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氏太极拳及练法

 人杰地灵h8p9lk 2022-11-24 发布于湖北
武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传统拳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武禹襄所创。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武氏家乃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虽然,继承发展了太极拳。自成一家,却因此而流传不广。
武氏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 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派(武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杨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差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氏太极拳论。武氏太极拳,人称干枝老梅、朴实无华。手高不过眉,远不出足,双手各管半个身子,互不逾越,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行云走架,双足如在大地上写书法,一笔一划严守格律,与人交手,不重招数,注重接劲打劲。陈固安、吴文翰即出自邢台国术研究社的优秀武氏太极拳代表人。
身法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 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
吊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涵胸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
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释疑
一、'身备五功'解
二、释'四两拔千斤'
三、释'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四、释'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五、释'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六、释'人刚我柔谓走,我顺入背谓之粘'
七、释'舍己从人'
八、释'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
九、释'着熟'
十、释'懂劲'
十一、释'神明'
十二、释五字诀中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十三、释'双重'
十四、释'太极'和'太极拳'
十五、释五字诀中的'呼吸'
十六、释'腾挪闪战'
十七、释'粘黏连随'
十八、释'起承转合'
十九、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
基本要领
一、手型:武氏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分为掌、拳、勾三种。
1.掌:武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食指领劲,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棱状。
2.拳:武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握的不宜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武氏太极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开立步、弓步、虚实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跟步、实转步、扣步九种。
1.开立步:武氏太极拳开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武氏太极拳虚实步的基本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武氏太极拳侧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外侧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向外撇,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两脚成丁八字,前腿弓,后腿蹬,成侧弓步。
5.仆步武氏太极拳仆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仆为例: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
6.独立步武氏太极拳独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7.跟步武氏太极拳跟步也称随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进步还是要撤步,另一条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两腿统一如一条腿,转换灵活。拳论云:'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
8.实转步武氏太极拳的实转子步是武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体旋转时,必须以实脚跟为轴,虚脚掌辅助转动。
9.扣步武氏太极拳的扣步也称掼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历扣步为例:左脚站稳,历脚横扣手左脚尖前,距离一脚远,扣步是武氏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练习。
三、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武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2.肩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自然。
4.臀武氏太极拳对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闾保持正中。
5.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能使q节节松舒,有上下拔长之感,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同时腰脊椎骨有后撑之意。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所在。
基本功
武派太极拳前辈教徒,都要初学者先练习基本功,等基本功练扎实后,再学拳架。常用的有:
1.无极桩:类似拳架中的无极势。要求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周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摒除杂念,自然呼吸。
2.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法要求同无极桩,周身轻灵,务求自然。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3.前进步:先站好无极桩,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予左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身躯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翘,足踵向右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伴随重心前移,足掌缓缓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实,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右弓步。
