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华勇:重庆筑城略考

 故人旧事2020 2021-11-20

         重 庆 筑 城  略 考

                        文/吴华勇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城市,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不会持有异议。早在夏朝就由巴人建巴国,国都初为夷城(湖北恩施),后迁丹山(四川叙永),再后迁巫山。重庆城最早建于何时?历史上又经过怎样的扩建变迁?却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或者说至今仍在考查、研究、探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终究会水落石出。限于作者水平的肤浅和资料的匮乏匮缺,本文只能是一个“略考”
中国古代的“城”是指四周有城墙围绕的居民聚居区。它同时具有区域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堡垒的功能,其大小还有明确的规定。而确定城市大小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城墙的规模,包括长度、高度、宽度、牢固度和城门的多少。筑墙为城,引水为池。这便是城池一词的含义和来源。
重庆地理多为山脉丘陵,加上长江、嘉陵江环绕,独特的地形决定了重庆城只能依山而建,而不能像平原地区依东南西北而建。所以重庆具有“山城”、“江城”之名与实。
 
     张仪筑城
 
重庆最早的筑城应是战国时期的张仪筑城。
张仪(?-公元前309年)早年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为秦相国。公元前316年,张仪、司马错率秦军先灭蜀国,又灭巴国,设巴郡、蜀郡、汉中郡,并在江州筑城,秦惠王决定由张仪来担纲完成这一重任。张仪所筑江州城是最先的重庆城。两千多年的风雨蚀和多个朝代修筑城市的叠压、发展,至今江州城的确切位置、大小规模已无法确知,这有待于考古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加强。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渝中区朝天门、千厮门、小什字一带。二是江北嘴一带。三是以江北城为政治中心,以渝中半岛为经济中心的“北府南城”格局。
2005年,在江北嘴施工中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城墙、瓦当,为江州城主要是在嘉陵江北的北府城提供了证据。前些年渝中半岛也发现汉时墓葬遗址,朝天门修建来福士时也曾损毁了一段古城墙,甚是可惜。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推进,必将为江州城的准确位置提供更准确更有力的证据。
 
     李严筑城
 
三国时期修筑重庆城的是李严。字正平,南阳人,初为刘璋部将,刘备入川后归之。他是参加白帝城托孤的顾命大臣之一。公元226年,李严移驻江州。为了加强防守,李严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扩大城池,修筑了周围十六里长的城墙。据杨宽《中国历代尺度考》,汉代一里长度为414米,故十六里有6624米。大城主要向西扩展,把城墙修到了山脊上,当时有两个城门,一个名青龙、一个名白虎,应是东、西二门。另在城北修了仓城用于储粮。李严所筑之城规模较大,将渝中半岛东部都包括其中。李严筑的仍然是土城,近两千年时光流逝,李严所筑之城已荡然无存。
值得一提的是李严筑城时曾设想在鹅岭一带,将山体凿开,让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使重庆渝中半岛成为四面环水的岛屿。此计划被蜀国丞相诸葛亮否决,未能实施。如今鹅岭公园靠嘉陵江一侧的“江山一览台”处,还可找到当年“凿山成岛”的开凿痕迹。
    
    彭大雅筑城
   
彭大雅(?-1245年)嘉定进士。1232年蒙古遣使来议夹攻金朝事,南宋遣使报谢,彭为书状官随行。彭大雅返宋后将赴蒙见闻写成《黑鞑事略》,详细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历史的珍贵资料。
1235年,元军大举侵宋,攻破成都,宋军退守川东。嘉熙二年(1238)彭大雅临危受命出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到任后即着手积极备战,抗击元军。重庆虽有城,但却是土城,且有千年历史,破败不堪,难以抵挡元军。彭大雅就地取石材,以石筑城,并充分利用两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以崖为墙,固若金汤”。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增强了牢固性,又降低了人力物力等成本。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几公里长的城墙修筑。对此大规模筑城,部分官员和百姓心怀不满,指责彭大雅大兴土木。面对种种责难,彭大雅忿然说:“不把钱做钱看,不把人做人看,无不可筑之理”。竣工后,新城向西向北延伸到通远门、临江门一带,比李严的江州大城扩大了近两倍的规模,初步奠定了明清重庆城的基础。新城四门立四大石,上刻“大宋嘉熙庚子,制臣彭大雅城渝为蜀根本”。但《元史》、《宋史》都说有五座城门,究竟有几座?已无法确定。
前几年修来福士广场,在嘉陵江边就发现南宋的城墙,俱是一米左右的条石砌成。
 
