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身法要领/吴文翰

 太极拳养生 2012-05-24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首重身法。武禹襄借鉴了射艺身法要领,根据太极拳之需要,强调走架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见《十三势行功要解》)。并规定《身法十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腾挪、闪战。后来郝月如先生又增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共十三项,成为武派传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
    武禹襄宗师生前对这些要领并无文字解释,第一个作解释的是郝月如先生。其弟子徐震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武派太极身法要点也做过概括。多年前依据师门心法,我对武派太极拳身法也做过浅释(见《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57~62页)。伴随着练功体悟,深感昔年解释仍有未尽意之处,所以再做补充修润,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并请高明指正,
一、提顶
    头居人身之巅,有提携全身之势,其势贵正,不宜俯仰摇晃,俯仰摇晃则全身无主。如欲容貌舒正,存神于上,须将头颈骨竖起,双目平视,下颚微收,闭口扣齿,舌尖上贴,微提罡气,头部端正,神态自然。头顶百会穴处如有一丝轻微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躯如悬空中,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身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
    头顶百会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统领一身之阳,清阳之气上升,浑浊之气下降,可使人身轻气爽,思维敏捷、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屏寂思虑,聚精会神,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扑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吊裆
二、吊裆
    裆部会阴穴居前后阴之间,又名海底,为任、督、冲三脉之会。吊裆要求松开胯根,裆部松垂,腰肌宽舒,犹如悬吊,罡气上提,尾尖微微前移,臀部既不前挺,也不后突。百会穴居人体之巅,会阴穴位至阴之地,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犹如一线贯穿。提顶可领起全身,吊裆则身安息调。上能提顶,下能吊裆,腰肌竖直,气脉可自足心上达巅顶,方能“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做好提顶吊裆,任督二脉日久自然畅通,气血充盈,内劲浑厚。
三,涵胸
    左右两胸和左右两肩窝,要空松含蓄,两肩微向前合,肋骨微含,两胸肌肉下沉,有助于气沉丹田。但胸部不可后缩,胸骨宜开、宜展,凹则臂窄而不舒。可用松肩沉肘来帮助涵胸。
    胸部为任脉和手三阴、足三阴与足阳明诸经所循行,穴位众多,而膻中穴居胸部中心,尤为重要。《难经》说“气会膻中”,习练太极拳能涵胸,可调畅胸中大气(后天宗气),加强心肺功能,使胸中之气自然下沉于丹田。如挺胸腆腹,气宜上涌,精神紧张,影响气息通畅。但涵胸也不是凹胸。挺胸和凹胸,都不符合习练太极拳之要求,习者应当注意。

[page]


四、拔背
    将脊骨自然竖起,大椎穴拔高,肩背肌向下松沉。脊骨要求中正竖直,上下对拉,节节松开,虚虚对准,加强脊柱垂直锻炼,改造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前能涵胸、收腹,后能拔背、尾间松坠,站如熊,矮似虎,躯干动作协调~致,发放时脊柱才能产生如弓一样的弹力,“力由脊发”。
    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其中至阳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穴下,上通大椎,下接命门,前与膻中穴相呼应。涵胸可使胸中之气顺任脉降于丹田,拔背则使督脉之气上行脊背,“运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任督通畅,营卫固密,加强抗病和发放之能力。
五、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不可用劲控制,不要耸肩、端起肩头。肩耸则背必壅滞,气机不畅,肩关节僵滞。肩松则臂活,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含蓄有力,控制对方。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劲,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放得出去。松肩之同时,用意与两胯内劲相合,肩腰齐落,气贯涌泉,根本稳固。肩上之肩井穴与足底之涌泉穴,上下遥遥相对,肩松则气血自肩井降于涌泉,上下气血相贯,循行不已,有助肩关节松活自然,步伐稳健。
六、沉肘
    肘关节不可上扬高抬,常有下沉坠落之意。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肘之伸缩要有旋弹力、绵韧劲。松肩与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沉,肩头必然耸起;肩不
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肩不能松,肘不能沉,气血阻塞于肩、肘关节.影响劲力畅达于掌根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打手也易为人所制。
    肘为上肢的中节,是五俞穴、中合穴的会集点。手三阴与手三阳的合穴都分布在肘部内外两侧,以曲池穴最为重要。沉肘之窍要是肘弯向上,曲池与手部合谷穴相对成一线。做好松肩沉肘,有益于涵胸拔背之完成.是实现上肢气血与周身交流无碍的行功要窍。
    松肩沉肘之同时,腕部要松沉平正.腕关节要与掌骨对准.不可软而不正。五指要舒展,掌心聚气。定势要坐腕竖掌展指,意领劲贯指尖(指尖微微发胀即可,不可太过),掌心吐气。坐腕用小鱼际处前击,一吐即收。
    能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才能气布两膊(要走两膊里侧),形于手指。
七、裹裆
    如同骑马,两膝内扣有内裹之意,裆裹贴鞍腰自直。腰部松沉直竖,动正静平.吸时小腹微收气贴背:呼时小腹微突.气沉丹田。向前发放,命门后撑。两腿下屈,重心下降.用意松沉于足下涌泉穴.桩步自稳。膝要有旋弹力、绵韧劲。腰与胯根和脚相配合.左右周旋,上下谐
调,皆赖双膝之运用。如弓箭步定势时.“前腿似橛、后腿如瘸”——前足踏地如同向下栽物,膝部撑住不可过于前弓,过屈则失重劲散:后足蹬地要有弹力.胯根微向内掩.将裆口护住。后坐步定势时,要“前腿似锚、后腿如山”——前腿(虚腿)胯根微向内合,掩护裆13。能裹裆则两股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绰.回旋便利.为安身之要法。但裹裆不可太过而形成夹裆、尖裆。
    裆部为二阴所在,是足三阴经自足至腹必经之部位.阴跻、阳维亦从此上通于胸腹,是诸阴经汇聚之所.裹裆才能保护住自身安全。练拳走架裆口敞开,既不雅观.也不安全。

