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实用经典方剂学第二讲——方剂大则及群方之祖

 勇敢的芯2 2022-11-24 发布于湖南

主讲人:孙鹏飞医师

入静           

搓搓手,把手搓热,搓搓脸上,搓搓耳朵,拍打头上

入静后会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声音是从外界传来的,有的是内心起来的,不管来自哪里的声音,有这种声音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让自己跳出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看着它去,不随波逐流,不跟着它走,也不过去抑制它去,时间稍微一长,这个念头这个声音它自己就会消失掉。

先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  每个老师讲得有冲突的地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很正常,也是应该出现的。在分享中医漫谈时,分享过四句话,最后一句是:医学观的确立是哲学观的延伸,我们怎么样去看待人事物,怎么去看待疾病,最本质最核心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世间万物,所以说,老师的理解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老师讲,不同的同学听,入了不同的心,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这很正常。咱就按照自己制定的思路一口气走到底就行了。古人都素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都是一口气走到底的,都是从上往下走到底的,咱现在是左顾右盼,这个老师说瘟病好,那个老师说各家学说好,就都跟着一个人一个人都跑了,最后就在这个水平线上,一个面上,如果一门深入的话,可能就是一个点深入进去,达到它的最根部,走到一个最底,所以希望大家选好某个点,一口气走到底就可以了。

图片

2、  第二件事是分享了脉的定位图,                            

给一个人号脉时,如果左手寸脉出现洪滑,热的象,实热的象,我们推测这个人可能出现心火旺,睡眠不好,多梦,害怕,心神不安,舌尖红,嘴里长口疮,口腔溃疡,再进一步推的话,小便颜色偏黄。

3、  是分享几个常用的方子。草乌和川乌,是主根,天雄和附子是侧根。草乌是野生的,川乌天雄附子是人工栽培的,都是侧根,长得比较小的叫附子,近似于圆形但是上面有两个角的叫天雄,目前在临床上大量使用的是附子,附子分类,按切片方法分顺片,横片,按炮制方法分黑附子和黄附子,按产地分,四川江油阴雨连绵,潮湿,附子挖出来容易烂,当地人把附子挖出来后放在盐水里泡,腐烂的程度就会非常低,叫盐附子,用的时候再把盐附子放在淡水里泡,泡完了再换水泡,称淡附子。这是附子的几个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是黑附片,黑附片是顺着切的,比较淡。白附子跟上面的几个没有一点关系,它不是毛茛科的,学名叫禹白附,燥湿化痰的,痰非常多时用,河南禹县产的最好,叫禹白附,这个跟附子没有一点关系。

4、  如果双脉浮紧,考虑麻黄汤,浮缓的考虑桂枝汤,浮弦考虑消风散,浮数考虑银翘散及桑菊饮。在临床使用,方跟脉可以一一对应。

5、  残贼脉,六个,浮弦沉紧滑涩,能为诸xian为患,出现这六种脉就要注意,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六个脉,如果有兴趣,可以先关注这六个脉,以后再分享方脉相应,今天开始先分享什么是方剂,由什么组成,最常见的方剂是什么。

何谓方剂?

中国药典,把所有抗癌的药物都找出来,罗列在一起,是不是就是方剂?不是的,开处方是有一定的原则的,跟打仗一样,亮剑,第三、四集,讲究战略,发现敌人的弱点在哪儿,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儿,战争讲究的是战略,开方也是这样,不是所把所有的药物罗列在这里就完了,而是要按照一定的规矩,把它给有效地排列在一起,首先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知道他是个什么病,确定这个病的症结点在哪儿,确定了这个,选择合适的药物,把药物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然后合适的剂量,开好方子后还要教病人怎么熬药,怎么样喝,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有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出现哪些排病反应,出现这些反应你要怎么干,喝药期间要注意什么,这些都交代清楚了,才是开方的完整的过程,这才是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这才是完整的,而不是把药物罗列完了就得了。