4.后退步:体重完全置于左腿,膝盖对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右腿向右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
5.踩步:先站好无极桩,胯根微收,双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右手握拳,边外旋边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左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前下踩踏,左膝略弯,重心置于左腿;身躯微微左旋,右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右胁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
6.独立步:初学者站立时,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气沉丹田,足心涌泉贴地。站立平稳,随着腰腿功夫的加强,可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支撑腿落胯屈膝逐渐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调换练习。熟练后,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稳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钟,悬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转划圈,练习弹踢、膝端上顶等动作。
练习五阶段
练武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武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 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氏太极拳要求习练。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
第五阶段: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阶段
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是前四个阶段的体现,达此阶段后再不须为掌握拳架、走顺拳架、如何御敌等身法和意识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说防身御敌已经是自己的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作。此时并不是说不须要练功了,此时练功有心旷神怡的忘我境界。古拳谱说:'练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说:'功弥久而技弥精亦。'练不是原来的时时势势依规矩的练,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依规矩、破规矩,破规矩、还要守规矩的练。
风格与特点
武氏太极拳拳架既不同于陈氏太极拳大架与小架,也不同于杨氏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法严格分虚实,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用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叫内气潜转),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有跳跃动作,到四传郝月如(1877--1935)改为不纵不跳。
武氏太极拳推手步法为:进三步半,退三步半,很有特点。
武式太极拳的尾闾正中是特有的身法要点,各种拳论对尾闾的论述不一,一般人往往以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就是尾阎正中,而实际上尾闾仍处于不正中,或交靠于实腿,或偏移于实腿,如果尾闾不正中,不能产生稳定沉着的力量,不能达到节节贯串,也不能八面支撑,经不起推动,因而身法也难以达到中正。因为尾闾与脊椎骨不能成为一条线,就不能上下相随,这条线是一条定轴线,必须垂直,才能八面支撑、旋转自如,可是学了多年太极拳的爱好者,掌握不了尾闾正中,其原因是初学时不注意这个要点、日子一久,这条定轴线在不知不觉中在尾闾部位形成扭曲,这部位坏了,不仅阻碍太极拳内在质量的提高,习惯了,就很难纠正。我教学拳者,必须注意这个问题,要做到符合要求,所以尾闾正中与尾闾中正两种论述是有区别的。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有二句话“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的形象,也是学太极拳者要想达到的美妙境界,是何等重要的身法要点,所以要达到神贯顶,必须尾闾正中,神贯顶就是顶头悬,有了顶头悬,才能满身轻利。武式太极拳最强调尾闾正中,郝月如老师在“太极拳的走架打手”论文中写道“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骨微向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骨微向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这些论述,指明了尾闾的重要性和怎样做法以及有何作用。尾闾实际是一个多功能非常灵活的部位,它有方向性作用,我意欲向何处,眼神转移,尾闾就跟着旋转,有专注一方功能,好比是船的舵。掌舵的要驶向左或向右、必先把舵转动,船才好向左向右行驶。
尾闾又是攻击力量的后盾,尾闾之意向下沉,顶劲之意就显露,接上劲后,就产生支持力量,能够承受很大压力。尾闾又是人体的中心位置,它的形体处于臀部的中间,不可靠左靠右,犹如旧时灯笼的插烛尖扦、竖在灯笼的中心,如果稍偏、就失去得机之势,易为人所乘。
尾闾又可用意念向前释放,象电波一样、竖到自己膝盖的身前、或竖到对方的后面、这种意的释放是竖尾之能,是无中生有的意景,实际有很大作用,它的意念与实腿相结合,又支持了虚腿,则迈步时实腿沉着稳定,虚腿轻松灵活,尾闾活动之意,人家不知道,在手上之力与人一接触就显然被知道,这种内在的动作,是以意使气,以气运身动作;在不知不觉中,我的意念已把中心位置悄悄的移动前进,人家不能察觉,我就处于优势有利地位。
武禹襄先师八条身法,郝月如宗师五条要领
(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胡凤鸣)
1、提顶、吊裆2、松肩、沉肘3、裹裆、护肫4、涵胸、拔背5、五个要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精神贯注,腾挪闪展。合起来为十三条身法,前八条是武禹襄先师的,后五条是郝月如宗师的。
1、提顶和吊裆,为一个组合节点。俗话说:打拳如坐凳,就像我们平时坐凳子一样去行功走架。坐凳子是有形的,而打拳坐凳,则是无形的,你在练功时形若坐凳,那么顶就能提得起,能提得起顶,就能提挈全身,而此时裆就能够向下吊,顶提起来,裆吊下来,形成和百会穴对拉。
坐凳,双臀端托起小腹,会阴向下垂吊,百会意上领,上半身有韧带和纤维拉长的意识,上半身以腰部以上全是空松的,这就完成了,提顶、吊裆的要求。
2、松肩和沉肘
松肩:肩向四面八方去有意识地去松,但不要错误地向下垂,垂肩必然导致周身的僵滞。垂肩则滞气,松肩能理气。所以说:“松肩”养人,垂肩则害人。
沉肘:以意将肘下沉,如在水中凫水,虽是沉肘,脚下则有轻灵之感,沉肘者不使身体上浮努气,松肩理气沉肘则帮助更好的理气。
帮助沉肘的前提“竖掌”和“坐腕”,能竖掌坐腕,则肩松的更好。掌竖起来,手腕向下向外撑坐,是沉肘的保证,而沉肘则是松肩的保证。竖掌坐腕保证了内固精神,帮助了松肩沉肘;帮助了气沉丹田。
而“坠肘”之说,则是谎谬的,是要误人子弟的。坠肘之说,是在肘尖上坠了个石锤,说能练意。大家不妨试一下,把肘上系一个称砣,肘是否能灵活呢?劝大家按武禹襄先师所说的:“松肩沉肘”去练吧!那是康庄大道!
