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防御能力,看重庆古城的坚固与筑城特点

 9tx22v工人 2022-11-24 发布于重庆

古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大约5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城。历史上中国曾修筑过多少城,现已无法统计。如今保留下来的也相当多,有的甚至比重庆古城还保留得更完整。成都号称十大古都之一,如今也保留着一些古城城墙和遗址。为什么重庆古城墙能够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而成都古城墙却没有?我认为这是因为重庆古城有许多独特之处,非其他古城所能比。

城从土、从刀、从戈,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设施或军事建筑,主要用于防卫。城的位置、大小,城墙的高低、厚薄,城门的设置、格局,都着眼于防卫,包括以攻为守的防卫。防卫能力强,控制领域广,就是“好”城。从控制领域来说,重庆城地处长江嘉陵江汇合处,不仅能够控制原来的整个川东地区(包括现在的重庆市和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区域),而且因地处长江上游,对长江中下游也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

▲清朝时期重庆城地图

事实上,从“王濬楼船下益州”以后,占据重庆,然后顺江而下攻取长江中下游,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元蒙铁骑在四川肆虐几十年,全靠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顽强抵抗,南宋才得以苟延残喘。彭大雅所筑的重庆城,在抗击元蒙进攻中立下了大功。在明末清初那几十年的战乱中,重庆城虽然几经易手,杨应龙、奢崇明、张献忠、吴三桂以及明军、清军都曾占据过或意图占据重庆城,有的还是反复占据。

但是除了张献忠是通过强攻通远门而入之外,其他几乎都没有攻打过重庆城,或者都没有攻破过重庆城。即使是热兵器时代,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重庆成为各方争夺重点,周边的铜元局、佛图关、二郎关、铁山坪、寸滩等地都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但也没有发生过直接攻打重庆城的战斗。当年解放军进入重庆城,也没有发一枪一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城的防卫能力相当强,比那些深濠高城都要强得多。

从防卫能力来看,重庆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是一座独特的山城上。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高地都是防御的优势位置。利用险峻的山势筑城,不仅可以获得防御的优势,也可以获得反击或反攻的优势。因此,中国也好,外国也好,历史上都曾筑有很多山城,至今仍然被俗称或别称为山城的城市也不少。

但是这些山城的相当大一部分,或者是建在高地上的,那高地相对平坦,城里也是平坦的;或者是建在山间里的,城里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者仅仅是依山而建,后来由于城市发展才逐渐扩展到山上。有人把香港称为山城,但香港原来只是渔村,是没有城的。因为地处两山之间,有人把兰州也称为山城,但兰州古城却是建在黄河边的平地上。贵阳是与重庆相仿的山城,但贵阳古城里并没有山。

重庆城独特之处在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与重庆城真正相仿的,可能只有涪陵、万州、泸州等处。即使这些比重庆城规模小得多的城,也只能与与重庆城隔着嘉陵江相对的江北城相似,城里也只有坡而没有山,可以(称其为“坡城”,不能与重庆这样的“山城”相比。像重庆这种把城与山完全融为一体的山城,在中外古城中可能还很难找到。因此,至少是在中国,“山城”二字几乎成了重庆的专用代名词(别称)。

由于是山城,重庆城的城墙大多修在悬崖峭壁或陡坡上,其走向大体呈一个等腰三角形,两条腰都临江。临江之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或陡坡,大多都有二三十米,高的竟然可达七八十米。即使不临江,城墙往往也修建在悬崖峭壁上,没有一段城墙是完全建在平地上的。城墙建在悬崖峭壁或陡坡上,城墙虽不高大,但悬崖峭壁或陡坡构成了城墙的一部分。如果把悬崖峭壁或陡坡的高度计算在内,可能还没有哪一座古城有这样高大的城墙。

而且相当多的悬崖峭壁下还有深浅不一的岩厦(重庆人称其为“凹岩岩”),更增加了攀爬的难度。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武器和装备,例如床弩、抛石机、冲车、云梯之类,在重庆这样的城墙城门面前基本上失去作用。要从这样的悬崖峭壁下攻破悬崖峭壁上的城墙城门,几乎没有可能。事实上,重庆历史上就很少出现过攻打悬崖峭壁上城墙城门的战例。

当年,元军凭借一时的鲁莽,曾经攻打过重庆的几座城门,但均以失败告终。张献忠攻打重庆时,曾经攻打过南纪门。相对于其它城门,南纪门前的陡坡相对较低,相对较缓,但张献忠才打了一下就明白了,那是打不下来的,于是立即转而攻打通远门。只是守城明军太缺乏斗志,重庆城才被张献忠打了下来。