举个例子,咱在这里正上着课,后门是关着的,这时候有人敲门进来了,就从后门往前走,说:大夫,我肚子疼,捂着肚子就进来了,脸上表现出特别痛苦,脸色苍白,还有密密麻麻的汗珠,额头是凉的,脉是沉弦、沉紧的,到这里还没有诊断完,还要问诊,你这是怎么回事?答:肚子疼。问:怎么疼?答:里面又个手在拧着似的,绞疼,不光疼,还要上厕所,跑了好几次了,都脱肛了,去了就拉,拉出来跟水似的。问:你这病怎么得的?答:天太热了,正好又个冷饮店,我来了50块钱的冰激凌,吃完了还不过瘾,还来了个冰西瓜,吃完了,就这个样子了。这是什么病呢?寒,在里的寒,最主要是在脾胃上,这是个实寒。什么是虚、寒?虚,是身体里该有的东西没了,实,是身体里有了不该有的东西。这是个实证,在里的脾胃的实寒,哪些药可以考虑用呢?光说药,附子、干姜、泡姜、肉桂、吴茱萸、肉豆蔻、细辛、砂仁等这类温热的药都可以。是不是这些温热的药都给用上他的病就好了?肯定好不了,这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规矩,给他组一个方子。首先要想,他是个实寒,在脾胃里的,什么药入脾胃治疗实寒最好呢?姜!什么姜好?生姜,温胃散寒,可以走表,干姜温中,守而不走的。实寒,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干姜,还拉,拉的跟水似的,吃了冰点、西瓜,寒湿,说明这个人体内除了寒还有湿,寒多湿也多,哪个药既可以温中又可以祛湿呢?白术,白术有炒的和生的,要用炒白术,针对他的寒也针对他的湿。如果说是个200斤的特别壮的一个人,身上都是肌肉块,平时也不怕冷,特别壮,他这么壮的人吃那些东西不一定会得病,他体内的能量足,那样的刺激对他造不成疾病,说明造成疾病的这个人中焦脾胃是比较弱一点的,所以还要给他补补脾胃,治疗脾胃虚的,一般常选山药、茯苓、党参、炙甘草,炙甘草偏温中,生甘草偏清热解毒。不是所有的中毒都可以用甘草解毒的,甘草虽然可以解百毒,但是有些东西不能跟甘草一起用。干姜针对他的寒,炒白术针对他的湿,山药茯苓党参炙甘草针对他的虚,都兼顾到了,这才叫方剂,这个人首先是寒,所以首先选用干姜,这是最主要的,是君药,稍微次要的是湿,所以选用稍微次要一点的药炒白术,除了寒、湿,还有虚,这个虚是更次要的,所以就加了党参和炙甘草两味药,干姜针对最主要的,炒白术针对次要的,党参和炙甘草针对更次要的,按照这种方法组合在一起才叫做方剂,这种组方的原则、方法叫君臣佐使。

方剂7

君臣佐使这四个有各自的含义,主病之力君,佐君之力为臣,应臣之力为使,君药是针对最主要的病的,君主,起主导作业的,上面那个方子的君药是干姜,臣药是起帮助作业,让君药发挥更好的作用,或者是针对一个次要的病症,上例中的炒白术是臣药,佐药有三层含义,1、佐助,对君药和臣药起佐助、帮助的作用,上例中的党参和炙甘草就是佐药,针对一个再次要的病症;2、佐制,制约作用,例如,一个人来看病,没有肚子疼,没有腹泻,但是胳膊冰凉,身上也是凉的,脸苍白,没有光泽,身上都是凉的,舌头伸出来舌体是小的,舌质是淡的,苔白,脉沉弦或沉紧,脉没有虚象,这是什么病?也是个实寒,不是局限在脾胃的实寒,而是五脏六腑全部的实寒,这时我们考虑用四逆汤,药物组成是干姜附子炙甘草,干姜守而不走,附子是走而不守,人体十二经络都可以走得到,用干姜炙甘草温了,用附子通行开了,就能把寒去掉,但是那个人要是得病非常久了,一味地让他通行走了,后续没有力量跟上怎么办?就不能让他走得那么快,用上炙甘草起到佐制的作用,别让药性那么骏猛地发挥。

