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风采|王阔海:他从汉画中走来

 泊木沐 2022-11-24 发布于辽宁

王阔海老师是谁,自不必多说,然而在采访知晓其人前,我实则是先被老师的行谈所吸引的。他有着标准山东汉子的体格,高达魁梧,脸庞周正,齐肩长发凌乱有序落在耳后,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洒脱自信。和他聊天,声音洪亮嗓门大,插科打诨,古籍经典信手拈来,博学之却混不吝,行的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走的却是下里巴人的朴实路线。

采访期间,几经波折,时不时慕名者、好友来打招呼,他都要好一通热络,好不容易安下心来采访,某事谈到嗨处,他会各种延展,像极了历史老师讲历史,说三国可能拉拉杂杂跟你讲了一整堂的三国野史。

这就是他。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

泰山之阳则为鲁,其阴则为齐,后人常合之称山东为“齐鲁大地”,这里山水雄浑,文化浩博,淳朴厚道。然事实上,齐鲁两地的文化及人文情态存有较大差异。古人早有诠释,西周初年分封天下,周公问姜子牙:怎么治理鲁国,姜子牙答:尊尊而亲亲;又问怎么治理齐国,答曰:尊贤而尚功。

鲁人更为尊礼、崇德、守旧,齐人更为务实、开放、豪侠。王阔海老师,便是出生在山东招远,古属齐地,他通身的品性行止便是沿袭了齐人的血脉基因。

王阔海老师出生在1952年,父亲是一名泥瓦匠,年轻时候曾经在一次偶然的相遇里,凭借一股子热血和对摔跤的喜爱,摔赢过正宗俄罗斯部队的士兵;还曾在上山拾草时,追兔子追了三个小时,最后成功跑瘫兔子。母亲则是村里扎花的,日常工作帮人用缝扎各种花纹图案,心灵手巧。

他形容自己的父亲耿直、阳刚、韧性足、正能量,形容自己母亲性格好,胆大心细。而这些品格同样都展现在他自己身上。虽然家中没有正经可追溯的艺术氛围,但王阔海老师从小对绘画天赋异禀,究其原因,泥瓦匠是房屋造型的”美化师“,扎花同样需要审美欣赏力,又如何能说没有关系呢?

王阔海老师五六岁时,绘画天赋已经突显,跟姨表妹在姥姥家墙上用电池里面的小碳棍画画,王阔海画什么像什么,表姨妹却只是瞎涂鸦,最后气得跟在后面擦。王阔海老师笑哈哈地回忆这段往事,一个孩子前面画,一个孩子后面擦,画画擦擦,吵吵闹闹,最后两人都挨姥爷训。

少年时期,王阔海老师机缘之下得到百杰画家袁大仪先生的教习点化,对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领悟。高三毕业前夕,就大胆举办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画作展览,得到老师及校长的一致好评。

高中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八年部队生活,他做电影宣传放映员,负责连队好人好事新闻及电影的宣传幻灯片绘画放映,从学到精,曾得过军区幻灯比赛一等奖,还在解放军报发表过部队组画数十幅,凭借艺术贡献,先后立了三个三等功,成为军区自学成才的典范。

1985年由部队推荐进入山东艺术学院学油画,两年时间的系统学习,他把西方油画艺术的色彩及绘画技巧等理论弄通弄透。87年又考进解放军艺术学院,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刘大为,他将齐人务实坚韧的脾性用在求学求知上,加之自身的天赋加持,前后4年的校园学画经历,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绘画艺术水平及艺术见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王阔海老师在校期间就已经凭借突出的绘画水平,在同窗之中脱颖而出,引起一片艳羡,有不服的同学看了他的画后说:王阔海,你的笔墨我服了,但是你有自己的风格吗?你一会儿像刘大为,一下又像范曾。

虽是嘲讽,但他却听到心里了,古往今来哪个大师是没有自己风格的?这句话使得王阔海老师开始自发自觉探寻自己的绘画风格。

《风寒未渡水,日暮更看山》王阔海

可是创新又岂是一句话的事,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美术史,每种题材、每种画法、每个方向上都有大师屹立挡住去路,要创新太难,王阔海老师一片茫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长时间的美术史、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查阅研究,他惊喜地发现,中国的文人画对民间艺术、古典艺术的挖掘还不够,或许自己可以从这一块入手。