城建在山上,守城的最大风险是水源。《三国演义》中,马谡守街亭,将营盘扎在山上,魏军断其水源,蜀军就不战自乱。据《合州志》《无名氏记》记载,在宋蒙的钓鱼城之战中,有人曾命人从钓鱼城里的大天池中“取鱼二尾,重三十斤,蒸面饼数百”送到蒙古军中,说:“尔北兵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于是蒙军只好撤兵。钓鱼城虽在山上,城中虽然有水池,但城里相对平坦,面积狭小,城里不可能长期养鱼,这样的记载只能是传说而已。重庆城有三个多平方千米,比钓鱼城大好几倍不说,城里还有山。当年城里人口不多,山上还有原始森林,水源相对充足,也就可以避免马谡失街亭之误。在冷兵器时代,守城的主要武器是石头。重庆城内有的是石头,也几乎不存在弹尽之虞。

由于城墙大多修在悬崖峭壁或陡坡上,重庆城的大多数城墙不是“墙”而是“壁”,可以称其为“城壁”。由于城墙不是建在悬崖峭壁上,就是建在陡坡上,往往只在城外一面垒起一定高度的堡坎,堡坎上再修建大半人高左右的垛墙(实际上起着栏杆的作用),城里一面则与街道齐平或基本齐平。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筑城的工程量,而且也增大了城墙的“厚度”,城墙与山体往往连成一体,其“厚度”就是整个山的“厚度”了。一些地方即使有填土层,也只填了一部分,填土层的厚度和深度都有限。

据考察,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填的红页石或碎石。这样的城墙,即使用大炮轰,用炸药炸,往往也很难轰垮炸塌。同时,城里人要上城墙,不必爬坡上坎,交通更方便。即使敌方攻上城墙,城里人往往还能居高临下,很容易进行支援,将其赶出城去。

上个世纪20年代,不少城市都拆除城墙,将拆除后的城墙地基作为公路使用。重庆也拆除了部分城门,但却因城墙大多是“壁”不是“墙”,不需要拆除,或者不存在拆除的问题。有的地方,因为城墙外有堡坎,城墙上又比较平顺,因而就直接用来作公路了,其典型就是朝天门到千厮门现在称为朝千路的那段公路。

事实上民间流传的《重庆城门歌》就有“西水门,跑溜马,快若腾云”。西水门是朝天门与千厮门之间的闭门,因那段城墙直而平顺,很早就是“马路”(马跑的路)了,改建成公路也相当方便。正因为这样,重庆城就保留了相当大一部分城墙,至今我们还能在很多悬崖峭壁或陡坡上找到这样的城墙遗址。

历史上最早修筑的城,几乎都是土城,城墙都是就近取土夯制而成的。后来,才用砖敷设土城两侧的外立面和顶面,形成砖城。到明清时才改变工艺,边砌砖,边筑土。这样的城墙,抗击大炮轰击或炸药爆炸的能力相当有限,因而才有挖地道用炸药炸垮城墙的战术和战例。重庆城的地层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只有少量的堆积层、冲积层、崩积层泥土,而且主要分布在两江沿岸和悬崖之下,缺乏筑城的泥土,要找大量的石头却很容易。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民间采矿冶炼的管制,北宋时的钢铁产量就有了极大的提升。有人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对宋代不同时期钢铁“岁额”进行统计,估算出年产量约为2万吨。[]加上南北朝时期就发明的灌钢技术已经逐渐成熟,钢的性能已经有了极大提高,开山采石已经相当普遍。彭大雅和戴鼎筑重庆城时,已经没有重大技术障碍,他们不可能舍易就难,舍石头而寻泥土,修建石城也就顺理成章。重庆城在山上,到处都可以采制石材。即使城里或城边的石材不够,也可以在城的附近采石,可以通过长江嘉陵江将石材运到筑城工地。

重庆城的城墙(城壁)城门大都是用长近一米、宽和高约二十二三厘米的条石修筑的。为了加固城墙,条石往往采取与城墙走向垂直的方式砌成。即使是通远门附近那两百多米长的城墙,是真正的“墙”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壁”,依然也是用这样的石头砌成的。那城墙里的填充物也不是泥土,而是土石混合物,石渣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这样的石城的城墙城门,古时的大炮是很难轰垮的。

传说张献忠攻打通远门,是挖地道到城墙脚,然后用棺材装上炸药,轰垮了城墙。其实,通远门城外是一夹谷,土层不厚,而且城墙外又是一个陡坡。如今我们都可以看到,那城墙是直接修筑在岩石上的,是不可能在岩石中间挖什么地道的,更不可能“多穿地道”。

