为统治人世;只要能够得到上帝与鬼神的欢心,商王自然就能得其佑护与赐福而王祚永传。也就是基于此,所以殷人对上帝与鬼神,竭尽其忠敬与恭奉,频繁举行祭祀活动,为此甚至不惜大量杀戮人牲。据此可见,殷人祭祀活动的重心,显然是在上帝与鬼神一方。这也就是说,殷人的祭祀活动,归根结底是鬼神之事,而并非是人之事。孔子对此所做的简明概括,是《礼记·表记》所载孔子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公元前11世纪,原本是弱小之邦的周人,最终取代了强大殷人的王位。这使周人清醒地意识到,殷人所谓的天命,其实并非足可信赖,周人于是将其注意力,更多地转而投向了人世中的人事方面。基于此,周人虽然基本继承了殷代的祭祀文化传统,但同时却又对其做了重大改革与发展。周人的祭祀活动,主要已不再只是为了取得上帝与鬼神的欢心,向其祈求福祉与佑护,而是开始理性化地更多关注其现实意义,亦即祭祀对于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意义与功能。这也就是说,周人祭祀活动的重心,已经开始从上帝与鬼神一方,逐渐向人之一方转换了。其显著表征是,春秋中期的宋司马子鱼已明确提出——

“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左传》僖公十九年)

对于周人在祭祀文化传统方面,所开启的从鬼神之事向人之事的重大历史转换,孔子做的概括性表述则是《礼记·表记》所载——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以上即是孔子之前华夏传统祭祀文化的基本情况。孔子就是在此基础上,从其理性精神与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出发,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新型“祭祀”观。以下即分别对其做一具体介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