于是他开始大量收集民间艺术、古典艺术方面的资料,诸如潍坊年画、安徽木雕、浮雕、皮影等素材,其中就包括汉画像石刻,最后在《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作品集》里发现了一组反映汉代骑射田猎的石刻画像,画面上的图片,年代久远,石刻画像模糊不清,但他却看出了其中的笔墨流韵,画面里的汉代场景,击中了他心中关于汉代勇猛开放民风的想象。这让他眼睛为之一亮,兴奋地想到,如果我能把汉画像的石刻形态转换为水墨形态,在汉画像石刻这块使使劲,还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汉画像石刻骑射田猎图

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就是学黄宾虹,大家都在学,但是汉画像石刻纵观古今,专研入画的尚未发现,谁开了头就是谁的,当天王阔海老师激动到彻夜不眠,由此开始对汉画像石刻水墨画的探索。汉画像起源汉代,后期基本停滞断代,实际发展历史其实只有500多年,但本身已经相当成熟。王阔海老师根据汉画像的汉画像雕画结合,变形夸张,构型大胆,影子艺术等特点,融合剪纸、皮影、浮雕等相似的民间艺术,大胆创新。

他想要将汉画像的古拙,与幻影般的朦胧感虚幻感在水墨宣纸中表现出来,于是不断地进行实验,研究纸、用白矾、加胶等各种实验,画案上经常是斑驳杂乱,那个过程我们外人不知道有多难,王阔海老师也是笑着说着一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为了自己充满希望的热爱的未来而努力,一定是满怀理想与激情的吧。

第一批新汉画出来后,王阔海老师找到当时的中国美术杂志主编,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夏硕琪老先生来品评,老先生说:不得了,你就应该这么做,我是做全国美编的,各家各派的画我都知道,都没你这么画的。

老先生的点评极大地振奋了王阔海老师,他开始更加坚信自己的道路,更加积极地进行新汉画的创作。

所有的开始都是千难万难,新汉画从无到有,遇到的挫折难题同样不胜枚举。王阔海老师初创新汉画,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水墨转换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冷冰冰的硬石刻转换成变幻莫测的流动性水墨。如何让画面具有朦胧感,水墨形态如何施展,都是大难题,因为石刻像,拓片临摹,画面都是死的,而我们的传统水墨画是流动的、活的。

王阔海老师想到借鉴没骨中的泼墨冲墨技法,在淡墨里适当加一些胶,用淡墨画轮廓,再冲焦墨,来勾勒线条结构;再用浓淡相间的墨去冲去破,使之相冲相破相化,在整体水墨渗透正好,有骨有肉的时候,最后定型。墨色交融幻化,大有看似有却无、看似无却有,玄之又玄的神秘境界。

王阔海画作赏析

王阔海画作赏析

这是泼墨没骨画法的创新,泼墨没骨画法可以追溯到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后继之者有八大山人、徐渭等,近代则有张大千,谈到自己的泼墨没骨画法与他人的差别,王阔海老师说:他们是先无形后有形,打到哪指到哪;我是从有型到有型,是指哪打哪,我要泼个马,我会先设个马的局,马的淡墨的局,剪纸的局,皮影的局,在这个基础上再冲墨,所有的变化只在局内。别人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我是从局部到整体,全局在心中。

整个过程是人力、天力与自然三者的互相影响与结合。王阔海老师说:我用心性,统一纸性、笔性、墨性、水性、胶性、书写性。这其中每一个都是变数,水墨如何发展、胶墨何时定型、笔墨如何延展、多种要素之间关系如何预知与平衡等等,这不只是实验熟能生巧的问题,技法的问题,而需要超强的统筹力、掌控力与觉察力。每一项都需要实验,也遇到过瓶颈,但都一点点克服,就这样一步步摸索,到如今艺术形式成熟,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王阔海老师花了30年。

除了能表现汉画像,新汉画打通了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各路关节,同样能表现现当代的重大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王阔海老师的新汉画代表巨著《飞夺泸定桥》,便是佐证。这是他新汉画技法发挥到极致的一幅画,前后花了八个月时间,将每个人物的神态动作刻画地栩栩如生,最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王阔海《春风吹又生》