再举个例子,我家在农村,小时候去偷地瓜吃,在土地上挖个坑,先把火给填进去,等到火都烧没了,再把地瓜放进去,外边再盖上土,按照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地瓜从里到外都是熟的,不会出现外边焦了里面还没有熟的情况,如果不这么做,直接把地瓜放在火上烤,外面焦了里面还没熟,那个土的作用就是让这个热量缓慢持续地释放出来,起到一个应尽的作用。干姜附子大辛大热,炙甘草制约着干姜附子的大辛大热,让它缓慢持续地释放出来,起到一个治病的作用,而不会出现上火等等致病的作用。3、反佐,跟君药、臣药药性完全相反,君药臣药是寒的,佐药是大热的;君药佐药是大热的,佐药是大寒的。再举个例子,今天举的例子都是伤寒论上的例子,又一个人来了,一摸手脚冰凉,肘以下,膝以下都是冰凉的,就跟冰块似的,肚子、后背都是凉的,舌淡瘦舌头,苔白,脉是伏脉,脉有浮中沉伏,浮脉轻取即得,稍微用一点力是中取的,用力往下垵、推才能摸得着的是沉脉,比沉脉还要沉,推筋着骨始得的脉是伏脉,完全潜伏在里面的脉,这个脉的力量是非常弱的,是个伏细弦、伏细紧的一个脉,但是小脸蛋是红扑扑的,这个红是浮在表面的红,还干呕,容易急,容易烦躁,这种情况怎么理解?虚阳外越,什么原因导致的?脉伏,说明是个在里的病,是个实证,病症更靠里了,在内的一个实寒,在内表现阴寒内盛,在外表现脸红、干呕、烦躁,光看表象是个阳,中医里叫做阴盛格阳,里面阴太盛了,把阳格拒在外面了,正常人体内阴阳都有的,阴阳是相互制约的,阴太盛了,阳进不来,叫做阴盛格阳,怎么治疗?得用大辛大热的药,单用大辛大热的药,他还干呕、烦躁呢,呕的症状是胃气上逆,脸还红着,用大辛大热的药,他会喝不下去,就会出现吐,这时候咱就要考虑了,既要针对他的阴寒内盛,同时还要把阳气收回来,收到里面去,这时候使用的佐药就是反佐的,这是伤寒论上的方子,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五味药,葱白干姜附子童便猪胆汁,童便就是童子便,要把阴寒内盛去掉得用葱白干姜附子,在这里为什么要用葱白?葱,辛辣走窜,它的通行力非常强,里边寒气特别重的,脉是伏的,要想把潜伏在里边的脉出来,往外通、往外散、往外走的选葱白,附子干姜起温热的作用,葱白把热性从最深层到外都给它引上来,但是还有个阳气浮越的象,要用寒性的东西把它骗过去,要暗渡陈仓,就用童便和猪胆汁,童便用小男孩的,童便是大阴的,在南方有个地方的习俗就是用童便煮鸡蛋吃,不只是猪胆汁,牛胆汁等都是苦的,苦为大寒,用童便和猪胆汁把这个浮阳给骗了,浮阳一看是寒性的东西,就放你过去吧,童便和猪胆汁就带着附子干姜葱白到达阴寒内盛的地方,把阴盛给散开了,用葱白把它通开,这个病就好了。这里的童便和猪胆汁就是佐药,反佐的,跟君药臣药性味完全相反的。

使药也分两种,1、引经药,这里的经不仅仅是经络,而是部位,君药臣药佐药都用上了,可是这些药去哪儿干活去呢,引经药就跟大使馆似的,快速,直达病所的,把这些药给引过来。举个例子,又有一个人找来看病了,说,我整天没劲儿,不舒服,语声低微,说话没力气,中气不足,脸上萎黄,没有光泽,脉是沉弱,芤,无力的象,上医院检查发现子宫下垂,有点脏器的下垂,这是气陷,中气太虚,正常升清托举的功能不能达到了,一般情况下气是往上往外的,气太虚,托不住,往下垂,除了子宫,还有可能胃下垂,五脏六腑都有可能下垂,大部分情况就是气托举升清的功能达不到了,遇到这样的人,我们选用君药臣药使药把气给不上去,他是气虚导致的一个脱垂,是气虚导致的气陷,用君药臣药使药把气虚的象给补住,一般选党参白术甘草黄芪当归这一类补益气血的药,给他补上了,可是他还有个脱垂,这个气你要给他补到哪里去,得有个下达指令的使药,把这个气引到那个地方去,气虚下陷的使药常选用柴胡升麻。补中益气汤,组成:党参炒白术炙甘草黄芪当归陈皮生姜大枣,这些是补的作用,不进去了,还要往上升提,用升麻和柴胡。这些药的剂量,假如说党参炒白术各15克,炙甘草黄芪当归陈皮生姜大枣各10-15克,柴胡升麻的剂量要小,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只是指个方向,把它们引过去,用3克就行,这是使药的第一个作用,起到引经的作用。

2个作用,调和诸药,这个人的病非常复杂,君药臣药使药一共开了十多味,这些药太繁杂了,不够调和,稍微加上一个使药,起到调和的作用,大多数用炙甘草来调和诸药。有人做了个统计,古往今来,大部分药里都有炙甘草这味药,就是起一个使药的作用,调和诸药,其他的作用都没有,这种说法不对。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个东西既然称它是药,就有偏性,偏性就是治病的作用,每一味药都是这样的,我们要把握住它的偏性,药都有个性之专长的地方,炙甘草也是这样,炙甘草补中的作用非常强,生甘草清热解毒的作用非常强。如果有个人说自己嗓子肿了,脉微数,这时就用一味药生甘草,伤寒论里甘草汤就是一个药,直接用生甘草就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治病的作用,所以千万别以为炙甘草只是调和诸药的作用,它有自己特殊的功效,给组合在一起,方有合群之妙用,用药方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起到更精密的协同作战的作用,有君有臣有佐有使,力量就非常地强,就会是个更全面的。