史书上的关于“以火药轰城,立溃”的记载,我认为并不可信。通远门附近的城墙厚达十米多,填充物又主要是石渣。当年没有TNT炸药,即使挖了地道,即使用上两三百斤黑色火药,也是不可能“立溃”的,不可能轻轻松松就炸垮。通远门建在一个山岗上,城墙直接落在岩石上,要从山岗底部挖地道,用什么去挖?未必张献忠有盾构机(隧道掘进机)?因此,“以火药轰城,立溃”的记载是不可信的。吴伟业是江苏太仓人,并没有到过重庆。这样写,或许是作者不了解重庆城的实际情况而臆测,或许是为后来被张献忠砍掉脑壳的主战巡抚陈士奇开脱。

▲洪崖洞上戴家巷城墙

重庆是山城又是江城,长江嘉陵江左右环绕,起到了天然护城河的作用。要攻打临江的城门城墙,就必须克服江水的阻扰。洪水季节,江水往往淹到城墙下,但由于悬崖峭壁或陡坡的作用,即使海拔较低的一些城墙城门,与江面的相对高度依然达二三十米,古代的楼船是难以高过城墙的。而且,洪水季节,江流湍急,要固定战船十分困难。战船不能固定,江岸又变得十分狭窄,攻打就更不可能进行。枯水月份,除朝天门与东水门城外之间以及南纪门城外有沙滩外,其他地方依然是陡峭的坡地,不能聚集大量兵力。城里守方一旦反击,攻方就扎不住阵角。在沙滩上聚集兵力,在遭受攻击时因要背水而战而成为兵家大忌,一般来说不大可能采用。

历史上,元军曾经从临江的城门多次攻打过重庆,但都以失败告终。元军作战,靠的是铁骑冲击,对在重庆这样的山地作战并不擅长,往往只能凭一时之勇,乱打一气,以气势吓倒对方,哪知却在重庆城下碰了钉子。南明隆武二年(1646)冬,张献忠余部刘文秀曾攻打过朝天门。据说刘文秀亲率勇士,口衔利刃,不怕隆冬寒流,从江北跃入嘉陵江,趁朝天门明军战船不备,砍断铁缆,杀得明军措手不及。大西军乘机冲杀,从朝天门杀入城内。这个例证即使是真实的,也只能说明明将曾英打了几次胜仗后太骄傲了,太放松了,竟然被几千人打了个措手不及,那样高的悬崖峭壁,那样高的城墙竟然也被攻破!

城在江边,城又建在山上,城墙顺着山势蜿蜒,重庆城的平面就不规则。平原上筑城,可以按筑城者的意愿,或方或圆,重庆就不行。事实上,中国古代之城,大多为正方形,坐北朝南,在正方形的四条边上分别设城门,大多设有四门。北京城本系正方形,后又在其南边再筑一座长方形的外城,呈“凸”字形,共设十六座城门(包括两座便门)。即使像江北城、万州城之类“坡城”,其平面图依然可以成形,或成椭圆,或成不规则的多边形。重庆城的城墙弯弯曲曲,有多处凸出,又有多处凹进,完全视山势而定,很不规则。

虽然如此,从天上看,却大体上像一个乌龟,因而称为龟城。“龟”之头在朝天门外两江汇合处的沙嘴,“龟”的尾巴在城西打枪坝外。加上重庆城中的山梁(古称金碧山即今新华路)成为脊背,这“龟”就有些活灵活现了。古代,龟与麒麟、凤凰和龙一起谓之四灵,龟又是仁寿的象征,可以辟邪挡煞、消灾避害、镇宅纳财。被称为龟城,也是重庆人的一种福气。

重庆城有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被人说成是九宫八卦,甚至说当年筑城就是按九宫八卦规划的,这当然是牵强附会。重庆城的城门之多,除了北京、南京那样的都城,在全国古城中,可谓首屈一指。重庆城平均400多米就有一座城门,相距最近的城门甚至不足200米,这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有这么多城门,可能是重庆的地形地貌决定的。首先,重庆是山城。城墙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城门之间沟通困难。一旦有战事,城门之间相互支援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城墙往往是光秃秃的,囤兵囤粮囤兵器,往往只能囤在城门里或城楼上,因而就要多建城门。

其次,重庆城是石城,大多数城墙又只是“壁”而不是墙,修城门相对容易,特别是修闭门几乎增加不了多少工程量,多设城门还能够给重庆城增加景观,于是就设了这么多城门,形成了多而密的格局。从积极防御的角度看,城门多也有其好处。北宋抗金名将陈规曾在《守城机要》中说:“城门贵多不贵少,贵开不贵闭。”