王阔海《飞夺泸定桥》

王阔海在新汉画方面的创新是开天辟地,可以被载入史册的,2018年新汉画经过三年时间的查证考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将中国画的没骨画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山东美协主席王承典点评:汉代以后学习汉画的人很多,但都局限在里面,走不出来,把汉画画死了。但王阔海不一样,他有博大的气魄,走进去又走出来了,把传统的汉画充分溶解、消化吸收,又发扬光大,把中国千年的汉画激活了。中国以前的汉画,我们是看不到窑变的痕迹,王阔海的画在汉画的基础上发生了类似窑变的这种变化,很巧妙,不亲眼看着他画,你不知道他怎么画的。

每一张画都是画家气魄修养经历的结合,很多学院派的一些作品得不到社会认可,就是因为脱离社会民众,不接地气。王阔海的新汉画接地气,雅俗共赏,跟他的经历有关,专家欢迎,老百姓也欢迎,他的画每天都是新的,每张都是新的,不断地探索。艺术青春需要青春的精神,他将近七十了,但他仍然是青春心态,永远年轻。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阔海老师的画作,有着明显文人画的风格,他说,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我是革新派,但在恪守文人画的精神上,质量上,我是保守派,我坚决守住文人画的四要素:诗、书、画、印,四者并修。这一点王阔海老师坚持了五十年。

他主动去补课,在诗文这一块,通过与范增、文怀沙等大学者的交流,激发了他对于文化修养提升的迫切渴望,他大量阅读古籍经典,诗词格律,历代文史作品,读《文心雕龙》一个字一个字查,把字典都翻烂了。后来在中央国家美协当主席期间,针对当代画家普遍存在先天性的传统文化营养不良的现实情况,他还主动号召全体会员认真补书法课、诗文课。

二十五六岁时,一次画好作品后,王阔海老师猛然发现题款落不下笔,只能找认识的书法家来题,由此发现自己书法一块的浅薄,明白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性。他开始大量临摹名家书法,补了四十多年,方到如今通擅多种书体,楷书、行书、章草、今草、隶书、甲骨,甚至达到专业书家水平,又有书届评论,其书法可与明清书家比肩。

王阔海书法作品

文人画,你得先成为文人再绘画,能吟诗,好书法,闲来无事画几笔,这才是文人画。古代大家们在不经意间完成这些事,给我们后人留下很高的标准。王阔海老师如是说,并且践行着。

画家画作都是有脾性有境界之分,倪云林的荒寂、八大的孤独愤世,吴昌硕的苍劲洒脱,王阔海老师的画作则给人古拙神秘之感。他的画,以书入骨,以诗为魂,以哲学为境界,总体看很整体简约,细看来,笔法、墨法、设色,丰富多变,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恰到好处的交染,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一如窑变的交融变化,恍兮惚兮,玄之又玄,王阔海老师笑称是“神秘的模糊哲学”。

《同游图》王阔海

《墨镕青铜图》王阔海

《唐韵三彩图》王阔海

虽然王阔海老师素日里言行举止大大剌剌,不拘一格,但所思在远道。关于新汉画的未来,王阔海老师坦诚未来会专门花时间闭关写新汉画理论,将新汉画的绘画技巧、研究成果写下来,他说,这一辈子立行、立业、立言,这是我终身要做的三件大事。

对于国画的未来,他看到一些不好的苗头,发现一些画国画的,学西画太甚太过,没有学养,画的也不好,光靠抠照片,当成油画来画了,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去发声,影响和改变中国国画行业的发展现状。在传承与创新这块,他认为艺术需要继承,艺术生命却在创新,没有继承的创新都是胡乱涂鸦,没有创新的继承在浪费生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创新很难,但又是必须去做的。

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一本书,他为自己一生的自传,取名《他从汉画中走来》,读来既形象又颇有意趣。王阔海老师沿袭齐人的精神传统,崇尚着与之相近的汉朝旷野重义,厚重开放之风,一生从事的也是创新与推广新汉画,种种皆与“汉朝”有着解不开的缘。

他生于1952年的新中国,却走进了2200年前的汉朝,突破次元壁一般,冶游之,慎思之,又走了出来,跟我们分享他之所见、所闻、所思。像极了梦蝶之庄周,恍兮惚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