3、裹裆、护肫
裹裆和护肫在身法中是一组节点。在行功走架时和上述几条身法是关联的,有机地结合的。
在武式太极拳行动走架,或者练单操手中,都要“裹裆”去练,裹裆是两条腿裹如一条腿的意思,这是郝月如宗师一再强调的。两腿有向一处裹之意,前弓腿时,在后的蹬腿一定要向内裹,以保证前弓腿的力度。跟步时有小骑龙步之说,也是上边合手为“虎手”,底下跟腿为“凤腿”,又有上边说“开合”下面讲“隐现”和上面讲“隐现”,下面说“开合”之意,前面裹裆曰尖裆,后面开胯为圆胯,这就武式太极拳“裹裆”之说。
护肫:我们的肘下的腹腔的软组织部,为“肫”,但在咬文嚼字的人把“肫”字说是鸟的嘴下鄂,这是现代人的谬误,并不是前辈立论时的错误。郝少如宗师讲“护肫”即护我们各种车辆的轮胎,车轮胎被轧了,车子就开不动了。这是多么精确的解释呀!在行功和练操手中一定要注意“肫”的保护。郝月如宗师说“肫”不护则竖尾无力。“竖尾”即我们的脊椎骨下端双臀结合部。裹裆时尾骨尖前送托起小腹,竖尾就有力量。这样“裹裆”“护肫”就完整了,练者务必要注意。
4、涵胸、拔背
涵胸者,胸是空的,胸空则能膀活,反过来膀活胸就空的更好。胸空气不停滞,保持气血的畅通,胸空则使周身举动轻灵。胸空能使气上下起落自然,能使上半身运用自如。能涵胸能使周身之劲浑然一体,不能涵胸则不能使周身之劲浑然一体。郝月如宗师说:“涵胸者”,“胸不可挺”“以意使胸”,“一切灵动全在胸中空松圆活”,“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可见涵胸的重要性。
另有一种说法:说是“含胸”,胸若嘴,嘴能含珠,说太极是一个球,全在胸中含着,又说上身的前倾斜45度开前裆,圆后胯,护住臀部就是“含胸”,“含”就是用胸嘴含的。
这种误导确实就有很多习练者追求外观的美,而双手划的越潇洒,拳就练得越美观。真的不知道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拔背:拔背和涵胸是一组节点身法,能涵胸即能拔背,能拔背则胸能涵。拔背者,大颈椎上端部向上有微鼓起之意,全是以意来领导。拔背有“动牵往来气贴背”之说。郝为真祖孙三代提炼的骨肉分离术,就是动牵往来气贴背的升华。背拔得起,骨肉就能分开活动,有时肉甩出去,有时骨从肉里脱颖而出,应用自如。
这八条身法在行拳中势必要留心去练,去体悟,体用。先师们将这八条身法,用七言四句古风诗来形容练法。诗曰:“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
5、郝月如宗师的五条要点。
(1)“虚领顶劲”讲的是以意虚顶上之劲,而非硬脖顶劲!虚领顶劲,是提挈全身的“纲”,“纲”举的好,则“目”张得好,反之则纲不举而目亦不张,便成一身拙力。纲举目张能使周身的意气力张弛和蓄发得当!
(2)“气沉丹田”,解曰浊气沉入丹田(脚底)涌泉穴,而清气则冲领到百会穴,这是意向上升气向下沉之说!都是以意来分解的。
(3)“虚实分清”,解释:腰不填能转动即“虚实分清”。把腰置在十字路口,能够左右逢源,为“虚实分清”,能两条腿裹如一条腿使用为“虚实分清”。能“意气上分得清跟得紧,换得灵,为“虚实分清”。
(4)“精神贯注”,八条支线能够分清主次,为“精神贯注”。神意专注在支撑的腿上,为“精神贯注”。挨何处何处用意为“精神贯注”。收放自如为“精神贯注”。如捕鼠之猫,似狩猎之虎的形态,为“精神贯注”。
(5)“腾挪闪展(战)”,解释:双腿双脚能瞬间转换虚实,为“腾挪闪展”。双手双膊能瞬间变换,为“腾挪闪展”。能拿得起放得出,为“腾挪闪展”。在操手实战中换位跳跃,为“腾挪闪展”。意识形态思维转换,为“腾挪闪展”。
这五条要领,是上述八条身法的延续和升华,她详尽地诠释了八条身法的重要性。这五条要领是八条身法的必然结合。这五条要领即是练武式太极拳的“十三条身法”。习太极拳者,必须注意十三条身法。郝月如宗师的五个要领和他八万言的阐述,2010年被二十六位专家一致研究,决定被国家收纳为经典理论。
还有恩师姚继祖先生的“神意导气行百络,腰腿换劲应万端”,这在武式太极拳理论体系里,又是一个耐人寻问的哲理!
姚师从他一生练拳的提炼中,又总结出两句名言。说的是以神和意领导气和力,遍布全身,以腰腿上换劲来应付千变万化!这样练太极拳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太极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此篇经由杏坛风整理,图文均来自网络,所有内容均参照原本,不敢一丝更改增加,以供同好共学,同谋进步,以发扬太极拳,实现老宗师“付诸梨生,以全于世”的初心。本文旨在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