治病的同时不要致病,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

古往今来,方子特别多,一般人是学不过来的,太多了,所以我们就挑选一些最经典的,组方最严密的,来分析,把它们的组方原则、为什么这么开把握清楚,就可以自己组方子。跟师兄聊天时说起,开方子时想不起什么药,就按照这个脉来开,结果发现,跟古人开的一模一样,因为他把握住组方原则了,把握住那个病症了,自己组方就可以,那些方子特别经典,那本书上的组方特别经典呢?伤寒论。

方剂8

古往今来中医的方剂是非常多的,可是记载这些方子的书,有一本书,所有的中医大夫都非常推崇它,这本书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这本书叫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名机,字仲景,古人的名是父母起的,字是入冠之后自己起的,我以后长大的志向是什么,再长大一点,表明最近一段时间的志向,又给自己起了个号,过了几年,又做了一些事了,又给自己起一个号,再过几年又给起一个号,所以古人的号是非常多的,名和字都只有一个,我们称呼别人是不尊重的,叫他张仲景是对他的尊重,不能叫他张机。有时候觉得这个人太伟大了,把中医从理论拉到临床上,觉得叫他张仲景还不好意思,就叫他张长沙,传说张仲景在长沙做过太守,做过那个地方的首席执行官,所以就以这个地名来称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如果那个大夫特别牛,就不叫他名和字,就以他住的那个地方或他住的地方周围的景物来命名,张长沙就是这么来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又叫他朱丹溪,因为他晚年居住的地方有一条溪。李时珍,濒湖脉学,晚年他自号濒湖。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完整的书,但是后人发现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不太一样,出发点不太一样,内经上说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有一个东西它是根于我们内部的,这个机关我们叫做神机,人还有一个部分是受外界影响的,以外部为根本的,这个东西叫做气立。换一个说法,如果这个人生病了,大部分是受外界影响的,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阴阳的更替导致人生病的,这个病就可以叫外感,或者说是气立的病,由外而来的,如果说这个病不是由外界感受的,就是身体里五脏六腑本身发出来的病变,这叫做神机的病,由内而来的,,后人发现伤寒杂病论,一部分是根于气立的,一部分是根于神机的,一个是由外感受而导致人生病的,一个是人本身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把它分成两部分,由外界导致生病的叫做伤寒论,伤与寒的病的一个论述,这个寒是不是真正的寒?不是,只是一个代指,。据说,历史上淮河结冰只有一次,在三国时期,仲景是三国时期的人,那时候寒气影响人最厉害,所以仲景把它叫伤寒了,这是一种病。另一种病是人本身内部的,五脏六腑运行发生了病变,由内导致的,根于神机的,这部书叫做金匮要略,匮念gui,是通假字,通柜,把贵重的东西藏在里边了,这个贵重的东西用金子做的,太珍贵了,叫金匮。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的,金匮要略讲的是体内的一个病,伤寒论讲的是伤寒的,金匮要略讲的是内在的杂病的,所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这两本书没法按照一个体系解读去,伤寒论是按照六经解读去,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按照这个气的变化去解读,金匮要略按照五脏六腑的肝心脾肺肾解读去,以后看的时候别按一个思路看,两本书比起来更让人熟知的是伤寒论,伤寒论把临床进一步拉近了,让每个人都会开方子了,因此把伤寒论称作方书之祖,方剂书的老祖宗,记载了113首方子,其中有一首方子没了,实际上只有112首方子,这112首方子中有一首最最出名,叫桂枝汤,出名的原因,一方面,该方组方严谨,按照四气五味过去组方,另一方面,它把大夫开完方后该干的事一点一点都说清楚了,大夫不是开完方子就完了,后续还要说清楚,药怎么熬,怎么喝,可能出现哪些排病反应,可能出现哪些副反应,如果药起效了要怎么办,如果药没有起效又该怎么办,吃药期间或者是生病期间要注意什么事,桂枝汤这个方子完全都给说清楚了,它的可贵之处就在这儿,一方面组方好,第二方面开完方子之后的注意事项全部说清楚了。