[page]


八、护肫
    肫原指鸟类的胃,此处借指人体身前中线和两腋下之软肋。人体前胸中线有膻中、中脘等要穴,两肋有大包、章门、期门等要穴。故行拳时两臂要护住中线,双肘要护住两肋。武派太极拳是近身作战.短打类拳术.讲究缩小绵软巧,需要紧紧看顾好自身之门户。裹裆是下护己
裆,护肫是上护己身。裹裆护肫不仅施于推手散打,在演练拳势时也要时时做到.不可须臾相背.习惯成自然,实做时才能守中用中,自然合度。
九、腾挪
    腾挪指步伐轻捷灵巧,在拳势未作之前,手、足、身姿要有预动之势.举足轻如鸿毛,立足重如泰山,快如惊鸿,固若盘石。
十、闪战
    闪者,如灯炸目瞬,见像而化,杳无可寻,用极小的动作,突然转换,迅速发放。”闪战基腰运”.周身协调,精神贯注,
由脚而腿而腰,贯于两膊.达于手指.一气呵成,发放迅如闪电。
十一、尾闾正中
    尾闾一词出于《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间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十三势歌》中“尾闾正中神贯顶”之尾闾泛指五节骶骨和四节尾骨。“意注尾闻”则指意注尾骨末端之长强穴。何为“尾闻正中”?郝月如先生说:“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我意欲向何处去.脊骨便直向何处”。尾间上与脊椎对准,若串珠系累.脊梁自然竖起,成一垂直立轴,居于身体中线.不偏不倚,脊柔筋韧,膂力自生。
    尾间末端之长强穴.为督脉之起始,与任脉相络属。鼻准、肚脐与尾骨保持上下一线,一动都动,是身躯在运动中仍能保持“立身中正”之窍要。两腿虚实变换的枢纽是尾间,走架时将命门真气凝聚于尾闾,松垂下坠,下达两腿两足,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重心沉稳而不轻浮。武派太极拳之步法,头如丝悬(提顶),尾如吊坠,昆仑顶(后脑海)、尾间与支撑腿之足踵上下垂直,身体重心与实足涌泉相合,才能不偏不倚,“命意源头在腰隙”,步随身换,腰眼折叠.下下表里浑然一体.动时扭旋.静时聚敛.此谓“三元步法”(头、腰、足各有要求.又要上、
中、下相配和谐,故称三元步法)。
十二、气沉丹田
    走架要“文心武形”,身势完整.精神集中.心静专一.肌肉松沉,关节放开,气沉丹田,精气神寓于拳势之中,如此,方有意境。其中气沉丹田尤为重要。演拳走架要周身放松,筋骨皮肉各安其位,身体重心下降.呼吸慢长细匀,纯任自然.气下小腹,不可过骤,无使上冲,胸部感到宽畅松快.腹部得以饱满充实。存神于上.纳气于下,虚其心.实其腹(收元真之气沉于腹,凝敛入骨),做到上虚下实中间灵。
    气沉丹田.不是呼吸之气沉于丹田,而是祖国中医学认为的“先天之肾气”.又称“元气”,积藏于小腹部位,成为生命的原动力.故中医称丹田为“气海”(生气之海),为先天元气汇聚之所。“气沉丹田“对养生和技击均甚重要。气沉丹田首先要松腹,腹松则周身皆松;其次要收腹,否则“气沉丹田”,容易成为大腹便便。
十三、分清虚实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其传人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进而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要“开合有致,虚实清楚”。于是虚实开合的相应变化就成为武派太极拳的技术核心。其根在足.两腿两足必须分清虚实;然而.虚非全然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虚足与胸有相系相引之意。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注于实股,支撑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关节都要松沉,体重落于足心涌泉.下入于地。
    双腿双足分清虚实后,再求双臂(手)与双腿的交插分清虚实,即左足实,左臂虚;右腿实,右臂虚,上下肢体虚实交插.做到中正平衡.可避免偏重一侧之弊。
    武派太极拳着重神意的修炼,不尚拙力.应用时彼实我虚,彼虚我实.故平时走架就要注意自身的虚实变化、内劲的潜换。每一动作前后左右上下均有虚实重点,务要心中有数.才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如虚实不分,便是双重,填实壅滞,不能运化,为习练太极拳之大忌。
    以上十三条身法要领.互为关联,相辅相成,不可顾此失彼.全无着落。武派太极名家徐震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说:“提顶拔背.则神志清明;涵胸敛肋(即护肫).则感应警敏;松肩沉肘,则关节通利.襄胯(裆)摄尻(吊裆),则身安息调:足常一虚一实.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则进退转变甚易,故能腾挪;周身随时随处可以运移.则婉转避就.无所底滞.故能闪战……演架子合度.于弁搏养生咸可得效矣!”徐先生对武派太极拳的精深概括,有画龙点睛之妙,故摘录于此,以加深读者印象。
    十三条身法要领虽然都很重要.但不是初学者很快就能掌握的,应当分清先后.纲举目张.先掌握主要的,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武派太极拳走架要求”中正安舒”.所以要先掌握提顶吊裆,尾间正中;其次做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为气沉丹田提供条件。
    提顶、吊裆、尾间正中,是对人体竖的要求:松肩、沉肘,是对人体横的要求。一竖一横安排好了.再掌握其他要领就比较容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