虽然有十七座城门,但其中八座却是闭门。所谓闭门,就是只有城楼没有城门的“门”,或者有城门的样子却被堵塞死了的“门”,不能进也不能出,主要用于军事,也用于排水。闭门虽然被称为“门”,但那城门却是打不开的,与城墙一样坚固,甚至比城墙更坚固。其他古城可能也有闭门,但那闭门却是有“门”的,只是将门暂时堵塞了,或者是城门一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打开过。如果需要,这样的闭门是可以立即打开的。重庆的闭门实际上只有城门的样儿,是没有“门”的。重庆城里有山,重庆又多暴雨,排水是一个大问题,大多数闭门都具有排水功能。

例如从大梁子(现新华路)经正阳街、大阳沟到洪崖洞,原来有一条溪沟,并且在洪崖洞前形成古代巴渝十二景的“洪崖滴翠”,而洪崖门(闭门)就建在洪崖洞上。又例如现在的潘家沟、上下回水沟原来也有一条溪沟,那流水就是通过凤凰门(闭门)入江的。虽然如此,那闭门依然不是“门”,只是下水道通过的一个地方,而那下水道也不可能有城门那样的体量。其实,在没有闭门的地方,也有不少这样的下水道。东水门城外左侧至今还可以看到下水道的遗迹。江浙一些古城,有所谓的水门。但那水门不是闭门,虽然可能矮小一些,但还是可以沟通城里城外的,甚至还可以行船。世界上那么多古城,好像还没有哪一座古城有重庆这样的闭门,重庆却有八座之多。可以说,闭门也是重庆城的一大“特产”。

为什么要设闭门?城门因为有“门”,因而是防守的薄弱地方。在冷兵器时代,攻城往往就是攻城门。城门建多了,受敌方攻击的地方就多,这对防守是极其不利的。城门少了不便于人员和物资的进出,不便于抗击攻城者,更不便于反击;城门过多又增加了防守的薄弱环节;为了平衡,于是就要修建敌楼。敌楼也叫谯楼,就是修建在城墙上(也有的修建在城中)的高楼,一是用于瞭望,有敌人来,可以提前发现;二是便于打仗时将领坐镇指挥;三是便于囤兵囤粮囤兵器,四是万一敌方攻上城墙,还可以在敌楼里困守。

重庆的闭门,实际上就是敌楼。只是其它古城没有在敌楼下的城墙上修建城门的样子,而重庆修建了。闭门既有囤兵囤粮囤兵器之功,又无防守薄弱之弊。重庆的闭门大多建在地势险要处,可能主要起着支援开门的作用。彭大雅筑重庆城,在那城墙上可能也建有若干可囤兵囤粮囤兵器的敌楼,在抗击元蒙铁骑进攻时,敌楼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戴鼎想出了建闭门的法子,为中国古代筑城史留下了特殊的一笔。

▲保存完好的东水门

重庆城门的格局也很独特。首先,重庆城的大多数开门与平原城市不同。平原城市城门内外往往是齐平的,攻进城门后就是大街,城门一破,守军往往无险再守。重庆城的城门外往往有一面陡坡,攻城只能是仰攻;即使攻破城门,进城门后往往还有几十步陡峭的石梯,在城门处形成类似于瓮城的格局,守军依然可能居高临下守卫。

有的城门,例如金紫门,因为城门内外落差太大,悬崖异常陡峭,从江边进城,有一两百步云梯式的石梯。那石梯从江边延伸到城门,再从城门延伸到城里,就连城门下也是石梯,而且中间没有台阶来间隔。那石梯每步只有十来厘米宽,放不下一只脚,行人往往只有侧起身子走路。从城外看,那城门异常高峻;从城里看,那城门却像一个地底下面的深洞,与平原城市的城门完全相异。其次,重庆城的城门往往根据自身所在的地形地貌,通过多种手段来增强防御能力。

一是城门大多设在城墙的转角处,进城的道路往往就在某一边的城墙下,道路的另一侧则为悬崖陡坡,攻城者必须从这样的道路进攻,也就必须承受来自城墙上守军的打击。二是九座开门中有七座有瓮城,瓮城城墙几乎都低于主城城墙,可以更好地打击进犯之敌。东水门虽然没有瓮城,但城门与城墙形成夹角,便于打击进犯者。进入东水门后,要爬上城门,要进入城墙,依然还有十余步石梯,其实已经形成类似瓮城的格局,守城者还可以进行反击。金紫门的地形地貌不可能修建瓮城,但进城的石梯太陡峭,其防卫能力可能比其他城门更强。三是除临江门外,其他六座瓮城的城门朝向都与主城城门的朝向不一致,一般都转了一个90度的角,这也增大了攻打的难度。四是重庆城的好几座城门都是两层。