接下来就分享桂枝汤这个方子。先来看个病例,这是上周三看的一个小男孩,八岁,脉左尺略沉,关浮缓细,寸沉有促,右尺略沉,关寸浮缓有数,舌淡苔薄白,来看病是因为有少量的清鼻涕,然后给他开了方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五味药就是桂枝汤的原方,这个方子能治什么病呢?整体的脉是偏浮的,没有弦象,没有紧象,微微有点缓,两手的尺脉略沉,首先这是外感的病,因为脉浮,并且没有出现虚弱的象,浮而有利多风热,浮而无力多血虚,浮脉而无力说明内里是不足的,他浮的是有力的,说明是外来的,并且以浮缓为主的,流清鼻涕,有点发烧,有点怕冷,桂枝汤这个病是最常用的。规矩点说这是卫强营弱的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体除了外在的皮囊之外,最本质的存在是因为内里有一个气,或者说是能量,这个气在内部的时候,咱把它一分为二,分成气血,如果这个能量在外在,偏浮一点,我们把它叫做营卫,这就是能量在不同位置的命名,在内里叫做气血,在表一点叫做营卫,在内里的气血再详细分,可分为心气,肺气肺血,肝气肝血,五脏六腑再给它细分下去,在肌表的,我们把它叫做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个营气主要在血脉中走的,人体内部运行的是血,血的作用主要是濡养滋养滋润,这个血跑到体表来叫营,在内部叫血,营跟血是一类的,都是起营养滋润的作用,按阴阳来分,营归属阴,卫行脉外,卫气在脉外走,主要起保卫的作用,内部分气血,外部分营卫,卫就相当于气,归属阳,卫气的作用是温分热,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起保卫的作用。刚才那个病例是外感的,由外导致的,吹风了导致的,风寒暑湿燥火,他感受的是风和寒,光明的温暖的向上的是阳,阴冷的内守的向下的是阴,寒是阴,风是阳。如果一个人感受了风了,风从外界来影响他的体表了,主要影响的是卫,为什么?同气相求,阳更影响阳,阴对阴更有影响力,本来就是风了,再过来一吹,对它的同类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比如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有关中医的,给我点赞的是对中医感兴趣的,因为同气相求。风过来影响的是卫,外界的风来影响体表的卫,让体表的阳亢奋了,同气相求,引发它的活动力了,让它更厉害了,所以就卫强,卫气的功能过度地亢奋了,正常情况下,人体表的营卫是平衡的,卫气亢奋了,相对来说营气就偏弱了,营气与原来的状态一样,没变化,跟亢奋的卫比起来是弱了,所以叫营弱。

同样是吹风,林黛玉与张飞谁会得病,林黛玉,张飞基本不会生病。说明生病的原因是内里的,不是外在的,人生病的本质是内里影响,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俗讲,苍蝇不叮无缝蛋,生病都素内里有弱引起的病,这种说法在中医里叫做本气自病,还是这个人本身的气出现异常了,才有可能在外界的诱发下而生病,最本质的还是自身,因此当人生病时,我们是想法设法把病赶走还是让身体强壮,当然是让身体强壮,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壮了,邪气你来把,风吹吧,雨来吧,没事儿,如果我老躲在温室里,老想着躲开它,防不胜防,总有生病的时候,所以说我们要增强自身的体质,让抵抗力强了,外在的病就都没有了,本气自病,在于本身的体质弱。

堵了,可以排出去,所以平时保健最重要的是增强自身的能力,但是如果说外面有雾霾了,我就躲开它就得了,最本质的是让自己身体强壮,但是有邪气了,我们躲开它就行,不要刻意地去招惹去。

治病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感受了风了,感受了寒了,我是借助药物,借助艾灸,借助针刺,借助推拿,借助导引,借助zhuyou,把这个东西赶出去,针对这个邪气,还是想方设法让自身的正气调动起来,让正气去干活去呢?最重要的落脚点是正气。前几年,疟疾特别盛行,有些大夫用针灸就把疟疾给治好了,有些西医的科研人员就很纳闷,人有疟疾是体内感染了疟原虫,你拿那个针,把一个一个疟原虫都给扎死了?太神奇了!扎针不是把疟原虫扎死了,而是把体内的正气调动起来,让正气去干活,把疟原虫排出去了。

比如,一个大池塘,里边养了特别多的鱼,都是外来的生物,不想要了,想把这些鱼都给杀死,有一个人过来钓,把鱼都给钓走,另一个人拿着渔网,把鱼都给捞走,还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把水放了,这三种方法比起来,哪个最彻底,放水。把邪气赖以身存的环境给去掉了,让身体的正气恢复了,邪气就没了,如果我们永远把着眼点放在邪气上,去钓鱼去,钓到猴年马月啊,渔网可以网大的,小的呢就捞不住了,总有漏网之鱼啊,能不能把邪气排干净?排不干净,咱把着眼点放在正气上,让正气自己过去干活去,让正气自己过去恢复去,这个人才能恢复健康。喝药、针灸、艾灸、推拿、导引、 zhuyou,针对的是正气还是邪气?