     戴鼎筑城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重庆城遗址大部分是明初戴鼎所筑。
彭大雅所筑之城虽由土城改为石城,但毕竟是临战抢修的,肯定有“抢工期”所造成的不完善之处,虽然后有余玠的修补和加固,依然存在先天不足。至1357年明玉珍攻下重庆城,建立大夏国,元蒙占据重庆城不足80年。由于明玉珍的睿陵在江北城,有人认为大夏国建都在江北,其实大夏国建都是在渝中半岛今长江索道站附近。
明洪武初,戴鼎任重庆指挥使,1373-1377年之间,戴鼎进行了大规模的筑城。此次筑城是在彭大雅所筑之城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城门由四门或五门增至“九开八闭”的十七门。古人动土修造最讲“风水”,想来戴鼎是个迷信阴阳之术的人,他取九宫八卦之说,于是就修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
九开之门为: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通远门、临江门、千厮门。
    


八闭之门为:翠微门、金汤门、人和门、凤凰门、太安门、定远门、洪崖门、西水门。
这些门大致按一开一闭间隔排列,但储奇门和金紫门两座开门之间并无闭门,以合八闭之数。通常开门比闭门大,且有城楼,有些开门还有瓮城,特别要说明的是闭门并非都有门。有的闭门有城门终年不开,有的闭门并无城门,只是有城门的样子而已。从军事上讲,城门是防守的薄弱环节,故不宜多。不管怎么说,重庆城门之多之密,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可称首屈一指。不仅重庆城的城门多,与重庆城隔江相望的江北城城门也多,竟有十座城门,故江北城有“十门石城”之誉。这是重庆的特色之一。
令人扼腕痛心的是时至今日,仅残有通远门、东水门两座城门和附近小段城墙,算是留下了一点重庆城的历史印迹。一江之隔的江北城现在还有保定门、东升门、问津门三个城门和四段城墙,虽也残破不堪,但至少也是有迹可寻吧。
奉上清朝诗人宋家蒸所著《抵重庆》与诸君分享:
天生巨石作金城,烟火楼台十里横。
守国从来资设险,人和地利试权衡。
 
      潘文华拓城
 
几经思量,我还是决定把这一段内容纳入此文。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四川仁寿人,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重庆市首任市长。
1921年刘湘入驻重庆,设立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先后委任杨森、唐式遵、潘文华任督办。1927年潘文华上书,提出重庆设市建议。1929年2月,经21军军部批准,重庆正式建市,面积131平方公里。1934年10月,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重庆成为四川省辖乙种市。
              



建市之初,潘文华作为首任市长真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约30万人拥挤在从朝天门至通远门的狭小地域,没有一条公路,仅有几尺宽的石梯步道,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滑竿。无水无电,30万人的生活用水要靠二万多挑夫从江边取水,送至千家万户。照明全靠煤油灯,市内臭气熏天,夜晚漆黑一片。潘文华认为“若非另图新区,只能困死。”要拓展新城区,必须冲出通远门,其时通远门外遍布40多万座坟茔,人称棺山,那是数百年来市民祖宗安息之地。
要迁坟拓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上至市议员,下至袍哥市民,均是反对迁坟,并扬言拼命护坟。潘文华拿出军人作派:“不迁?笑话!刺刀侍候!”随即派出迁坟队若干,大刀阔斧,仅一年有余,就将通远门外43万座坟莹全部迁往佛图关临江一带。迁坟后潘文华在七星岗纯阳洞修建一座26米高的菩提金刚塔,并请来西藏活佛开光,以告慰亡灵,安抚民心。该塔至今仍然屹立。
 



坟迁了,大片场地腾出来了,潘文华紧接着亲自规划了主城三条公路:中区干线(即中山路)南区干线和北区干线,有了这三条公路重庆城区规模大为拓展,并形成了“两江四岸”的格局,这一格局沿续至今,并仍在持续发展。
修路之际,潘文华又在七星岗打枪坝建水厂,在大溪沟建火力发电厂,解决了城市用水用电之需,被《蜀报》誉为“重庆市政第一伟绩”。1935年3月,蒋介石飞临重庆,面对重庆城,叹到“此地可作为大后方首选之地”。由此重庆成为陪都,重庆又迎来一次发展机遇。
本文为憨憨先生荐稿 。
【作者为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