从如今保留完好的东水门和通远门可以看到,攻进第一道城门后,城门所在城墙中间有一个天井,城门上的守军可以从天井上往下投掷石头之类,阻止进犯者冲破第二道城门。这样的格局,土城、砖城几乎是不可能修建的,我们也没有在重庆城之外的其他古城中看到过。

重庆城九座开门,大多采用闸门。闸门可以迅速滑下关闭,可以做得更加厚实,可以更好地抗击冲撞,可以抗击敌方的冲机(一种攻打城门的兵器),其防卫能力比扇门,特别是比对开扇门更强。一般来说,闸门加上铁条后,往往只能冲烂,不大可能冲开。扇门是用门栓顶住的,固定门栓的卡子虽然缀入到城墙里,但也经不住冲机的猛烈冲击,被冲开的情况就很普遍了。闸门的起降也比扇门的开关快,打开时用辘轳摇起,固定时用卡子卡住,放下时取下卡子,闸门一下就下滑到位。

但是,要采用闸门形式,首先,城门不能太宽,也不能太高。重庆城门大多只有三米多宽,不到五米高,适合古代闸门。其次,城门及城门上部的城墙中要便于修建滑槽。重庆城门及城门上下左右的城墙都是用条石修建的,修建滑槽很方便。再次,城门上要方便安装起闭设备。重庆城门都是条石砌成的,城门上均有城楼,安装起闭设备没有问题。如今,我们在保留下来的通远门还可以看到闸门的滑槽。古代城里都要宵禁,每到天黑,那城门就从城楼上滑下来,城门就被封死,任何人都不能进出了。

▲晚清时期的通远门

总结一下,重庆城是一是山城,二是险城,三是石城,四是江(水)城,五是龟城,六是有独特的“城壁”,七是有密集的城门,八是有别具一格的闭门,九是城门格局富于变化,十是多数城门采用闸门。这十大特点决定了重庆城的防御能力相当强,可谓固若金汤。当然,战争,包括战争中的防御,正如不能仅仅只凭武器好坏一样,也不能仅仅只凭城池坚固。城池坚固可以增加防御能力,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性质和趋势。

如果从巴国建江州城算起(巴人是否筑城已不可知),三千多年来重庆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闪亮过不知多少攻防易手的刀光剑影,但是直接攻打重庆城的战例却并不多。重庆城经历过元蒙铁骑的攻击,也经历过明末清初近百年的战乱,均未发生过特别激烈的攻城战事。在这样易守难攻的城墙和城门面前,攻城一方如果不采取突袭的战法,或者没有内应,是很难攻破的。历史上,只有张献忠攻下过重庆城。他是如何攻下的,限于历史资料的贫乏,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了。民间曾经流传过很多有关张献忠攻打通远门的故事,有人说他使用了奸细入城、诈降、阴门阵、穴城法等好多诡计,最后通过挖地道炸垮了通远门,才攻破了重庆城,可以说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重庆城易守难攻的特点。

其实,张献忠攻打重庆也应当算作是奇袭。张献忠从湖北入川,溯江而上,势如破竹,明军纷纷败逃。但打到重庆城东40里的铜锣峡(阳关)时,却久攻不下。张献忠毕竟是流寇,善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他脑瓜子一转,留下大部队继续佯攻,自己则带着少数轻骑,抄小路疾驰150里,奇袭江津,然后顺流而下。那时,明军主力在铜锣峡,重庆城里并没有多少守军,见张献忠杀来,已经惊吓破胆,守将甚至都想逃跑了。只是巡抚陈士奇坚持,才守了一两天。《绥寇纪略》说:“诸将请背城一战,(陈)士奇不许,曰:'若辈(你们)欲走(逃跑)耳!’”即可证明。

张献忠是流寇,从来不愿意为攻打一个城池劳命伤财。他六月二十一日(农历)占领佛图关,然后打南纪门遇阻,再打通远门,二十三日(农历)就攻下重庆城,前后只有两三天,哪有时间去“多穿地道”?可以说,张献忠攻打重庆,几乎是“不战而屈其兵”。如果真的像传说中打得那么激烈,作为流寇的张献忠肯定不会让自己损兵折将去硬攻的。但不管怎么说,张献忠攻打通远门,依然是重庆城历史上最激烈的一场攻城之战。如今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前的那些雕塑,或许也是当年攻城的写照?来到通远门前,或许还可以听见当年的厮杀之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