有个癌症病人已经去世了,一个跟他相同症状的病人还活着,四诊合参,发现他们的病完全是一样的,我们给这两个人同时吃药,有一个人可能活,有一个人肯定活不了了,死了的那个人肯定活不了啊,因为他体内的正气没了,药给吃是吃进去了,但是他本身的能量都没有了,如果说是针对邪气的话,我把这个人的邪气都给去了,这个人还是活不过来,所以说着眼点要落在正气上,以后咱接触到针灸、推拿,不要把着眼点放在邪气上,应放在正气上。

桂枝汤针对的是卫强营弱的病,那么它具体可以治疗哪些病呢?刚才那个外感风寒的小朋友能治,如果有一个人没有吹风,但是身上好出汗,不自觉地就出了一身汗,白天比较多,脉是浮缓的,尺脉有点沉,这时用桂枝汤也行,为什么行?他是个卫强营弱。又有一个人来了,刚生完孩子,经常觉得身上累,动不动的就身上出汗,有点轻微的怕冷,有点轻微的发热,脉浮缓,这时候也可以用桂枝汤,因为她是个卫强营弱的。再比如说,咱长途跋涉,走了很远的路,感觉累了,身上乏的很,这时候也能用桂枝汤,因为也是个卫强营弱的,古代把桂枝汤叫做行军散,长途行军之后可以吃点这个,卫强营弱这个情况可以缓解过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桂枝汤可以治疗什么?可以治疗所有卫强营弱的这个病。

方剂9

桂枝汤可以治疗所有卫强营弱的疾病,这就是中医的核心辨证论治,我不管你是什么病,只要能辨出是卫强营弱这个证的,就可以用桂枝汤来治,你是个外感风寒的病我能治,你是个产后自汗的病我能治,你是劳累之后自汗的病我能治,你是个病后体弱的病我能治,但治的前提是这个的证,这就是中医治疗的核心辨证论治,外感的、产后的、体虚的,不同的病用了同样的治疗方法,这叫异病同治,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证。是不是所有的外感都能用桂枝汤呢?不能,脉浮紧的就得用麻黄汤,同一个病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叫通病异治,通病异治的原因在于它不同的证,,着眼点在证。如果一个人问你,流口水会不会治,不会治,你这个流口水可能是脾虚,可能是肾阳不足,只知道病不知道证肯定不会治,直接回绝了,四诊合参,辨出证来了,再说治的事。

古人对桂枝汤是怎么论述的?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兀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出现前面的症状的时候,然后辨别出是个卫强营弱的证之后,我们就可以给她用桂枝汤。伤寒论把外感分成了六大类,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阳是个在表的主开的,中医漫谈是给大家画过一个阴阳图,阳一点点打开的过程称为太阳,阳由最大逐渐收敛的过程称为阳明,阴由一点点逐渐打开叫太阴,阴由最大逐渐合起来叫厥阴,阴阳转化的枢纽,阳收的状态转为阴开的状态起枢纽作用的是少阴,由阴合的状态转为阳开的状态叫少阳,这就是三阴三阳,太阳就是其中的病。伤寒论上把这六类的病又细分为两个,中风和伤寒,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少阳中风少阳伤寒,阳明中风阳明伤寒,太阴中风太阴伤寒,少阴中风少阴伤寒,厥阴中风厥阴伤寒。又进一步分了。这个人冰表现出阳浮而阴弱,这个肯定是脉,浮为阳,沉为阴,如果按照上下,脉阴阳俱紧,浮紧沉也紧不可能同时出现,浮紧为表寒,沉紧为里寒,不可能都紧,所以上下是指寸脉(上)和尺脉(下),阳浮而阴弱,这里的阳是指寸脉,阴是尺脉。换个思路,按照营卫

营脉偏下,尺脉,卫脉偏上,寸脉,所以阳浮就是卫气的亢盛,卫气本来就是温肉的,它更加亢奋了,发热了,阴弱,阴在里边潜藏着,本来是正常的,阳气卫气亢奋起来了,有可能出现出汗,出汗的原理在于阳加于阴为之汗,一个人体内阴液充足了,或者说体内有那个水了,下面有热给它一蒸就出来汗了,阴强阳也强才有能出汗。比如锅里加了水,下边有火,才会有水蒸气,如果有水没有火或有火没有水就不会有水蒸气,阳就是火,阴就是水,有阴有阳才有可能出现出汗。

阳浮而阴弱,这个病人阳气卫气亢奋了,体内的营阴也有,所以出汗了。卫气正常起到一个温分肉的作用,但是它太亢奋了,表现出发热了,那么正常温暖的作用就弱了,于是就恶寒恶风都出现了,啬啬、淅淅、翕翕都表示轻微,啬啬恶寒,淅淅兀恶风,翕翕发热说明轻微的有点怕冷,有点怕风,有点发热。营卫为表,气血为里,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那一团的能量,或偏于表或偏于里的名称,这一团能量走表走里,中医上叫做一气周流,就是能量走表走里来回的一个循环,走到体表来,卫气亢奋,出现瘀滞,导致内里里气的不合,所以会出现鼻鸣干呕,这个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原因在于一气周流,表气不合引起里气的一个不畅。

出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兀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些症状,用桂枝汤,桂枝汤主上面的这些病。桂枝汤的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图片 

桂枝是辛甘温,芍药酸苦寒,甘草是甘的,生姜和大枣是食材。这个病卫强营弱,卫气过度亢奋了,我们要给卫气恢复正常,这个卫气亢奋是外界引诱的,如果它本身能量组外界是引诱不动的,所以要给它稍微补一下,用桂枝,辛甘温,按照黄元御的说法,桂枝是入肝的,肝主木,木气生发的,往肌表上走,可以直接调卫气。得这个病初期营气是不弱的,但时间久了,一直出汗一直出汗,营阴会受影响,营血变少了,所以还要补一下营,营是归阴的,所以用芍药,酸苦寒的,往里走,用白芍。白芍跟赤芍,白收赤散白补赤泻,赤芍是活血化瘀的药,是行的,散的,白芍是偏补的,养营阴的。桂枝汤里君药是桂枝,臣药是芍药,佐药跟使药分别是甘草生姜大枣,肌表的营卫给调动起来不足了,原因再晕中气的不足,甘草生姜大枣直接补中气,把中焦脾胃给运化起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就是营卫的生化,把里面给不足起来,桂枝跟甘草辛甘化阳,芍药跟甘草酸甘化阴,一个补阳一个补阴,这就是这个配方为什么这么的严谨,从各个方面解释都非常的棒。

再看下剂量,中医漫谈上跟大家分享过河图洛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图片

这里用的数字,遵的是河图,天三生木,木气生发,走到表上来,地而生火,起到温煦,给它动起来,大枣十二枚的十二是什么意思,十二就是十和二,也就是土和火的数,脾胃的运化,脾喜燥,属火,所以用二,伤寒论上的药基本上都可以按照这个来解读,伤寒论上的一两相当于15.625克。临床上很少按照这个剂量开的,上面那个小朋友我给开桂枝15克,一两当5克来开。桂枝汤里大枣用了12枚,伤寒论里大枣还有其他的剂量,用15枚的很少,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了15枚,177条的炙甘草汤里大枣用了三十枚,351条当归四逆汤二十五枚,三十是三加十,二十五是二加十加五,这是简单的药物的理解。

图片

右五味,古代写字是竖着写的,已经写完的是在右边的,㕮咀古代都是大夫自己去山上采药,前边是个诊所,后边是大夫自己住的,后边的院子里会有很多的草药,或者是晒或者是晾干,再用碾子给碾碎了,仲景采药采下来的桂枝是树枝,芍药特别的长,是根,不能就这样给病人煮去,把它切成碎的段,刚刚采回来经过简单处理的药材叫做个子药材,经过清洗、切片,晒干,病人可以拿走的东西,叫饮片,个子是刚从山上拿回来,整个的,茯苓个子特别大,几十斤的,㕮咀三味就是把前面三味药给切了,切成小的,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就是用七升水泡40分钟,大火烧开,调成微火,煮剩下三升,这是桂枝汤的煎煮法。柴胡汤的煎煮法是一斗二升即十二升,到六升,再到三升。泻心汤的煎煮法是十升到六升再到三升,麻黄汤,小青龙汤基本上都素九升到三升,为什么不说水漫过药材两三个手指头就行了?这里边又是用了个术数,七是个什么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还是用个温阳的,往外散,最后煮到一个三,天三生木,木气生发,给它走到这个地方来,或者说木气让体内运动起来,木气主运动。所以以后煮药时可以考虑下我这是什么病,如果是寒性的病,可以多取火的数,如果体内水不够了,肾阴虚、心血虚,取一个六的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如果说是个脾胃不足的数,多取一个十,也就是一斗,以前的1升是200毫升,但实际200毫升喝起来有点多,所以我现在是成人1升按100毫升来算。若是小朋友1升就按60毫升或50毫升来算。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先在药锅里放进药材再倒进三碗水,记住水位所在的地方,再倒进四碗水,微火煮到三碗水的位置就行了。喝的时候,去滓,刚滤出来温度特别高,适寒温,服一升,寒性的病,温度要偏高一点,如果是个实热性的病,温度偏低一点,之前我开白虎汤,病人是完全凉了以后再喝,直接借助液体的凉性也可以起到治病的作用,是热一点,凉一点,因人而异,一次喝上一升,一天分三次喝,咱吃饭都是吃三次,分三次喝更符合中国人的脾胃,这样更好一点。

百度查询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两、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注释】

咀:古代的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如黄豆大,入水煎煮,现在多用刀刃切成饮片。

微火:取和缓不猛的火力,使不沸溢。

适寒温:使冷热适当。

歠(chuò):方中行曰:大饮也。就是大口喝的意思。

温覆:覆盖衣被,使周身温暖,以助出汗。

漐漐:《通雅》云:小雨不辍也。形容微汗潮润之状。

小促役其间:略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周时: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称为周时。

五辛:《本草纲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苔。

方剂10

一天分三次喝,喝完了过一会儿再啜热稀粥一升余,乘热大口喝,目的是以助药力,热稀粥或者是稀面条入的是脾胃,跟前面的甘草生姜大枣是一样的,有时候药力达不到的时候借助这个以助药力,喝完药喝完粥,汗毛孔是打开的,要是这时候再出去被风一吹,病就更严重了,打开汗毛孔的原因是让卫气恢复正常,这时我们要把卫气保护好,温覆令一时许,盖上一层被子在那儿躺着,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身上从上往下都出来汗了,咱用手一摸,潮乎乎的,薄薄的一层汗,而不是如水琉璃,就跟洗完澡似的是步行的,阳加于阴谓之汗,如果出汗如水琉璃,既损阴也损阳。桂枝汤有个经典方是桂枝加附子汤,这个就是汗出得太多了,。如果说吃完桂枝汤,出汗如水琉璃,这个病肯定好不了,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这时候剩下的二升药就不要喝了,血压已经正常了,再吃降压药干什么?药、针刺,推拿、艾灸、拔罐等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病,没了这个病了,再给他用这个药,用这个治疗手段会导致新的疾病,人家卫强营弱已经好了,你再给他用这个药,会让能量更多的往外发散,会让他消耗得更多,所以病好了就停后服,不必尽剂。发烧,一般三幅药能吃好的,我会开四副药给他,保险起见,万一三幅药吃不好呢,但是我会嘱咐一句,烧退了,精神状态好了,剩下的那副药就不要吃了,那副药是预备用的。

如果喝了药,吃完粥了,没有好,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再依前法喝药喝粥,又不汗,说明病比较重,一天喝三次,大约8小时喝一次,但是他吃完药一点效果都没有,如果微微出点汗,说明有效果,但是他一点汗都没有,我们开的药是对的,说明他身体本身弱得厉害,8小时的药性他维持不了,我们就把服药的间隔时间给缩短,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半日是6小时,令三服尽;也就是2小时喝一次,以后要是我们遇到身边人,小孩有发烧的,缩短服药时间,2-3小时服药一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如果病非常重,白天晚上都喝,每2-3小时喝一次,这个周期实际就是一天,古人开药不像现在一开就是一周的药,一般情况下都是一副一副地开,开一副吃了看看效果怎么样,好了就是好了,没有好再接着复诊。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两、三剂。一天最多可以喝二到三副药,病重的就不要拘泥于一天只吃一副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根据病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治疗、合适的服药时间,服到二、三剂了,病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大吃大喝了呢?不能,因为人生病的时候脾胃都很虚弱了,这时候一定要兼顾好脾胃,哪些东西不能吃呢,生冷,包括物理温度和化学温度,物理温度就是冷热的温度,化学温度就是食物的性质,如大部分的水果,水里的鱼虾蟹,奶制品,它们的性质都是寒凉的,这一类都尽量别吃,还有黏滑的,粘粘糊糊的,难消化,如粽子,糯米饼、巧克力、汤圆等这一类都是不好消化的,尽量少吃,生病的时候不要吃肉,肉不好消化,肉含有的能量非常高,我们不是把肉吃进来就完了,要把肉变成本身的气血,要把它的能量转化成我们的能量,食物的能量越高,要消化它,人体的能量就消耗越多,这时候脾胃弱,身体弱,就别吃肉了,面也是不大好消化的,尽量别吃,五辛,葱姜蒜韭菜等等这类辛辣的食物刺激的往外散的尽量别吃了,酒,奶酪,臭鱼烂虾,臭豆腐,豆腐乳,以及那些有腐味的东西,都尽量别吃,豆腐乳臭豆腐及腐味的东西入肾,肾之味为腐,身体内部的,这时候要恢复的是脾胃功能,如果吃这些腐味的东西,能量往里走了,导致脾胃、外在的能量更弱了,所以尽量别吃,但是如果没有病的情况下,稍微的吃点这个是有好处的,可以养肾。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说到这里,四诊合参,辩证是卫强营弱的,开了一个方子了,给他一个合适的剂量了,然后药物怎么熬,出现一些异常变化怎么办,哪些情况是好的,哪些情况又是不好的,喝完之后要注意什么,如果吃了这个药病情好了该怎么办,如果病没有好,我们要干什么,生病期间有哪些事不能干,全都交代清楚了,这才是完完整整的方剂,从处方到开方,到方后的注意事项,这才是完完整整的,因为这个原因才称为是群方之祖、众方之宗、

今天主要分享了两个方面,一是组方大则,怎么样组方,注意君臣佐使,第二个方面,讲桂枝汤,实际上是把从开方到方后注意事项这个完整的过程给大家分享了、

接下来的几堂课,还要跟大家分享几个方子,方后的这些注意事项就不跟大家交代了,但是大家心里要有数,这些事项都不能去,方后注意事项是不能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